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歷史
『壹』 江西分宜的來由有多久
分宜古為吳、楚之地。後屬袁州府宜春縣,縣志載有「分得宜春地」,故稱「分宜」。
宋雍熙元年(984年8月),析宜春之神龍、招賢、豐樂、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標、旌儒、清教10鄉,立分宜縣,仍屬袁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全縣計16798戶,28492人。
元初,袁州隸屬湖南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袁州府升為袁州路,隸江西行省,分宜屬袁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為府。明、清兩朝,分宜屬袁州府。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廢府留縣,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3年,全省分四道(豫章、贛南、潯陽、廬陵),分宜屬廬陵道。民國15年,廢道尹制,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21年,江西省分為13個行政區,分宜屬第8行政區。民國24年,江西省調整為8個行政區,分宜改屬第2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江西初設9個專區,分宜屬袁州專區。1952年,調整為6個專區,袁州專區與南昌專區合並,分宜屬南昌專區。1958年,南昌專署遷宜春,改名為宜春專區(後稱宜春地區),分宜屬之。1983年7月,恢復新余市,分宜屬新余市管轄。歷史名人陳重 分宜洞村人,東漢時名士。
盧肇(818.2~882.8) 字子發。分宜楊橋觀光村人(當時叫文標鄉)。唐會昌三年(843)殿試中進士第一名,為江西省第一個狀元。
盧絳字晉卿,南唐宜春縣文標鄉人(今屬分宜),盧肇之後。
鄧璠(822~893) 原籍筠州(高安),字韞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並優,選任官至尚書。
孫億松山午元人,宋朝咸淳十年(1274)進士,任吉州永新縣令,有政績,升吉州知府。
歐陽玄(1273~1358)字原功,號圭齋。祖籍分宜防里,後遷湖南瀏陽。元朝文學家、史學家。
劉仲質分宜西磯崗人。明初,為宜春訓導,被推薦入京任翰林,著有《校正春秋本末》。
黃子澄(1359~1402)又名黃湜,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明初官員,向明惠帝(建文帝)建議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發燕王朱棣在1399年發動靖難之變,朱棣在1402年奪得帝位後,逮捕了黃子澄並處死他。
嚴孟衡(1385~1446)分宜介橋人。明永樂十三年(1415)中進士,嚴孟衡做官30年,很少積蓄,每餐以青菜佐餐,人稱「嚴青菜」。為紀念這位清官,有人在石上刻字題詩,稱賞他「扁舟羽駛,是作滿贏,沛淮仗信,庸蜀著清」。
李香(1494.4~1561.9) 分宜鳳陽鄉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在工部任主事。後派去徐州,正值荒年,李香「捐俸賑窮」,救了許多老百姓。後轉刑部任郎中,不久升任廣東兵備道,有功,受到朝廷褒獎。補任山西,又取得較好政績。升任四川巡撫都御史(從二品官),署大理寺正卿,威鎮西南,賜匾曰:「霜威節鉞」,史稱李都堂。後因病「致仕」回鄉,又「敦尚孝友,修繕學宮」。死後,葬鳳陽沔村琴山下。
嚴嵩(1480~1567) 字惟中,號介溪,分宜介橋村人。26歲廷試二甲二名,賜進士出身。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世宗建壇設醮,嚴嵩入閣,已經63歲。前後居次輔6年,任首輔15年。任職時間之長,為明代所不多見。 嘉靖四十一年(1562),詔令嚴嵩致仕,子世藩下獄。嘉靖四十四年,嚴嵩被貶官籍,兒子世藩處斬,家產亦被抄沒。嘉靖四十六年(1567)病死,終年87歲。
張承詔(1572.4~1641.8) 字獻可、號篤棐,分宜鈐陽鎮泗水張家人。萬曆丁酉年(1598)中舉,已未年(1620)年中進士,初授蘇州府推官,為官廉正無私,辦事雷厲風行。戊寅(1638)年署刑部尚書,後辭職返鄉,崇禎十四年辛已(1641)終。
鍾炌(1583~1650) 號昭明,字淑賢,分宜山泗村人。天啟年間進士。為官耿直,辦事公道。任中書舍人時,主試湖廣,一時稱得人;任大理寺卿時,夙亱匪懈,竭盡厥職;任順天府尹、京兆尹時,以嚴馭吏,以寬洽民;任吏部左侍郎時,謹慎從事,夙弊一清。崇禎皇帝在敕命中稱他是「潔己奉公之選」,並褒揚他「使吏部有清貞獨立之名」。
黃金貴(1587.9~1646.8) 字雙南,後奉旨更名黃希憲,墮江不死號又生。明萬曆王子科(1612)中舉人,明天啟五年(1625)中進士。授廣東廣州府順德縣知縣,應天巡撫、河道總督、河南總督、兵工二部左右侍郎。清兵攻下南京後,黃金貴護送潞王至杭州,忠君不二。清順治乙酉年(1646)8月21日,歿於浙江紹興府章家,終年59歲。清謚忠烈公。
歐陽瑾(1706~1780) 號予石,分宜松山防里人。清雍正十年(1732)鄉試第二,次年中進士,任兵部主事,歷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僕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順天府尹,戶部侍郎(正二品),倉場總督等職。辦事周密,政績卓著,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曾為之立傳,稱「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風」。
林有席(1713~1804) 字儒珍,號平園,分宜雙林白水村人。乾隆十七年(1753)中進士,曾與宜春袁杏芳合選《袁陽文征》二集、《考墨卷》一集。評選四書文120卷,著《四書文》上下2編及《高林詩抄》並刊行於世。著《古文雅正續選》及《清古文雅正》各十六卷。還有《離騷經參解》2卷,《古今體詩》12卷及《題明詩綜合二百首》。其綜合著述,名曰:《平園雜著》,共16卷。其詩則被後人入選,稱《鈐陽六子詩》。校定馮潔的《宋史》,節略增刪《瀛州志》,受聘修《吉郡志》、《贛郡志》及《分宜縣志》。實地考察江西山川河流之勢,著有《江西諸水源流考》。
歐陽敬(1764.1~1806.2) 松山防里人,清嘉慶十年(1805)進士。授廣東連山縣令,不久即逝於任上。對數學尤有研究,為清代嘉慶年間數學家。
萬上遴(1739~1813) 字殿卿,號輞岡,分宜城郊輞岡人。清朝畫家,曾任清宮畫院待詔,專事書畫。
林大宏字副聲,號實堂,雙林白水村人。乾隆乙未(1775年)進士。歷任廣西雅容、平南、貴縣、懷遠縣令。
『貳』 分宜縣的歷史沿革
分宜古為吳、楚之地。後屬袁州府宜春縣。
宋雍熙元年(984年8月),析宜春之神龍、招賢、豐樂、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標、旌儒、清教10鄉,立分宜縣,仍屬袁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分宜縣計16798戶,28492人。
元初,袁州隸屬湖南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袁州府升為袁州路,隸江西行省,分宜屬袁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為府。明、清兩朝,分宜屬袁州府。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廢府留縣,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3年,全省分四道(豫章、贛南、潯陽、廬陵),分宜屬廬陵道。民國15年,廢道尹制,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21年,江西省分為13個行政區,分宜屬第8行政區。民國24年,江西省調整為8個行政區,分宜改屬第2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江西初設9個專區,分宜屬袁州專區。1952年,調整為6個專區,袁州專區與南昌專區合並,分宜屬南昌專區。1958年,南昌專署遷宜春,改名為宜春專區(後稱宜春地區),分宜屬之。1983年7月,恢復新余市,分宜屬新余市管轄。
『叄』 分宜縣的歷史名人
分宜於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自宜春分出建縣。分宜名人輩出,江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盧肇、明太常侍卿黃子澄和攝政21年的內閣大學士嚴嵩等均出自分宜;宋應星任分宜教諭時寫下了科學巨著《天工開物》。分宜屬革命老區,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王震、黃公略、王首道、肖克等均在分宜進行過革命活動。
『肆』 江西分宜出過哪些名人
1.習鑿齒,湖北襄陽人,歿葬於分宜縣洞村鄉棗木山(可以不算)
2.一代權臣,嚴嵩<<鈐山公園>>好像是唯一的一位。
3.江西第一狀元:盧肇,宜春人。
4.北宋江南第一相:王欽若,新余東門王家人。
5.國畫大師:傅抱石,新餘人。
其實新余名人還是挺多的,我也不一一寫出來了,分宜的只有一位就是嚴嵩。
『伍』 分宜的歷史
分宜於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自宜春分出建縣。分宜名人輩出,江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盧肇、明太常侍卿黃子澄和攝政21年的內閣大學士嚴嵩等均出自分宜;宋應星任分宜教諭時寫下了科學巨著《天工開物》。分宜屬革命老區,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王震、黃公略、王首道、肖克等均在分宜進行過革命活動。
『陸』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出過哪些有名的人士
分宜縣名人可多了 下面的都是:
陳重 分宜洞村人,東漢時名士。
盧肇(818.2~882.8) 字子發。分宜楊橋觀光村人(當時叫文標鄉)。唐會昌三年(843)殿試中進士第一名,為江西省第一個狀元。
盧絳字晉卿,南唐宜春縣文標鄉人(今屬分宜),盧肇之後。
鄧璠(822~893) 原籍筠州(高安),字韞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舉進士,以才能和道德並優,選任官至尚書。
孫億松山午元人,宋朝咸淳十年(1274)進士,任吉州永新縣令,有政績,升吉州知府。
歐陽玄(1273~1358)字原功,號圭齋。祖籍分宜防里,後遷湖南瀏陽。元朝文學家、史學家。
劉仲質分宜西磯崗人。明初,為宜春訓導,被推薦入京任翰林,著有《校正春秋本末》。
黃子澄(1359~1402)又名黃湜,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明初官員,向明惠帝(建文帝)建議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發燕王朱棣在1399年發動靖難之變,朱棣在1402年奪得帝位後,逮捕了黃子澄並處死他。
嚴孟衡(1385~1446)分宜介橋人。明永樂十三年(1415)中進士,嚴孟衡做官30年,很少積蓄,每餐以青菜佐餐,人稱「嚴青菜」。為紀念這位清官,有人在石上刻字題詩,稱賞他「扁舟羽駛,是作滿贏,沛淮仗信,庸蜀著清」。
李香(1494.4~1561.9) 分宜鳳陽鄉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在工部任主事。後派去徐州,正值荒年,李香「捐俸賑窮」,救了許多老百姓。後轉刑部任郎中,不久升任廣東兵備道,有功,受到朝廷褒獎。補任山西,又取得較好政績。升任四川巡撫都御史(從二品官),署大理寺正卿,威鎮西南,賜匾曰:「霜威節鉞」,史稱李都堂。後因病「致仕」回鄉,又「敦尚孝友,修繕學宮」。死後,葬鳳陽沔村琴山下。
嚴嵩(1480~1567) 字惟中,號介溪,分宜介橋村人。26歲廷試二甲二名,賜進士出身。正德二年(1507)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世宗建壇設醮,嚴嵩入閣,已經63歲。前後居次輔6年,任首輔15年。任職時間之長,為明代所不多見。 嘉靖四十一年(1562),詔令嚴嵩致仕,子世藩下獄。嘉靖四十四年,嚴嵩被貶官籍,兒子世藩處斬,家產亦被抄沒。嘉靖四十六年(1567)病死,終年87歲。
張承詔(1572.4~1641.8) 字獻可、號篤棐,分宜鈐陽鎮泗水張家人。萬曆丁酉年(1598)中舉,已未年(1620)年中進士,初授蘇州府推官,為官廉正無私,辦事雷厲風行。戊寅(1638)年署刑部尚書,後辭職返鄉,崇禎十四年辛已(1641)終。
鍾炌(1583~1650) 號昭明,字淑賢,分宜山泗村人。天啟年間進士。為官耿直,辦事公道。任中書舍人時,主試湖廣,一時稱得人;任大理寺卿時,夙亱匪懈,竭盡厥職;任順天府尹、京兆尹時,以嚴馭吏,以寬洽民;任吏部左侍郎時,謹慎從事,夙弊一清。崇禎皇帝在敕命中稱他是「潔己奉公之選」,並褒揚他「使吏部有清貞獨立之名」。
黃金貴(1587.9~1646.8) 字雙南,後奉旨更名黃希憲,墮江不死號又生。明萬曆王子科(1612)中舉人,明天啟五年(1625)中進士。授廣東廣州府順德縣知縣,應天巡撫、河道總督、河南總督、兵工二部左右侍郎。清兵攻下南京後,黃金貴護送潞王至杭州,忠君不二。清順治乙酉年(1646)8月21日,歿於浙江紹興府章家,終年59歲。清謚忠烈公。
歐陽瑾(1706~1780) 號予石,分宜松山防里人。清雍正十年(1732)鄉試第二,次年中進士,任兵部主事,歷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僕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順天府尹,戶部侍郎(正二品),倉場總督等職。辦事周密,政績卓著,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曾為之立傳,稱「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風」。
林有席(1713~1804) 字儒珍,號平園,分宜雙林白水村人。乾隆十七年(1753)中進士,曾與宜春袁杏芳合選《袁陽文征》二集、《考墨卷》一集。評選四書文120卷,著《四書文》上下2編及《高林詩抄》並刊行於世。著《古文雅正續選》及《清古文雅正》各十六卷。還有《離騷經參解》2卷,《古今體詩》12卷及《題明詩綜合二百首》。其綜合著述,名曰:《平園雜著》,共16卷。其詩則被後人入選,稱《鈐陽六子詩》。校定馮潔的《宋史》,節略增刪《瀛州志》,受聘修《吉郡志》、《贛郡志》及《分宜縣志》。實地考察江西山川河流之勢,著有《江西諸水源流考》。
歐陽敬(1764.1~1806.2) 松山防里人,清嘉慶十年(1805)進士。授廣東連山縣令,不久即逝於任上。對數學尤有研究,為清代嘉慶年間數學家。
萬上遴(1739~1813) 字殿卿,號輞岡,分宜城郊輞岡人。清朝畫家,曾任清宮畫院待詔,專事書畫。
林大宏字副聲,號實堂,雙林白水村人。乾隆乙未(1775年)進士。歷任廣西雅容、平南、貴縣、懷遠縣令。
『柒』 新余歷史有多久
新余市歷史悠久。在市區東北部拾年山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自三國吳寶鼎二年(267)置新渝縣(分宜春置新渝,因境內有渝水,故名)以來,其行政建制幾經變更。隋朝開皇九年(589)撤縣,並入吳平縣。開皇十八年(598)由宜春劃出復置新渝縣。唐朝武德五年(622)撤縣,分新渝東北部置始平縣,縣西南地域為西吳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吳州俱廢,復置新渝縣。唐朝天寶元年(742)縣名因傳寫之誤將渝改為喻,以後相承作喻。元朝元貞元年(1295)因有人口5萬余戶,升為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州復縣,隸屬臨江府。清沿明制。中華民國時期亦為縣建制。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0~1934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1930年5月在良山鎮的上木元村成立新喻縣蘇維埃政府,下轄東區、西區、南區。1932年3月,新喻、峽江兩縣蘇維埃政區合並,成立新峽縣。新喻設水口、豐城、東路、姚泗等4個區。1934年10月,紅軍長征,蘇區全部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仍為縣建制。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屬袁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宜春)。1953年,新喻縣屬南昌專區(袁州、南昌兩專區合並,稱南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昌)。1957年5月,國務院公布,將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1958年,新余縣屬宜春專區(專署駐地由南昌遷宜春,改名宜春專區)。1960年9月,為適應鋼鐵工業發展,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新余縣設立新余市,由省直轄。1963年,由於新余鋼鐵工業建設規模壓縮,撤銷新余市,恢復新余縣,仍屬宜春專區(後改稱宜春地區)。以後,新餘地區工業建設得以復甦並迅速發展,以鋼鐵工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形成體系,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新余市,並將宜春地區的分宜縣劃歸新余市管轄。1983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縣管轄的范圍內設置渝水區至今。
『捌』 誰知道分宜是在什麼地方
地理
分宜位於贛中偏西,袁河中游,北緯27°33』~28°08』,東經114°29』~114°51』之間,縣境南北長65公里,東西寬36公里。東鄰新余市渝水區,南連吉安市安福縣,西接宜春市袁州區,北毗宜春市上高縣。縣治分宜鎮,距省會南昌178公里,距市治所在地新餘26公里。
分宜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土層肥厚,適宜於農作物生長。縣境南為低山區,北部丘陵,袁河橫貫中部,間以平原崗地。地勢南部略高,中部較低平。最高峰為大崗山,該山界接分宜、安福、袁州三縣(區),主峰海拔1091.8米,為縣南屏障;東部分宜鎮羅家山北面小溪邊最低,海拔60米。最大河袁河,年平均流量82.1立方米/秒。2005年,年平均氣溫18.0度,全年降水量1434.7毫米,全年無霜期274天。
歷史沿革
分宜古為吳、楚之地。後屬袁州府宜春縣。
宋雍熙元年(984年8月),析宜春之神龍、招賢、豐樂、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標、旌儒、清教10鄉,立分宜縣,仍屬袁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全縣計16798戶,28492人。
元初,袁州隸屬湖南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袁州府升為袁州路,隸江西行省,分宜屬袁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路為府。明、清兩朝,分宜屬袁州府。
中華民國成立(1912),廢府留縣,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3年,全省分四道(豫章、贛南、潯陽、廬陵),分宜屬廬陵道。民國15年,廢道尹制,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21年,江西省分為13個行政區,分宜屬第8行政區。民國24年,江西省調整為8個行政區,分宜改屬第2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江西初設9個專區,分宜屬袁州專區。1952年,調整為6個專區,袁州專區與南昌專區合並,分宜屬南昌專區。1958年,南昌專署遷宜春,改名為宜春專區(後稱宜春地區),分宜屬之。1983年7月,恢復新余市,分宜屬新余市管轄。
經濟
中國林科院亞熱帶研究中心就坐落在分宜縣城。農業特色鮮明,是「中國夏布之鄉」、全省第一個科技興農示範縣和優質稻發展重點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20餘種,其中煤炭1.1億噸、鎢13萬噸、鐵儲量9084萬噸。工業基礎扎實,是全省30個重點工業調度縣之一,佔地2.66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規劃科學、發展迅速,已成為各地客商投資的熱土。全縣現有規模以上企業78個,分宜發電廠擁有我國兩個首台全部自主知識產權410T/H和200MW循環流化床發電機組,年發電量達15億度,30萬千瓦機組即將上馬;分宜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新型旋窯水泥生產線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年產水泥165萬噸,現正籌備新上一條日產5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屆時將年產熟料300萬噸、水泥220萬噸,成為我省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基地;分宜驅動橋有限公司為全國工程機械驅動橋三大生產基地之一;分宜煤礦電機廠為全國三大防爆電機生產廠家之一。200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33億元,財政總收入4.69億元,連續兩年被授予「全省綜合經濟發展先進縣」。
人口
總人口30.98萬。
全縣共16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9.9%;轄5鄉5鎮1場,127個村民委員會,1319個村民小組,8個城鎮居民委員會(均不含鈐陽管理處和東坑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