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地理
❶ 遼寧省的地理位置
地理坐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550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1.5%。陸地面積中,山地面積8.72萬平方公里,佔59.8%;平地面積4.87萬平方公里,佔33.4%;水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佔6.8%。海域面積15.02萬平方公里。其中渤海部分7.83萬平方公里,北黃海7.19 萬平方公里。遼寧省共轄14個地級市,其中計劃單列市1個(大連),副省級城市2個(沈陽、大連),57個市轄區、5個開放先導區(均在大連)、17個縣級市、27個縣(其中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 遼寧省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1]岸線全長2178公里,佔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佔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4.4%。近海分布大小島嶼 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 西南與河北省毗連,與山東省隔海相望。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瀕浩瀚的渤海和黃海。 地形地貌該省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從陸地向海洋傾斜;山地丘陵分列於東西兩側,向中部平原傾斜。地貌劃分為三大區。 1.東部的山地丘陵區。此為長白山脈向西南之延伸部分。這一地區以沈丹鐵路為界劃分為東北部低山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區,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6%。東北部低山區,此為長白山支脈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之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的山地組成,海拔500~800米,最高山峰鋼山位於撫順市東部與吉林省交界處,海拔1347米,為本省最高點。遼東半島丘陵區,以千山山脈為骨幹,北起本溪連山關,南至旅順老鐵山,長約340公里,構成遼東半島的脊樑,山峰大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區內地形破碎,山丘直通海濱,海岸曲折,港灣很多,島嶼棋布,平原狹小,河流短促。 2.西部山地丘陵區。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醫巫閭山組成。山間形成河谷地帶,大、小凌河發源地並流經於此,山勢從北向南由海拔1000米向300米丘陵過渡,北部與內蒙古高原相接,南部形成海拔50米的狹長平原,與渤海相連,其間為遼西走廊。西部山地丘陵面積約為4.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29%。 3.中部平原。由遼河及其30餘條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為3.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25%。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由海拔250米向遼東灣逐漸傾斜。遼北低丘區與內蒙古接壤處有沙丘分布,遼南平原至遼東灣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另有大面積沼澤窪地、漫灘和許多牛軛湖。 氣候特點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東濕西干。全省陽光輻射年總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其中朝陽地區最多為2861小時,丹東地區最少為2120小時。春季大部地區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後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區偏多;冬季光照明顯不足。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最高氣溫零上30℃,極端最高可達40℃以上,最低氣溫零下30℃。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異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其中,最高為大連,最低為西豐。年平均無霜期130-- 200天,一般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間。東部山地丘陵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 高原相連,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區;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較適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 水文狀況河流:境內有大小河流390多條,總長約16萬公里。主要有遼河、渾河、大凌河、太子河、繞陽河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國共有的界河鴨綠江等,形成該省的主要水系。境內大部分河流自東、西、北三個方嚮往中南部匯集注入渤海;鴨綠江、大洋河、英那河、庄河、碧流河等注入黃海。 海洋:海域廣闊,遼東半島的東側臨黃海,西側環渤海,是中國水溫最低,緯度最高的海域。海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26.8萬公頃。陸地海岸線東起鴨綠江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
❷ 遼寧的地理位置如何
遼寧,戰國時屬燕國,秦屬遼東、遼西等郡,漢屬幽州,遼金時屬東京,元置遼陽行省,清初為盛京,後改奉天省,1929年改為遼寧省。吉林,古為肅慎地,漢屬夫余,唐為渤海地,遼為上京、東京等道,金為上京,元屬遼陽行省,明為女真地,清末置吉林省。黑龍江,古為肅慎地,漢屬夫餘地,遼屬東京、上京道,金屬上京路,元屬嶺北和遼陽行省,明為女真地,清末置黑龍江省。
❸ 遼寧省縣級地理面積排名
1、沈陽市區城建面積399平方公里
2、大連市區城建面積318平方公里
3、鞍山市區城建面積121平方公里
4、撫順市區成績面積100平方公里
5、遼陽市區城建面積59.1平方公里
6、盤錦市區城建面積57.7平方公里
7、葫蘆島市區城建面積57.1平方公里
8、錦州市區城建面積53.6平方公里
9、阜新市區城建面積51.9平方公里
10、營口市區城建面積49平方公里
11、本溪市區城建面積40.7平方公里
12、丹東市區城建面積35.5平方公里
13、朝陽市區城建面積35.2平方公里
14、鐵嶺市區城建面積22.2平方公里
遼寧各縣、經濟開發區市區城建面積(部分)
1、鮁魚圈(營口)市區城建面積37.4平方公里
2、海城(鞍山)市區城建面積28.6平方公里
3、旅順口(大連)市區城建面積25.1平方公里
4、瓦房店(大連)市區城建面積22.8平方公里
5、興城(葫蘆島)市區城建面積21.1平方公里
6、蓋州(營口)市區城建面積16.2平方公里
7、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建面積15.8平方公里
8、庄河(大連)市區城建面積13.9平方公里
9、北票(朝陽)市區城建面積12.9平方公里
10、凌源(朝陽)市區城建面積12.7平方公里
11、遼陽縣(遼陽)市區城建面積12.5平方公里
12、開原(鐵嶺)市區城建面積12.3平方公里
13、普蘭店(大連)市區城建面積11.4平方公里
14、綏中(葫蘆島)市區城建面積10.7平方公里
15、凌海(錦州)市區城建面積10平方公里
16、燈塔(遼陽)市區城建面積8.67平方公里
17、鳳城(丹東)市區城建面積8.25平方公里
(未入榜開發區、縣都在8平方公里以下)
城區面積真實可靠!
引用《2014中國各省會城市城建排名》
❹ 遼寧地理環境
遼寧省簡稱遼,位於東北地區南部,省會沈陽。轄沈陽、大連等14地級市,新民
等17縣級市、遼中等19縣、本溪滿族自治縣等8自治縣。面積15萬多平方千米,總人
口4238萬。東隔鴨綠江與朝鮮為鄰,南臨黃海、渤海。地形以平原為主,可分遼河平
原、遼東山地丘陵、遼西山地丘陵3區,最高峰寬甸花脖山海拔1336米。大部地區屬
溫帶濕潤、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侯。主要河流有遼河、中朝界河鴨綠江等。礦產、
海洋資源豐富,金剛石、菱鎂礦、滑石、玉石等儲量居全國首位,鐵、煤炭、石油、
天然氣、油頁岩等儲量亦可觀。近海島嶼眾多,海洋生物多樣,水產豐富。森林覆蓋
率較高。是我國最重要的原材料與工業設備基地之一,重工業產值在全國名列前茅,
已形成以能源、治金等原材料工業為基礎,機械、化工製造業為重點的工業體系。有 撫順、錦州、大連等煉油中心,遼陽石化,鞍山焦化和大連海洋化工等。農業主要種
植玉米、稻穀、大豆及花生、煙草等。梨和葡萄等水果,對蝦及人參、鹿茸產量居全
國第二位。
遼寧旅遊資源豐富,革命遺跡有沈陽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錦州市遼沈戰役紀念 館、紀念塔,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紀念塔,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撫順雷鋒紀念館
等。古建築沈陽故宮最為著名。還有福陵(東陵)、昭陵(北陵)、永陵、遼金白塔,興
城明代寧遠古城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大連海濱--旅順口、金石灘、鞍山千山、
興城海濱、鴨綠江、丹東鳳凰山、本溪水洞等。特產有鮑魚、關東煙等。旅遊紀念
品有岫岩玉雕、撫順煤精雕刻和大連貝雕畫等。
❺ 遼寧省的地理知識
http://ke..com/view/2170.htm內容太多 無法全部輸入 進上面地址瀏覽既可
❻ 遼寧地理概況有哪些
歷史溯源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活動。在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在朝陽市喀左縣發現的鴿子洞遺址及出土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有5萬年左右。約在7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沈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年,從出土的祭壇、積石冢、神廟和女神彩塑頭像、玉雕豬龍、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這里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標志著遼寧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公元前20世紀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後,遼寧地區逐步與之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為冀、青2州之城,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設置郡縣,在遼寧地區設置遼東、遼西、左北平郡。兩漢、三國時隸屬幽州。西晉隸屬平州。東晉為營州。隋朝時置遼東郡、柳城郡、燕郡。唐朝時在安東都護府的管轄下。遼代為東京道、中京道、金代為東京路、北京路。元代置遼陽行省。明代時為遼東都司。
遼寧地區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發祥地,至今遺存下來的沈陽故宮、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民國初沿襲清制,公元1929年(民國18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國初期,遼寧地區劃分為遼東和遼西兩省,以及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1954年8月撤消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並改為遼寧省。
地理簡報遼寧省簡稱遼,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地理座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550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550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1.5%。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岸線全長2178公里,佔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佔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4.4%。近海分布大小島嶼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瀕浩瀚的渤海和黃海。
氣候點評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屬於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東濕西干。全省陽光輻射年總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年平均無霜期130—200天,一般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
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間。東部山地丘陵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區;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較適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
❼ 遼寧省的地理之最有哪些
遼寧省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也是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
遼寧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是全國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國近代開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東方魯爾"。
遼寧鐵路營運里程達到3939公里,密度居全國第一
❽ 遼寧在什麼地方
遼寧省位於中國東北,遼寧界於北緯38°43'至°26',東經118°53'至125°46'之間,南瀕黃海、渤海二海,西南與河北接壤,西北與內蒙古毗連,東北與吉林為鄰,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隔江相望,遼寧省總面積14.8萬平方千米。
遼寧省海域廣闊,遼東半島的西側為渤海,東側臨黃海。海域(大陸架)面積15萬平方千米,其中近海水域面積6.4萬平方千米。沿海灘塗面積2070平方千米。陸地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綏中縣老龍頭,全長2292.4千米,佔中國海岸線長的12%,居中國第5位。
(8)遼寧省地理擴展閱讀:
遼寧省地理位置的由來:
遼寧地區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發祥地,至今遺存下來的沈陽故宮、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民國初沿襲清制,公元1929年(民國18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 帝國主義侵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國初期,遼寧地區劃分 為遼東和遼西兩省,以及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1954年8月撤消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並改為遼寧省。
❾ 遼寧省地圖的地理
位於東北南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2100多公里。
❿ 遼寧地理概況有哪些
歷史溯源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活動。在營口大石橋南金牛山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及其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在朝陽市喀左縣發現的鴿子洞遺址及出土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距今有5萬年左右。約在7000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沈陽新樂遺址和出土的大量器物,顯示了遼寧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繁榮景象。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年,從出土的祭壇、積石冢、神廟和女神彩塑頭像、玉雕豬龍、彩陶等重要文物得出,這里存在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標志著遼寧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自公元前20世紀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後,遼寧地區逐步與之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為冀、青2州之城,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設置郡縣,在遼寧地區設置遼東、遼西、左北平郡。兩漢、三國時隸屬幽州。西晉隸屬平州。東晉為營州。隋朝時置遼東郡、柳城郡、燕郡。唐朝時在安東都護府的管轄下。遼代為東京道、中京道、金代為東京路、北京路。元代置遼陽行省。明代時為遼東都司。
遼寧地區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的發祥地,至今遺存下來的沈陽故宮、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民國初沿襲清制,公元1929年(民國18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國初期,遼寧地區劃分為遼東和遼西兩省,以及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1954年8月撤消遼東、遼西兩省建制,合並改為遼寧省。
地理簡報遼寧省簡稱遼,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地理座標處在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東西端直線距離最寬約550公里,南北端直線距離約550公里。遼寧省陸地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1.5%。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大陸海岸線全長2178公里,佔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的12%,島嶼岸線長622公里佔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4.4%。近海分布大小島嶼506個,島嶼面積187.7平方公里。沿黃海的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里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和大、小鹿島等;沿渤海主要島嶼有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鳳鳴島、西中島、東西螞蟻島、虎平島、豬島和蛇島等。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南瀕浩瀚的渤海和黃海。
氣候點評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屬於溫帶大陸型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東濕西干。全省陽光輻射年總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年平均無霜期130——200天,一般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
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間。東部山地丘陵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區;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較適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