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
『壹』 關於古生物的資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由於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古生物是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最小的恐龍:
過去,在阿根廷,1979年發掘出一種稱為鼠龍的原蜥腳類,長約20厘米,大約比老鼠大一些而已!但至今為止,人們只發現了一具這樣的骨骼化石,它很有可能是剛孵化出來的幼龍,有一個古生物學家猜想成體可達六公尺長。但是在真正鼠龍的成體發掘到之前,那都僅僅是臆測而已!現今所知的恐龍類型中,最小的成年龍要算是美顎龍,它的大小與雞差不多。
最醜陋的恐龍:
腫頭龍,是那些很醜的恐龍中最難看的。腫頭龍屬於那一類凸出頂部的恐龍,它的頭骨覆以圓弧形的骨板大約有二十三公分厚,圍繞著這個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圍飾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腫瘤一般,它的前緣看起來像是被某種不堪言語的骨頭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滿瘤狀凸起,棘狀刺。這些圍繞的瘤刺和棘狀刺物使得腦袋的凸出部份看來像是剃頭過了。
最長的恐龍:
梁龍大約長達二十七米。然而暫時昵稱為超龍與巨龍的兩類,若全部骨架發掘出來會更長。這兩類初步推測長度為:三十五米。
最重的恐龍:
腕龍估算體重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噸之間(70-80噸)。它需要粗壯的四肢來支撐身體。
最寬的恐龍:
甲龍。在恐龍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車,甲龍大約五公尺寬,雖然它的體長不超過十公尺 。
最古老的恐龍:
現在所知最早的恐龍為兩足行走肉食類,命名為南十字龍。它出現於三疊紀中期,體長約1.5米,體重可能達到三十公斤。
爪最大的恐龍:
重爪龍是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的爪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恐龍爪。爪的外側弧線達31厘米長。
最大的肉食龍:
霸王龍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成年霸王龍身長可達14米,體重約8噸,是恐龍世界中的霸主。
最聰明的恐龍:
就身體和大腦的比例來看,鋸齒龍的大腦是最大的且,它的感覺器官非常發達,因而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
奔鳥龍可能是跑的最快的恐龍,時速超過70公里/小時。
最大的恐龍:
已知最大的恐龍是蜥角類的地震龍(暫無資料,歡迎提供),身長約40米,體重達51噸。
牙齒最多的恐龍:
植物性的鴨嘴龍類恐龍,大約有960顆牙齒,比任何恐龍都多。
最笨的恐龍:
巨大的劍龍頭部非常小,大腦只有一個核桃般大小,因此科學家認為它們是一種很笨的恐龍。
蛋最大的恐龍:
高脊龍蛋的直徑大約有30厘米。那樣大小的蛋可以容納三點三公升的體積。而蛋殼大約在2厘米厚
『貳』 古生物分類
古生物的命名與分類--分類系統
生物一般分為植物界(Plantae)和動物界(Animalia)兩個界。在兩界劃分過程中,人們發現有些生物如具鞭毛的生物,常有植物和動物的兩重性,很難歸入兩個界的任何一個界中,建議使用三界劃分方案,即在植物、動物兩界外,另立一個始先界(Protista),包括原生動物和一些低等藻類。
生物主要分類等級是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種以下還有亞種(subspecies,縮寫成subsp.),植物還有變種(variety,縮寫成var.)。有時還有一些輔助等級,實在主要分類等級術語前加前綴超(super-)、亞(sub-).在亞綱、亞目之下有時還分別設置次綱(infraclass)和次目(infraorder)等。
以大家熟知的Felis domesticus(家貓)這一種的名稱為例,其分類系統和名稱如下:
界 Animalia 動物界
門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亞門 Vertebrata 脊椎動物亞門
綱 Mammalia 哺乳綱
目 Carnivora 食肉目
科 Felidae 貓科
屬 Felis 貓
種 Felis domesticus 家貓
『叄』 古生物有哪些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由於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具體請看http://ke..com/view/402123.htm
『肆』 現存的古生物
大熊貓,袋鼠,銀杏,桫欏,水杉,白蟻,小強,鸚鵡螺,鴨嘴獸,大鯢,鱷魚,綠藻,噬熱菌,棱皮龜,海膽,海蛇尾,馬蹄蟹,
『伍』 古生物的分類
生物種類繁多,千差萬別,以至在如此浩瀚的生物領域之中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但各種生物之間也並非孤立無關。根據生物的形態、生理、生化和生態等方面的異同,可把它們劃分為各種類群。研究各類群的異同和親緣關系的疏密,加以分門別類,並給予統一的學名而建立分類系統的科學稱分類學(Taxonomy)。
(一)分類的原則
1.自然分類
以親緣關系來劃分不同的分類單元。
2.人為分類
根據對生物形態表象的相似性而進行分類,著重於用一些容易識別的特徵區別不同的分類單元,而不強調他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化石中,由於年代久遠,常保存不完整或親緣關系不明,僅能依據形態特徵而進行人為分類。
(二)分類的方法
早期的分類方法多以模式法為主,通過確定某分類單元的「模式」——模式標本或模式種來鑒定屬種。認為一個種只需要一兩個模式標本即可構成種的特徵依據,其他標本通過與模式標本的形態比較來確定是否為同一個種。只有與該種的「模」有足夠相似性的個體才能歸屬到該物種。這種分類的優點是應用上方便,但分類標准只能人為地決定,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標准、不同的歸類,實際上否認了物種存在的客觀性。這種方法強調物種的穩定性,忽視其變異性,不考慮其親緣關系。隨著對物種概念認識的提高,這種忽視變異、缺乏親緣關系的缺陷已逐漸被其他分類方法所彌補。
1.綜合系統分類
以達爾文進化論和現代生物種的概念為基礎,劃分分類單元的主要方法是以形態總體相似性的程度及共同祖先的親密程度為依據。
2.數值系統分類
根據生物表型性狀(顯性基因在環境中實際表現出的性狀)的總體相似性來分類。兩個種親緣關系愈近,其共有的性狀就愈多。性狀上的相似性被假定反映了其具有共同的基因,因此相互關系意味著遺傳關系。
3.分支系統分類
認為生物分類應先弄清各系列的親緣關系建立分支,區分原始特徵(祖征)與衍生特徵(裔征),然後建立由祖先種一分為二形成姊妹群的譜系關系。分支系統學是以系統發育為分類基礎的,出現早、演化上原始的特徵通常歸為祖征,其所在分類位置級別高;出現晚、演化上進步的特徵可能為裔征,在分類位置上級別較低。強調按親緣關系所確定的分支進行分類,總體相似性必須服從於親緣關系。當總體相似性和親緣關系不等同時,要以譜系關系為標准(圖1-3)。
圖1-3 根據形態分異歸類(a)與根據時間按親緣關系歸類(b)的比較
(據Hennig,1953)
a—形態分類,按照相似程度,鱷魚與蜥蜴的關系比家鴿和麻雀的關系近;b—分支分類,按照親緣關系,考慮其共同祖先,麻雀、家鴿和鱷魚的共同祖先(t2)比蜥蜴和它們的共同祖先(t1)的關系近
(三)分類的等級
生物按其性狀的異同及親緣關系可劃分為高低不同的分類等級。主要分類等級為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為了滿足更精細分類的要求,還可在這些基本分類等級間加輔助分類等級,即在基本分類等級之前冠以「超」(super-)或「亞」(sub-)而成,如超科(superfamily)、亞屬(subgenus)。
例如人的分類位置為:
界(Kingdom) 動物界(Animalia)
門(Phylum)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Subphylum)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Class) 哺乳動物綱(Mammalia)
亞綱(Subclass) 真獸亞綱(Eutheria)
目(Order) 靈長目(Primates)
超科(Superfamily)人超科(Hominoidea)
科(Family) 人科(Hominidae)
屬(Genus) 人屬(Homo)
種(Species) 智人(Homo sapiens)
種(Species)是生物分類中的基本單位,是由構造、機能、習性相似的一個或多個居群(生活在同一地點屬於同一種的一群個體)所組成的。同一種的個體間,基因可以相互交流並繁育後代;而不同種之間則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生殖隔離。由於化石的特殊性,無法確定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種的確定多依據形態特徵而定,通常在模式標本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其形態變化進行分析,並結合其時代、地理分布等來確定種的范圍。所謂的模式標本是指在新種發表時被作者認定屬於新種的標本,包括作者指定的正模和副模。
屬(Genus)是由若干個特徵相似、具有共同系統發育的種,或僅由一個具有獨特特徵的種組成。在建立新屬時要指定新屬的模式種。在很多情況下,對於化石常根據其形態建立形態屬,將形態相似但不屬於同一個科的化石或其分散保存的器官化石納入屬內;同時,也將同一科內分散保存的器官分別建立器官屬。
(四)生物的分界
1.兩界說
1735年林奈以生物能否運動將生物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2.三界說
隨著顯微鏡的問世,許多單細胞生物被陸續發現。在這些單細胞生物中,有些生物同時具有動物和植物的特點。例如,眼蟲(Euglena)具有葉綠體,可以像植物那樣進行光合作用,營自養生活,又可以用鞭毛在水中游動,還具有能感光的紅色眼點。於是,霍格(Hogg,1860)、海克爾(Haeckel,1866)提出把生物界分為植物界、動物界和原生生物界三個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核生物(細菌、藍藻)、單細胞真核生物。
3.四界說
四界說由科普蘭(Copeland,1938)提出,包括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界(包括細菌和藍藻)。
4.五界說
惠特克(Whittaker,1969)將生物界進一步分為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圖1-4)。本書採用這一分類系統,但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化石較少而從略。
圖1-4 惠特克提出的五界分類系統
『陸』 古生物資料
大型古生物鑒賞http://wenku..com/view/119336b765ce0508763213ef.html
腔腸動物
http://wenku..com/view/2b63d61fb7360b4c2e3f6493.html
三腕足動物
http://wenku..com/view/79d4136c1eb91a37f1115c93.html
古脊椎動物
http://wenku..com/view/ace721f69e31433239689393.html
20世紀的中國人類古生物學研究與展望
http://wenku..com/view/622da302de80d4d8d15a4f78.html
古生物
http://wenku..com/view/5e5d3afff705cc1755270989.html
古生物地史學-第18章-太古宙地史
http://wenku..com/view/ad4fab2d7375a417866f8f7c.html
09-中國科學D-1421-8-秦皇島石炭紀糞化石
http://wenku..com/view/641ce80f76c66137ee0619ea.html
筆石動物
http://wenku..com/view/149722020740be1e650e9a93.html
PS:以上都是網路文庫里的。。。
中國古生物網
http://site.sinodino.com/
這個我感覺不錯
古生物學文摘(網路版)
http://159.226.74.2/wxdata/pdf/200621.pdf
『柒』 什麼是古生物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由於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捌』 古生物有哪些!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
『玖』 (一)系統古生物學
竊蛋龍類 Oviraptorosauria Barsbold,1976
竊蛋龍科 Oviraptoridae Barsbold,1976
屬種未定 gen.et sp.indet.
(圖版VIII,圖2)
描述 標本包括具有下頜的不完整的頭骨(南雄博物館標本登記號:E-1),兩個連在一起的頸椎椎體和9個相連的背椎椎體(南雄博物館標本登記號:K2-1),以及一不完整的右足(南雄博物館標本登記號:K2-12)。所有這些標本均采自同一化石坑,雖然它們被編以不同的號碼(為方便起見,在系統發育分析中用NXMV 來代替這一標本),但是它們應屬於同一個體的材料。
頭骨(E-1)破壞嚴重,只有左側下頜保存的基本完整(圖版VIII,圖2A)。保存的軛骨部分為棒狀。下頜的長度為15 cm,高度為7 cm,其長與高比率約為2.1(長度測量為從下頜前端至關節骨的末端,高度為從冠狀突隆起到腹邊緣)。下頜外孔的長度和高度均為3.5 cm。側視,在冠狀突隆起的前部,下頜骨的背邊緣比其它進步竊蛋龍類的要凹陷的多,下頜縫合部低而短且其背邊緣幾乎平直,與Oviraptor philoceratops(Clark et al.,2002)的類似。兩相互關節的頸椎椎體(K2-1)中每個椎體的長度均為3 cm(圖版VIII,圖2B),椎體的前端寬於後端,前端寬為2.5 cm,後端寬為2 cm,中部寬為1.5 cm。椎體側孔長度為1 cm,占椎體長度的1/3,前一頸椎的椎體側孔大於後一椎體的,其高為0.6 cm,而後一頸椎的為0.4 cm。椎弓的基部也有一氣孔。前一椎體的椎體側孔後邊緣圓滑而後一椎體的尖銳。後一椎體的副突關節面為大的四邊形,而前部頸椎明顯小。椎體的前關節面稍微凹陷,而後關節面凸起。後部頸椎的神經棘部分保存,破碎的神經棘表面顯示了神經棘短而弱小。椎體向後延伸超出相應的神經弓,椎體後關節突上的上突粗糙,位於後關節突側面。
標本 保存有9個背椎椎體(K2-1)(圖版VIII,圖2C),它們大小相等(長2 cm,高3 cm,寬2 cm)。椎體後關節突明顯超出椎體,神經棘高為3 cm,與椎體的高度相等。椎體的後關節面凹陷。所有椎體均具有椎體側孔(長0.6 cm,高0.5 cm),它們約占椎體長度的1/3,與頸椎的情形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