小六語文下
矮人看場 (ǎi rén kàn chǎng)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矮子看戲 (ǎi zǐ kàn xì)
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白眼相看 (bái yǎn xiāng kàn)
看別人時眼睛朝上或旁邊,現出白眼珠,表示輕蔑,不屑一顧,對人不禮貌。
打狗看主 (dǎ gǒu kàn zhǔ)
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給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處理壞人下事要顧全其後台的情面。
佛眼相看 (fó yǎn xiāng kàn)
比喻好意對待,不加傷害。
狗眼看人 (gǒu yǎn kàn rén)
比喻眼光勢力。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看菜吃飯 (kàn cài chī fàn)
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
看風使舵 (kàn fēng shǐ ò)
看風向轉發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看破紅塵 (kàn pò hóng chén)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看人眉眼 (kàn rén méi yǎn)
比喻看人臉色。
看殺衛玠 (kàn shā wèi jiè)
衛玠:晉人,字叔寶,風采極佳,為眾人所仰慕。衛玠被人看死。比喻為群眾所仰慕的人。
看朱成碧 (kàn zhū chéng bì)
將紅的看成綠的。形容眼睛發花,視覺模糊。
冷眼靜看 (lěng yǎn jìng kàn)
形容從旁冷靜而仔細地觀察。
另眼相看 (lìng yǎn xiāng kàn)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指看待某個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視的人得到重視。
霧里看花 (wù lǐ kàn huā)
原形容年老視力差,看東西模糊,後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下馬看花 (xià mǎ kàn huā)
比喻停下來,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
遠來和尚好看經 (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
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拄笏看山 (zhǔ hù kàn shān)
拄:支撐;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版。舊時比喻在官有高致。
走馬看花 (zǒu mǎ kàn huā)
走馬:騎著馬跑。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
矮人看場 矮人看戲 矮子看戲 不看僧面看佛面 白眼相看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狗眼看人 看菜吃飯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看風使船 看風駛船 看風使舵 看風使帆
看家本領 看家本事 看景生情 看破紅塵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兒 看人行事 看殺衛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靜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戲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霧里看花 下馬看花 遠來和尚好看經
拄笏看山 拄頰看山 走馬看花
矮人觀場 矮子觀場 傍觀冷眼 悲觀厭世 傍觀者清
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比量齊觀 炳如觀火 炳若觀火 從壁上觀
遲徊觀望 遲回觀望 侈人觀聽 粲然可觀 察言觀色
察顏觀色 遲疑觀望 察言觀行 東觀續史 東觀西望
達觀知命 東觀之殃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等量齊觀 洞若觀火
洞如觀火 東望西觀 大有可觀 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返觀內視
返觀內照 隔岸觀火 觀場矮人 觀風察俗 觀過知仁
觀化聽風 觀機而動 觀機而作 觀今宜鑒古 觀貌察色
觀眉說眼 觀山玩水 公聽並觀 觀望不前 觀往知來
觀形察色 觀釁伺隙 觀隅反三 觀者成堵 觀者如堵
觀者如垛 觀者如市 觀者如雲 觀者如織 觀者雲集
靜觀默察 借鏡觀形 鏡里觀花 燎若觀火 燎如觀火
冷眼旁觀 明若觀火 旁觀者清 跑馬觀花 憑軾旁觀
齊量等觀 遷延觀望 束手旁觀 燒犀觀火 水月觀音
嘆觀止矣 探觀止矣 聽其言而觀其行 嘆為觀止 蔚為大觀
興觀群怨 袖手旁觀 雄偉壯觀 仰觀俯察 以觀後效
眼觀六路 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岩居川觀 游目騁觀
洋洋大觀 作壁上觀 坐觀成敗 坐井觀天 走馬觀花
侏儒觀戲 作如是觀 坐山觀虎鬥 掌上觀文 掌上觀紋
參考資料:http://iask.sina.com.cn/b/4752284.html
2. 小六語文請指點一下。
即使……但是
3. 小六語文下學期6課小練筆
秋天,美麗的季節,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百花盛開的春天一樣令人嚮往,同驕陽似火的夏天一樣熱情,同白雪飄舞的胴體昂一樣迷人。 ——題記
秋的美麗
朝陽初起,和煦的陽光潑灑在植物的葉子上,那積累一個晚上,而形成的露珠從葉子上滾落下來,在水珠的映襯下,能夠清晰的看清葉子的紋路。
威風徐徐吹過,喚醒了樹上的枯葉,於是它們像蝴蝶一樣,輕盈的飄落下來,落在裸露的土地上,成了一條金黃色的地毯,偶爾還能看到排著整齊的隊伍的大雁飛過。
小溪里的水,也變得冷冰冰了。可是,小魚兒甚是喜歡,不時的從水中跳出來看一看這美麗的秋天。
秋的收獲
秋風過處,五穀飄香。那一片片莊稼,遠看,好似翻滾著千層金黃的浪波;近看,稻穀笑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玉米樂開了懷。
秋風過處,菊花開了,果子熟了。黃橙橙的是梨,紅通通的是蘋果,亮晶晶的如紫水晶般的葡萄和小紅燈籠一樣的棗子。
頑皮的孩子,忍不住伸出手來摘成熟的果子吃,品嘗著秋的收獲。
秋的金黃
楊樹林里,楊樹的葉子黃了,掛在樹上,好像一朵朵金黃色的小花;飄在空中,好像一隻只金黃色的蝴蝶;落在樹旁的小溪里,彷彿是金黃色的小船。正像詩人說過:「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煞。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秋風蕭瑟,層林盡染,都顯示著秋的金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我也正如詩人一樣愛秋:愛秋的天,高遠而純凈;愛秋的風,清新而涼爽;愛秋的色彩,繽紛而絢麗,愛秋的……
4. 小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完整版)
鏈接:
提取碼:40ug
「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是教育部、國家語委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簽署開展建設合作的一項公益項目,該項目已被列入《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為確保這項旨在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性工程的權威性和高品質,誦讀庫專門成立了由播音界和語文教育領域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審核委員會,對每篇課文進行質量把關,確保達到國家規范讀音及表達標准。
5. 六年級語文下冊重點知識總結
六年級下冊課文復習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復習要點1文言文兩則1.《學弈》選自《孟子•告子》。通過寫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敢於提問,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3.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編成《論語》一書。《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4.理解句子。(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3)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5.《學弈》全文:學弈(yì)[1]弈秋[2],通國[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4]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為聽[5];一人雖聽之[6],一心以為有鴻鵠(hú)[7]將至,思援[8]弓繳(zhuó)[9]而射之。雖與之[10]俱[11]學,弗(fú)[12]若之矣(yǐ)[13]。為[14]是其[15]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注釋:1、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2、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3、通國:全國。4、誨:教導。5、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6、之:指弈秋的教導。7、鴻鵠:天鵝。8、援:引,拉。9、繳:古時指帶有絲繩的箭。10、之:他,指前一個人。11、俱:一起。12、弗:不。13、矣:了。14、為:因為。15、其:他的,指後一個人。《學弈》全文翻譯: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裡卻一直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同學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6、《兩小兒辯日》全文:兩小兒辯日[16]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7],問其故。一兒曰:「我以[18]日始出時去[19]人近,而日中[20]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21]日中則如盤盂(yú)[22],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23],及其日中如探湯[24],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25]也。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26]多知[27]乎?」注釋:16、本文選自《列子•湯問》。17、辯斗:辯論,爭論。18、以:認為。19、去:離。20、日中:正午。21、及:到。22、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23、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24、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裡。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25、決:判斷。26、汝:你。27、知:通「智」。《兩小兒辯日》全文翻譯: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2匆匆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還有《綠》、《背影》。2.文章緊扣「匆匆」,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3.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設問句,首尾呼應,突出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4.寫出珍惜時間的語句。(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運用設問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作者運用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3桃花心木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們學過他的《和時間賽跑》。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的重要意義。2.樹的生長「不確定」指老天下雨,種樹人澆水沒規律。人生活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坎坷、曲折、磨難。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拚命紮根,就能長成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3.表達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所作為的人。6北京的春節1.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2.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3.課文按時間順序,對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4.本課突出的表達方法是以時間為順序,有詳有略。10十六年前的回憶1.本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一篇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害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全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使整篇文章顯得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記在心裡的感情。2.本文按時間順序寫了四件事:(1)被捕前,李大釗同志堅持革命工作。(2)被捕時,李大釗同志從容鎮定。(3)法庭上,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斗爭。(4)被害後,李大釗的妻兒悲傷的情形。3.課文前後照應有多處(1)①我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②後來聽母親說……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親的被難日……②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作用: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這件事印象深刻,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懷念。(3)①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②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4.理解句子(1)那年春天,父親夜裡回來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體現了他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2)局勢越來越嚴重……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李大釗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體現了他堅決無私和大無畏的精神。(3)他們奪下父親的手槍……父親保持著他慣有的嚴峻態度……表現了李大釗在敵人面前的鎮定、從容和大無畏的精神。(4)在法庭上……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沒戴眼鏡」和「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了李大釗遭受了苦刑;「平靜」說明了他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表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護。(5)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充滿信心,所以在極端困難、危險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不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傷為力量。12為人民服務1《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於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會議上所做的演講,是一篇議論文。2.文章從三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1)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2)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3)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14賣火柴的小女孩1.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他的作品還有:《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本課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因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溫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噴香的烤鵝,是因為她十分飢餓,渴望得到食物;最後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飛走,遠離寒冷、飢餓、痛苦。3.文章之所以打動,是因為作家巧妙的表達方法: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想和殘酷的現實交替出現。4.寫出下面兩段話的理解。(1)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離開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就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2)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曾經」指的是火柴擦燃後的幻想。前一個「幸福」指小女孩臨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後一個「幸福」指小女孩死後就沒有寒冷、飢餓和痛苦,就徹底幸福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15凡卡1.本文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2.本文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想像三部分穿插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過吃不飽,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負三方面寫了學徒生活的痛苦,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過聖誕節的情景。3.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是:(1)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組成;(2)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3)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第16課《魯濱孫漂流記》的梗概部分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遇險島上」、「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讓我們初步了解了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表現了魯濱孫(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幹)的特點。(喜歡這個人物的理由:魯濱孫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戰勝了種種困難,頑強生存下來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第17課《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歷經百年,魅力不減。梗概圍繞「歷險」寫了湯姆的五次歷險。突出地表現了湯姆(敢於探險、追求自由)的性格特點。《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魯濱孫漂流記》中的寫作方法:細節描寫使人如臨其境;生動的語言描寫使人如聞其聲;心理描寫讓人了解事情背後的變化;側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鮮明;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使文章條理清楚等。回顧拓展四1、《日積月累》。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邁哈福茲《平民史詩》眼淚無法洗去痛苦。——(冰島)拉克司內斯《冰島之鍾》最偉大的見解是最朴實的。——(英國)戈爾丁《蠅王》人是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著的。——(蘇聯)《靜靜的頓河》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爾《飛鳥集》只有那些勇敢鎮定的人,才能熬過黑暗,迎來光明。——(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玉米人)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課就是打不敗他。——(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
6.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電子書
我有
但是不知如何傳給你
聯系方式告訴我
7. 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電子版
fb462小學語文全套電子課本(含人教版和部編版)pdf格式
├──部編版1-6年級語文上冊電子課本
|├──2018秋季新部編語文三年級上冊電子課本.pdf51.35M
|├──部編六上.pdf28.93M
|├──部編四上.pdf82.33M
|├──部編五上.pdf29.82M
|├──新版部編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pdf6.71M
|└──義務教育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本(部編本).pdf13.60M
├──部編版1-6年級語文下冊電子課本
|├──部編版最新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本.pdf9.61M
|├──部編版最新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pdf12.07M
|├──部編版最新語文一年級下冊電子課本.pdf10.72M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下).pdf17.55M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下).pdf16.68M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下).pdf23.35M
└──人教版1-6年級課本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pdf12.73M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pdf11.42M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pdf15.41M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pdf16.91M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pdf14.83M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pdf14.27M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pdf16.38M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pdf16.26M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pdf15.94M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pdf16.58M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pdf10.31M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pdf12.25M
地址:網頁鏈接
8.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復習重點
六下語文課文復習資料
第一課《文言文兩則》
1、背誦課文,默寫。
2、知識點:
《學弈》選自《孟子. 告子》,《學弈》這個故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 湯問》,這個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3、注釋
(1)字、詞:
弈:下棋。 通國:全國。 誨:教導。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鴻鵠:天鵝。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為:因為。
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辯斗:辯論,爭論。 以:認為。 去:離。 日中:正午。 及:到。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裡。意思是天氣很熱。 湯:熱水。 決:判斷。 孰:誰。 汝:你。
★文中幾個「之」的意思
(2)句子: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孰為汝多知乎?
(譯)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3)譯文:
學弈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裡卻一直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學生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治理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 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進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第二課《匆匆》(散文)
1、背誦課文。
2、知識點: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師朱自清,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本文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榮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2)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比喻句。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時間消逝得那麼快,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3)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排比句。作者從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4)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比喻獨特,聯想新奇。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
4、背誦《明日歌》。
5、有關珍惜時間的句子:
(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3)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第三課《桃花心木》(寫作特點:借物喻人)
1、背誦第4、13、14自然段。
2、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這句話寫種樹人的奇怪做法。有兩點奇怪:一是來的時間不確定,隔三差五,或十幾天來一次;二是澆水的量不確定,時多時少。作者桔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2)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這里的「不確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預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難。只有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作為的人。
(3)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因為種樹人來的目的就是讓樹木適應環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經得起風吹雨打的鍛煉,學會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紮根,茁壯成長。如種樹人所願,現在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說明他種樹成功了。
《回顧. 拓展一》
1、 日積月累: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說》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
(3)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 《墨子》
(4)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傳習錄》
(5)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文心雕龍》
2、邯鄲學步——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了。
第六課《北京的春節》
1、背誦第7、11、12自然段。
2、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滿族人,代表作《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等。老舍的語言風格:北京韻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
3、《北京的春節》是按時間順序寫的。
時間 自然段 風俗習慣 詳略安排
臘月初旬到年底 1——6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吃糖;大掃除;購置年貨 略寫
除夕 7 家家燈火通宵,炮聲不絕,吃團圓飯,守歲 詳寫
初一 8——9 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 詳寫
初六 10 店鋪開張;伙計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略寫
正月十五,元宵節 11——12 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詳寫
正月十九 13 春節結束,小孩上學,大人忙活 略寫
像這樣又想又略地介紹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顧. 拓展二》
1、日積月累
(1)《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2、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3、《元日》寫的是除夕時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寫的是中秋時的情景。我國的傳統佳節還有清明、端午、乞巧節等。描寫我國傳統佳節的詩句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等。
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回憶錄)
1、背誦第5、7、17、19、22自然段。
2、《十六年前的回憶》通過對李大釗的回憶,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後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式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鎮定、沉著;被害後寫了全家的無比悲痛。
文章展示了革命先烈忠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3、理解句子:
(1)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問父親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麼,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從這句話看出父親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這一次卻是不耐煩地,含糊地回答我,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這件事並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對待親人慈愛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
(2)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里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麼了。
李大釗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4、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與開頭的聯系是:首尾呼應。這樣寫的好處:使文章顯得非常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親的被害牢記在心的思想感情。
第十二課《為人民服務》(議論文)
1、背誦全文。
2、《為人民服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一般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本文的作者是毛澤東,是為紀念張思德所作的演講。文章開頭就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然後結合當前的實際,從三個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一是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二是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三是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3、理解句子:
(1)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文章開篇就點明主題。 整段話表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和革命軍隊的根本宗旨。我們的隊伍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做什麼工作,都百分之百地為人民服務。完全的意思:除了為人民服務,沒有別的目的;徹底是貫徹到底的意思。
(2)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隊伍的人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因此,不論是幹部對戰士,還是戰士對戰士,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實現我們的目標。
4、共幾句?每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句與句是怎樣連起來的?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這段話共3句話。第一句是講我們要歡迎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句話是講我們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再抓住這段話中的關聯詞語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衡量批評正確與否的標准只有一個,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為人民服務。
回顧. 拓展三
1、《囚歌》,作者:葉挺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2、《紅岩》中的人物有:江姐、許雲峰、華子良、小蘿卜頭……
革命題材的小說
《鐵道游擊隊》,作者劉知俠;《紅日》,作者吳強;《小兵張嘎》,作者徐光耀;《小游擊隊員》,作者王願堅;《赤色小子》,作者張品成。
第十四課《賣火柴的小女孩》
1、背誦1、2、3、5、6、7、9、10、11、12自然段。
2、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特點: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象和殘酷的現實更迭出現,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拇指姑娘》、《海的女兒》、《丑小鴨》……也是安徒生的作品。
3、《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點寫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現了四次幻景。第一次看到了溫暖的大火爐,因為小女孩非常寒冷,她渴望得到溫暖。第二次看到了噴香的烤鵝,因為小女孩非常飢餓,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看到了美麗的聖誕樹,因為小女孩非常痛苦,她渴望得到歡樂。第四次看到了慈祥的奶奶,因為小女孩非常孤獨,她渴望得到疼愛。
4、理解句子:
(1)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女孩離開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再也不用忍受寒冷、飢餓和痛苦了。
(2)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兩個「幸福」的含義? )
前一個「幸福」是小女孩臨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後一個「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沒有寒冷、飢餓和痛苦了,就徹底幸福了。通過這兩個「幸福」,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壓抑心頭的滿腔悲憤,感受到作者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第十五課《凡卡》
1、背誦第6、8、21自然段。
2、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凡卡在信中向爺爺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一是爺爺守夜的情景;二是過聖誕節的情景。
本文在表達上有兩個特點:第一,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映襯。第二, 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回顧. 拓展四
1、《日積月累》。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邁哈福茲《平民史詩》
眼淚無法洗去痛苦。——(冰島)拉克司內斯《冰島之鍾》
最偉大的見解是最朴實的。——(英國)戈爾丁《蠅王》
人是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著的。——(蘇聯)《靜靜的頓河》
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使卵石臻於完美的,並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只有那些勇敢鎮定的人,才能熬過黑暗,迎來光明。——(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玉米人)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課就是打不敗他。——(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
2、知識點:
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凡卡》,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美國作家馬克. 吐溫的《湯姆. 索亞歷險記》。
第十八課《跨越百年的美麗》
1、題目中的「百年」指的是永恆,居里夫人的偉大發現對社會的貢獻永恆,她的優秀品質和人格精神永恆。
2、背誦2、4、5、6自然段。
3、理解句子:
(1)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是瑪麗. 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
「這項偉大自然發現」是指居里夫人發現了放射性金屬元素鐳,「人生意義的發現」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於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做出貢獻。
(2)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里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的計量單位「居里」,變成一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這里的「變」是一種人生價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飛躍,四個「變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奮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績。
第二十課《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1、 背誦1、2、6、7、8自然段。
2、「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舉了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代表性事例:一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二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三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
3、理解句子:
(1)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樣寫的好處: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形象表達 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 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3)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見微知著」的意思:看到事物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或問題的實質。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回顧. 拓展五
1、《日積月累》
百煉成鋼 發憤圖強 堅持不懈 迎難而上
集思廣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標新立異
獨出心裁 舉一反三 實事求是 各抒己見
不恥下問 觸類旁通 精益求精 古為今用
2、「捨本逐末」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