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與歷史
有非常大的關系,地理位置幾乎決定了這個min族的成敗,性格。習慣以及文明的走向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
舉個例子。
以平原為中心的國家,zhong國,俄羅斯,都走向了土地面積大,並且中央ji權高度集中的方向。伊拉克也是類似的樣子。
以高原為中心的國家,西班牙,印度。都走向了強地方弱中央的狀態。
從經濟實力和農業來看,平原為中心同緯度地區國家耕地為長方形重犁多牛翻種,而山地國家多為方田,梯田用人推百步犁更重。前者在工業革命後就形成機械化大規模生產了,後者還是需要精耕細作。高原地區則無法大規模更重而為畜牧業發展。
從糧食產量上平原國家農產量在氣候環境相同的情況下自古就比山地和高原國家產量大。在工業化以後這個比例會更明顯。糧食產量多少決定了當地人口的多少和有多少士兵能去打仗。這也決定了國土面積大小。同時人口糧食也決定了稅賦,錢糧,國家政策,其他文明的沖擊以及抗力自然災害的能力。
所以地理和歷史是想通的
B. 地理和歷史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自古以來都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的淵博,但因為地理學科不是中考科目,地理學科被搞得最沒有文化味。不管是學校,還是師生都認為地理學好學差無所謂,與其學地理,不如把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正因為這種偏見,部分地理教師帶著學校不重視,學生沒興起,敷衍塞責,上完了事的態度。地理學科也不安排正規考試,任課教師隨意為之。地理教育在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中無形之中被淡化和漠視。
地理是講述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這一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既派生出許多新學科,又綜合了其他許多學科的內容,使其成為兼容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性學科。這個特點就決定了它和文、理兩類的各個學科存在著密切關系。弄清楚它們之間的聯系,有助於同學們端正各學科的學習態度,,既促進地理學科的學習,也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
1、地理與語文。自然界千姿百態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為語文學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既有源於地理方面的成語,如「涇渭分明」,又有描繪地理景觀的詩詞,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可見地理知識解詩意。反之,語文水平的提高,會使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
2、地理與政治。地理課所揭示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也是政治學科用以論證的素材。僅以地球本身的位置而言,它只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並不是宇宙的中心,這就從根本上糾正了種種唯心主義的認識,反過來,政治課的理論不僅指導人們認識和理解地理事物或現象,而且政治課的內容也大量出現在地理課中,既有顯露的成分,也有潛在的內容。如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社會生產方式,試想,我們若不了解什麼是社會生產方式,又怎麼能認識它對工業布局的影響呢?
3、地理與歷史。在地理課中有大量的地名知識和分布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習歷史有很大幫助,如歷史事件的產生和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空間性,需與歷史地圖相配合。反之,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對學習地理也有積極的作用。如掌握我國一些省區的簡稱,可追溯到我國古代的國名或地名;認識一些發展中國家單一產品經濟及我國天津、青島、上海棉紡工業的分布,都要考慮歷史發展這一極為重要的因素。
4、地理與數學、物理。地理學科涉及天體系統、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地理知識,又有物理知識,也有數學知識,對啟發我們學習物理、數學有積極的作用。反之,掌握了萬有引力、曲線運動等知識,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
5、地理與化學。化學知識在地理學科中亦較為常見,如岩石的風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的酸鹼性以及各種有用礦物等。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對學習地理大有好處。反之,掌握這些地理知識,對學習化學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6、地理與生物。地理課要經常學到某一地區的地理環境,這種環境知識,對於學習生物甚為重要。反之,掌握了各種植物和作物的生長條件後,對學習地理也是一個有利條件。如了解了植物的生理機制,就會更深刻地認識營造防護林對地理環境的作用。
由此可見,地理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整體。
C. 怎樣學好地理和歷史
我的地理和歷史都很棒,不過那是在高中和初中的時候。不過應該有點用來回回答lz的問題。
1、你答背得好,考不好——說明一個很明顯的問題:你對考試方式和命題角度理解不夠,多做點題,看看都怎麼去解決問題,然後仿照例題去解決問題。
2、多讀點有關書籍,我個人的了解就很多,尤其歷史書籍。那樣會提升你對歷史的看法,能讓你站在一個比較一個高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3、找老師談談,看你的問題出在哪兒?最好拿著試卷找老師,讓他告訴你怎麼解決問題。
希望有點幫助!
D. 地理和歷史哪一個好學
歷史呢,主要是背,有的時候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意義都要背的滾瓜爛熟,內好多都容易混容淆,有的時候會比較煩,但是考試大部分考的雖然是要背但不是死記硬背,還是要理解,所以如果對歷史有興趣的話還是會覺得很有意思而且也不難。
我個人以為政治應該是最好學的,主要就是問答題,其實如果平時練習題做的多,總結一下這些題的答案,你就會發現其實翻來過去答案的要點也就是那麼幾條,只要把這些掌握住,考好是不成問題的。
地理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這三門裡面我最喜歡的是地理,如果真的喜歡的話,就會把學地理當作一種樂趣,會覺得很簡單,但是學地理要腦筋轉的快轉的開而且還要多做題再加認真聽講,學好是不成問題的。
希望你不論選哪一門都會學的好!
E. 廣東地理和歷史
廣東省歷史人物
F. 歷史和地理哪個重要
兩者無法比較的 歷史是一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一個學科 求古至今 可以以史為鑒 懂得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 也可以知道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地理可以讓你了解常見的地理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更容易解釋 是關於地球與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總的來說 他倆相互區別但又相互聯系 有了歷史做佐證 地理研究和學習更加方便 有了地理作為參考 就更容易理解歷史的發展 這兩個學科都是人類發展的重要途徑 缺一不可也無法分出孰重孰輕 非要分出來的話 還是要看你自己的興趣了
G. 歷史和地理難嗎
地理很有意思的!不用死記硬背,(實例:我高三一輪復習才學地理,以前地理一竅不通,一輪復習從頭開始學的,高考真題什麼的題每次下來的成績都不錯的)
首先得有興趣,學起來就和玩似的。
其次就是多看地圖冊,一個地區的氣候地形工農業要結合看,多看幾遍就記住了,超簡單的。
最後就是結合自己的口才了,寫大題就是編,多用地理術語,分點答題,有高分的哦~
歷史嘛,說實話我學的真不怎麼樣- -
我建議你看看《明朝那些事》,這本書用最通俗的講法不僅講了明朝怎麼這么樣,還教給了學歷史的方法,很不錯!
我認識一個年級里歷史單科排年級前10的,他從來不背書的,就是看書,一遍一遍,不厭其煩,我們的高中課本他看了10+遍,人家那歷史,真是可怕了!你可以借鑒這種學習方式,其實也是樂在其中的,一遍和一遍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結合自己的思考和提問。
H. 地理和歷史有什麼不同
地理主要介紹地理環境和地質特徵
歷史主要介紹歷史事件和這些事件對世界的影響
I. 長江的地理和歷史知識
長江(the Changjiang River)(changjiang)中國第一長河,全長6,300公里(3915英里);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尼羅河與亞馬遜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2001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測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測出長江長度6211.31公里。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幹流的衛星影像,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解析度達到30米。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計算機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這次研究,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位置東經94度35分54秒,北緯32度43分54秒,海拔5042米算起。當曲 (由源頭至囊極巴隴)360.8公里、沱沱河357.6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賓以下2740.6公里,我們一般稱 6300公里或6370千米。流域總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9600餘億立方米。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它源遠流長,與黃河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華夏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被譽為「母親河」。
[長江流域圖(帶政區)]
長江流域圖(帶政區)
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2,000英里),由北至南966公里(600英里)余。發源於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3省區。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長江流域。
長江幹流所經省級行政區總共有11個,從西至東依次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其支流流域還包括甘肅、貴州、陝西、廣西、河南、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區。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2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資源集中在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因為此處地勢陡然下降,起伏較大,導致此處水流湍急。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素有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
「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除此之外,葛州壩水電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J. 晉北地理與歷史的關系
晉北屬於溫帶、半乾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而地理、氣候和歷史又有著一定的聯系。太冷的地方不能養成強有力的民族和文化,太熱的地方也同樣沒有希望。而同在溫帶的居民,地處寒溫帶的平均能力(特別是體力)又高於溫帶的居民。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經常南下,是因為較冷地方的人民在堅韌耐勞和沉毅果斷方面都勝於南人。
漢代雖然有匈奴的侵擾,但僅限於邊境;到了晉代,開始不斷受到胡人的侵略;六朝時代,中國的一大半都被胡人佔領;唐朝是強大的帝國,可是唐人抵擋回紇的力量遠不如漢擊匈奴的本領;宋朝在遼金的強大面前,不得不南渡偏安;而到了元代,整個中國都被北方民族征服了。明代代表著漢族的復興,但是過了二百多年又被滿族滅掉了。到了清末尤其是中華民國的時候,俄國人從蒙古和新疆來,日本人從東三省來,中國不僅失掉了大片領土,而且還付出了血流成河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