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武陟縣歷史

武陟縣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00:54:51

1. 武陟歷史名人簡表/ 武陟縣籍在外地任職人員名單〈縣令以上〉

宋錦,武陟縣詹店鎮宋庄村人,清雍正十年進士.歷任犍為縣知縣.合州,崖州知州。惠州,德慶州通判。廣東瓊州知府,廣州海防軍民府,奧門軍民府。誥授奉政大夫。著有【西川集】,【嶺南集】,【戒家人詩】,【犍為縣志】【崖州志】,【重棉說】。
宋志徵,武陟縣詹店鎮宋庄村人,清乾隆四十五年大挑舉人,宋錦次子。歷任山西五台縣知縣。居官清正,敕封文林郎。

2. 焦作歷史

懷川大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傑,焦作地下文明積淀層層疊疊,地上文化布落洋洋灑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這里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焦作地處黃河中下游北畔,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具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種植粟等糧食作物。從焦作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除發現有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蚌刀等生產工具外,還有水井、房屋等原始農業生產跡象。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農業已十分發達。焦作古代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以采礦、冶煉、制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采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采規模,延續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稱。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里已開始青銅器製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製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
據史志記載,全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現在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道清鐵路、澤煤盛礦井、福公司辦公房和錢庄等體現著近代煤城的歷史;焦作工學院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傳統的歷史文化在當今焦作仍熠熠閃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黃帝時期,是一個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時代,農耕、住宅、漁獵、制衣、蓄水、製作陶器等百業興起。皇帝崇尚「科學」,對於有發明創造的人,就封官加賞,指派他專門負責某一個行業的事務,發揮其專長。
焦作一帶為「寧」的封地。寧是一個人名,是焦作一帶的部落首領。這一帶土地,也因此部落首領的名稱,被稱為「寧邑」。至今修武簡稱為寧,雲台山名為「寧北山」,就是因為有著這么一個文化淵源。
黃帝的名字,出自對黃色的土地的開發,對農業的開發。同一個時期,寧這個人為什麼被以寧命名?是與家庭血緣文化有關,與生育文化有關。是寧這個人結束了無家族、家庭的人類社會狀態,開始以血緣關系組成家庭居住方式,以生育親養關系區別、延續、壯大後代。創立了以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社會組織方式。
焦作一帶,故稱懷川,又叫河內。黃帝部落活動於河南、河東,開始了農業文明的時候,三河之中的河內寧部落,開始了家族文明。河內,山環水抱之間,河流縱橫,湖澤相連,水豐土咸,林草深密。多水之鄉的寧人,崇尚火;家族文化的肇始,需要火。泥土中固定保留火種的地方,泥土燒出陶質,給了寧人製作淘氣的靈感。
寧地的土質適合製作陶器,這有後世當陽峪製作絞胎瓷、絞胎陶為證,有宋代焦作遍地陶窯、瓷窯為證。寧首制陶器,擅長製作陶器,黃帝封其為「陶臣」,人們尊稱其為「子」。這個「子」,是孔子的「子」,是先生的意義,是有所授受的意義,後世祀奉其為陶神。
寧首制陶器,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泥土被固定的火種燒出陶質,是要經歷日積月累,出自天然。人工燒出、發明出陶器來,需要大作為。寧起初怎麼也燒不成器。後世人們形容一個人成器不成器,便出自這里。寧燒陶器燒出哲學來了。後世儒家、道家的道器學說與爭論,淵源於上古寧的思考。哲學往往一句話也不說,寧蹲下身子燒起火來,寧突然跳入火中,直到火中出現了五彩火焰,寧隨著五彩火焰向高度上升,直到寧的陶窯中燒出「神器」。
文化很有意味,「寧」通「擰」,把什麼東西擰成什麼樣子,多少個世紀後,當陽峪絞胎瓷「絞胎」的意思,依然是把制陶、制瓷的胎擰出花紋,依然離不開寧封子的寧文化淵源。自古焦作人要成就大事,也總憑了焦作人天性中具有的那股擰勁。(戶外資料網)

歷史名人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溫縣)人,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論的創始人,在治學上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觀點。為孔子著作的傳世人,他的《詩序》被後人視為不朽之作。

【山 濤】(205-283年) 字巨源,河內懷(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晉大臣,學者,「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其推薦人才的「山公啟事」被後人贊許。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輯本。
向 秀(約227-272年) 字子期,河內懷(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晉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擅長詩賦,「竹林七賢」之一。曾注釋《莊子》。《思舊賦》頗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226-249) 字畏嗣,魏山陽(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對《老子》、《易經》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貴無」為主的玄學體系。其所注的《易經》、《老子》現所盛行。

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司馬氏家庭 從司馬懿(河南省溫縣人)始,祖孫三代,是我國三國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懿】出身士族。初為曹操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重將。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嘉平元年,殺曹爽,專國政。死後,其子師、昭相繼專權。後追為宣帝。

【司馬師】懿的長子。繼其父為魏大將軍,專國政。嘉平元年廢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馬昭繼為大將軍。後追為暈帝。

【司馬昭】懿的次子,繼其兄司馬師為魏大將軍,專國政,並日謀代魏,魏帝曹髦曾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殺曹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發兵滅蜀漢,自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追昭為文帝。 司馬炎,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咸熙二年繼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咸寧六年滅吳,統一全國。在位時,規定按官品高低占田,並准許依官品蔭庇親屬和佔有佃客、衣食客,不納賦稅,加強了門閥制度。又大封宗室,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後不久,全國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郭熙】(約1020-1100) 字淳夫,溫縣岳村鄉西郭作村人,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其作品國內外存不足20幅,有《早春》(現存台灣)、《溪山秋霽》(現藏華盛頓夫芮耳美術館)、《窠石平遠》(現存故宮博物院)等。有繪畫理論巨著《林泉高致》。

【何瑭】(1474~1543) 字粹夫,號柏齋,生於武陟縣頭鋪營村(今何營村)。明學者,世稱柏齋先生。著有《陰陽律呂》、《柏齋文集》等12卷著作傳世。

【曹瑾】(1876-1849年) 字懷璞,號定庵,清河內(今沁陽市)人。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陽(孟州市)人。其先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輩、西漢古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承的道統,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又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師說》中,卻又承認"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李商隱】唐代詩人,懷州河內(沁陽市)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 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候》等較突出。"無題"詩也當有所寄寓,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而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傳世;文集已散失,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朱載堉】"布衣王子"(1536-1611),是我國明代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數學家和天文歷算家。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城王宮,是明代鄭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

【許衡】,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

3. 武陟縣介紹!

概況武陟縣位於河南省北部,黃河北岸,與鄭州隔河相望,屬焦作市。面積860平方千米,人口63.98萬。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C,年降水量575.1毫米,無霜期211天。
武陟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總面積832平方千米。總人口64萬人(2002年)。 [編輯本段]產業區內已形成食品、造紙、化工、釀造、機械、皮革、制葯、電線電纜及工藝美術等行業為主的工業生產體系,主要土特產有「武陟油茶」、「武陟懷山葯」等。土特產山葯、地黃切片獲國優精品獎。武陟縣詹店鎮(原何營鄉)綠色無公害蔬菜形成一定市場,周邊鄭州、新鄉等地來此貿易。
武陟縣還是著名的糧食大縣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水稻等質優產量高。不僅催生了全國著名的食品深加工企業—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也吸引眾多國內著名企業入住,如蒙牛集團、多爾克司集團等。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武陟縣轄7個鎮、7個鄉:木城鎮、詹店鎮、西陶鎮、謝旗營鎮、大封鎮、寧郭鎮、龍源鎮、嘉應觀鄉、喬廟鄉、圪壋店鄉、三陽鄉、小董鄉、大虹橋鄉、北郭鄉;寧郭農場。共有3個居委會、367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木城鎮興華路8號。
木城鎮
面積:6.48平方千米人口:5.8萬人郵編:454950代碼:410823100
原名木欒店。是武陟縣政府所在地。2006年,轄3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建設居委會、和平居委會、勝利居委會、建設街村、和平街村、勝利街村、北街村、西街村。鎮政府駐興華路79號。
以木欒店為縣城得名。明朝屬善福鄉,清朝屬千一里;1945年屬木欒鎮;1948年後屬一區。1954年10月在建設、和平、勝利三鄉的基礎上建鎮,以木欒店為縣城得名,1958年屬城關鎮人民公社;1962年4月從城關鎮人民公社分出,設置木城鎮人民公社;1981年11月恢復木城鎮建制。
大封鎮
面積:83.94平方千米人口:67872人郵編:454981代碼:410823104
位於武陟縣西南部,南臨黃河,與滎陽隔河相望。2006年,轄32個村委會:東唐郭村、西唐郭村、駕部一村、駕部二村、駕部三村、駕部四村、駕部五村、駕部六村、東岩村、西岩村、大封村、南湖村、趙庄村、董宋村、寨上村、東水運村(郭永才燒傷科)、南孟遷村、北孟遷村、老達寨村、南催庄村、老催庄村、保安庄村、前孔村、後孔村、小孔村、孟門村、大屯村、南屯村、東屯村、大司馬村、司馬崗村、王落村。鎮政府駐大封村。
據傳說,武王伐紂途經此地時曾大封功臣,故得名大封。明萬曆十九年為待賢鄉九里;清順治十六年由永一里、永二里、維一里部分村組成;民國時期屬維新鄉,轄25個村;建國後,1955年11月成立大封鄉;1958年2月成立大封人民公社;1983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成大封鄉;1996年11月撤鄉成立大封鎮。
詹店鎮
面積:79.42平方千米人口:5.1萬人郵編:454971代碼:410823101
位於武陟縣的東南部。2006年,轄27個村委會:何營東村、何營西村、趙庄村、小許庄村、大許庄村、魏庄村、詹東村、詹西村、李庄村、老田庵村、小庄村、馮庄村、小茶堡村、揚延井村、郭庵村、大茶堡村、何井村、東廠村、溜村、大劉庄村、王菜園村、王莊村、陳庄村、宋庄村、馬營村、張菜園村、小馬營村。鎮政府駐何營東村。
以鎮區位於詹店火車站周圍得名。明時屬千秋鄉;清屬大一里、富二里;後又先後屬嘉應鄉、六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分屬古陽鄉、嘉應鄉。解放後,先後屬八區、七區;1955年分屬馬營、詹店、茶堡三鄉;1956年統一為馬營鄉;1958年秋鄉政府遷至何營村,改名何營鄉;同年改名何營人民公社;1971年春,公社遷到何營以南0.5千米處,人民勝利渠一號跌水西岸。1983年改為何營鄉;1985年4月18日撤鄉建鎮,更名為詹店鎮。
西陶鎮
面積:37.63平方千米人口:4.32萬人郵編:454951代碼:410823102
位於武陟縣西部。鎮區建成區面積3.1平方千米,鎮區人口1.56萬人。2006年,轄22個村委會:西陶村、周家莊村、郭庄村、西白水村、南東陶村、東滑封村、中東陶村、北陽村、南陽村、交斜鋪村、古城村、東張計村、古凡村、小南張村、王順村、大南張村、陶村、東白水村、石荊村、張武村、北東陶村、西滑封村。鎮政府駐西陶村。
以鄉人民政府駐西陶得名。1948年屬第二區;1955年屬四區的東陶、西陶、滑封、白水、王順、周家莊、北陽、郭庄八鄉;1958年初合並入西陶鄉,同年改為西陶人民公社;1983年又改為西陶鄉;199 年,撤鄉建鎮。
謝旗營鎮
面積:64.48平方千米人口:5.86萬人郵編:454981代碼:410823103
2006年,轄30個村委會:謝旗營村、蒯村、蘭封村、辛楊村、亢楊村、馮李村、和楊村、前牛村、後牛村、前高村、後高村、徐庄村、程封村、宋庄村、扈庄村、廟小段村、王道村、楊村、張官灘村、梁官灘村、劉官灘村、後圪當村、南大段村、北大段村、北小段村、陳堤村、小寨村、陳小段村、薛小段村、楊堂村。鎮政府駐謝旗營村。
因鎮人民政府駐謝旗營村故名。明屬福善鄉、千秋鄉;清至民國初年屬善一里、千二里;謝旗營、楊堂二村原屬獲嘉縣飛地,1933年後歸武陟;抗日戰爭勝利後屬興國鄉及建國鄉的一部分並屬革命政權修獲武縣的程封區,北小段村在1947年5─7月為該縣政府駐地。解放後,先為七區,後屬五區。1955年撤區建鄉,先後由謝旗營、蒯村、張官灘、程封、後牛等鄉並為謝旗營、程封二鄉。1958年8月改為謝旗營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謝旗營鄉;1996年撤鄉建鎮。
寧郭鎮
面積:37.17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郵編:454991代碼:410823105
2006年,轄23個村委會:寧郭村、後庄村、郭村、邱庄村、東尚村、大駕村、黃庄村、石庄村、北田村、南田村、代村、豐順村、留後村、張橋村、大油村、小油村、小麻村、大麻村、張庄村、大聶村、中聶村、小聶村、喬窪村。鎮政府駐寧郭村。
因鎮人民政府駐寧郭村,故名。解放後屬四區;1955年為三區的寧郭、黃庄、張庄、留後、磨庄五鄉;1958年初合並為寧郭鄉,後改為寧郭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為寧郭鄉;1997年10月撤鄉建鎮。
龍源鎮
面積:43.29平方千米人口:4.04萬人郵編:454950代碼:410823106
2006年,轄24個村委會:龍源村、孫庄村、西石寺村、萬花村、原庄村、小原村、余原村、西仲許村、東仲許村、常庄村、央庄村、後龍村、古徐店村、祝徐店村、閻徐店村、盧徐店村、梁徐店村、白徐店村、小徐崗村、東馬曲村、西馬曲村、三里庄村、郭堤村、任徐店村,(172個村民組)。鎮政府駐龍源村鎮大街001號。
因鎮人民政府駐龍源村,故名。1949年為一區;1958年初為城關鄉(駐木城鎮,含今木城鎮范圍),同年改為城關鎮人民公社;1962年析出木城鎮人民公社後,改為城關人民公社(1971年遷駐東石寺);1983年改為城關鄉;1996年11月東石寺更名為龍源村,12月8日撤城關鄉建龍源鎮。全鎮12個村列入城區規劃范圍,成立了龍源區、城東區兩個城市建設管理委員會。
嘉應觀鄉
面積:118.88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郵編:454951代碼:410823200
位於武陟縣城東南10千米處,與省會鄭州隔河相望。2006年,轄21個村委會:二鋪營村、劉村、西五村、大劉庄村、楊庄村、東水寨村、中水寨村、西水寨村、辛庄村、黃樹村、北賈村、南賈村、西小庄村、東後庄村、吳小營村、范庄村、西營村、東營村、御壩村、秦廠村、後小庄村。鄉政府駐二鋪營村。
因駐地二鋪營村東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嘉應觀,得名。明時屬永寧、千秋兩鄉;清至民國初年屬大二里、待一里;抗日戰爭後期屬嘉應鄉。1948年屬六區;1955年至1958年撤區改鄉,先後由三小庄、黃鼠、二鋪營、劉村等鄉並為二鋪營、劉村二鄉;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為二鋪營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二鋪營鄉;1993年12月更名為嘉應觀鄉。
喬廟鄉
面積:54.39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郵編:454951代碼:410823201
位於武陟縣最東部。2006年,轄28個村委會:楊村、前趙村、後趙村、韓村、黃村、張村、楊窪一街村、楊窪二街村、楊窪三街村、劉庄村、馬宣寨村、張寨村、前堤村、後馮堤村、馮庵村、邸合村、孟村、馮丈村、宋陵村、商村、陳村、李村、千村、關王廟村、周村、杜村、詹堤村、馬村。鄉政府駐楊村。
因鄉人民政府駐喬廟,故名。明朝屬千秋鄉;清時屬富一里、富二里;民國時屬三區、六區、古陽鄉;抗日戰爭後屬八區、七區。1953年屬邸郃、喬廟、千村、宋陵、周村、詹堤、楊窪等鄉;1955年改成喬廟、馬村、孟村三鄉;1958年初合並為喬廟鄉;同年改為喬廟人民公社;1983年更今名。
圪壋店鄉
面積:48.31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郵編:454951代碼:410823202
位於武陟縣東部。2006年,轄21個村委會:圪壋店村、小岩村、大城村、崗頭村、高伊村、王伊村、程伊村、秦伊村、馮村、湯王堤村、邢庄村、毛庄村、毛庵村、安庄村、郭庵村、小劉庄村、白廟村、關音堂村、耿村、西王莊村、寶村。鄉政府駐圪壋店村中心大街。
古稱青龍鎮。因鄉人民政府駐圪壋店村,故名。明、清時期先後屬千秋鄉、善一里和善二里、古陽鄉;民國時期先後屬三區、六區、七區、建國鄉;解放後,先後屬五區、六區,1955年屬安庄、小劉庄、徐庄、圪壋店、白龍王廟、六伊、大城等鄉管轄范圍;後合並為圪壋店鄉;1958年建圪壋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今名。
三陽鄉
面積:64.57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郵編:454951代碼:410823203
位於焦作市南5千米處,南臨沁河。2006年,轄34個村委會:三陽村、凡庄村、准頭村、西尚村、柴尚村、南小庄村、北小庄村、北官莊村、大李庄村、小李庄村、前劉庄村、後劉庄村、西封村、北凡村、大凡村、付村、小劉村、段口村、王莊村、爐里村、中封村、李梧賈村、裴梧賈村、揚梧賈村、岳梧賈村、南睢村、姜毛庄村、苗庄村、北張村、牛庄村、東大原村、西大原村、東尚村、馬村。鄉政府駐三陽村三陽大街。
以鄉人民政府駐三陽(原名小高)得名。因紀念劉三陽烈士而得名。解放後屬三區;1955年屬八八區的三陽、北官莊、西尚村、樊庄、劉庄、梧檟、傅村、原村八鄉,1958年初合並為三陽鄉,後為三陽人民公社;1983年復今名。
小董鄉
面積:49.24平方千米人口:40478人郵編:454991代碼:410823204
位於武陟縣西北部,西與博愛縣接壤,東臨三陽鄉,北臨寧郭鎮,南依沁河。2006年,轄20個村委會:北王村、高村、大陶村、南官莊村、南歸善村、北歸善村、小董村、卧牛村、賈村、南耿村、北耿村、磨庄村、崗頭村、新李庄村、喬庄村、樓下村、朱村、沁陽村、渠下村、南王村,(160個村民小組)。
以鄉政府原駐地為小董村而得名。1948年屬四區,1955年屬三區,1958年2月,小董鄉機關稱為「中共小董鄉委員會」。1958年8月,更名為「中共小董鄉人民公社委員會」。1968年12月,黨政合為一體,名稱是「小董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4月,更名為「小董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4月,改為小董鄉。
大虹橋鄉
面積:80.78平方千米人口:5.66萬人郵編:454981代碼:410823205
2006年,轄50個村委會:大虹橋村、岳庄村、西小虹村、東小虹村、寺王莊村、小高山村、大高山村、南虹橋村、彭庄村、曲村、西溫村、東溫村、趙北古村、陳北古村、李北古村、原北古村、西高村、東高村、南古村、東陽照村、西陽照村、東劉村、西劉村、中後村、後陽村、郭下村、前陽村、江崗村、原馬村、李馬村、童貫村、東關村、南關村、布莊村、老城村、楊庄村、朱原村、土城村、王莊村、李庄村、安庄村、韓庄村、東張村、南張村、原和村、西司村、中司村、官莊村、八里村、韓原村。鄉政府駐大虹橋村,(240個村民小組)。
以鄉人民政府駐大虹橋得名。1948年屬第五區;1955年屬第二區的大虹橋、小虹、高山座、溫村和高庄五鄉;1958年初並為大虹橋鄉,後改為大虹橋人民公社;1983年復今名;2005年11月,陽城鄉撤銷,並入大虹橋鄉,大虹橋鄉駐地不變。
北郭鄉
面積:89.55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郵編:454951代碼:410823206
位於武陟縣西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0千米,東臨沁河,南依黃河。2006年,轄30個村委會:小司馬村、賈作村、裴庄村、北郭東村、北郭西村、蔡庄村、益庄村、南古崗村、下庄村、上庄村、西余會村、韓余會村、索余會村、鎮南庄村、高余會村、兩崗村、城子村、東安村、解封村、任後庄村、原崗村、羅作村、李後庄村、馬後庄村、澗溝村、西草亭村、東草亭村、方陵村、岳馬蓬村、趙馬蓬村。鄉政府駐小司馬村。
因鄉人民政府原駐北郭村得名。1948年民屬第五區;1958年初成立北郭人民公社;1962年駐地遷至小司馬村;1983年改為北郭鄉。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妙樂寺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西7.5公里處,建於後周顯德二年。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妙樂寺塔高34.19米,塔身自下而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塔二層以上南、東、西壁佛龕內置佛像,計17尊,兩鐵佛,其餘為玉佛。妙樂寺塔整體設計、砌作工藝及建材質量均屬上乘,千餘年來,雖歷地震、洪水等各種自然災害,但塔體及木結構保存完好,妙樂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
2001年6月25日,妙樂寺塔作為五代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佛道合一的千佛閣。位於武陟縣城內南大街北端,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青咸豐元年(1856年)重修。三檐歇山頂迴廊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東西長17.4米,南北寬15.7米,綠色玻璃瓦覆頂。上層檐下斗拱為七踩三昂,明間補間鋪作兩攢,此間斜拱斜昂拱一攢,側面為土攢,昂嘴刻三浮雲,轉角斗拱中間昂嘴透雕龍首。大額枋正面有雕花三組。上層閣內頂部巴磚上繪有天乾地支、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等。千佛閣建築高大,氣勢雄偉,雕工精湛,閣頂繪圖反映了明清時期佛道合流的情況。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嘉應觀,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處,距焦作市區35公里,總面積9.3平方公里,始建於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為祭祀河神、封賞歷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武陟縣地處豫北懷川平原,北依巍巍太行,南臨滔滔黃河,這片捏土於掌,道生澧泉的肥沃土地,地靈人傑,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山濤(205-283年) 字巨源,河內懷(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晉大臣,學者,「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其推薦人才的「山公啟事」被後人贊許。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年) 字子期,河內懷(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晉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擅長詩賦,「竹林七賢」之一。曾注釋《莊子》。《思舊賦》頗有名,作品多散佚。
何塘明代禮部尚書,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理學家,音樂家,數學家。
李堂傑三代帝王之師
毛昶熙(1817-1882)河南懷慶府武陟縣人。字旭初。道光進士。
劉陽光 詩人,生於西仲許村,多部詩歌流傳於世。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夏屬冀州,春秋置懷縣,秦易名武德。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縣。據明萬曆十九年《武陟志》:「武陟縣,周武王牧野之師,□興茲土,故名」。
武陟歷史悠久,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周初,稱懷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後,置懷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武德縣(在今圪當店鄉大城村)。東魏天平三年(536年),溫縣治所遷移至今武陟縣大虹橋鄉溫村。隋開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縣南部置武陟縣。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懷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陟縣(在今陽城鄉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楊庄改道,老城村搬遷,老城遺址已成河道)。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懷縣入武陟縣。五代十國時期,武陟縣屬懷州。元,武陟縣屬懷慶路總管府。明,武陟縣屬河南布政使懷慶府。明,武陟縣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廢懷慶府,道治由武陟移駐汲縣。1914年,武陟縣屬河北道。1916年,武陟縣直屬河南省民國政府。1932年,武陟縣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1945年2月15日。建立修獲武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獲嘉縣徐營村,後移至武陟縣北小段村,屬太行七專署,轄武陟縣木欒店以東地區。同年2月22日,建立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北地區。5月,建立溫陟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縣古樊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南地區。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縣民主政府,治所在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南北地區。1946年10月,武陟縣民主政府轉移至博愛韓高城一帶。1947年4月,武陟縣民主政府返駐小董村,修獲武縣並入武陟縣。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1949年8月,武陟縣屬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12月,武陟縣屬河南省新鄉行署。1986年1月,武陟縣屬焦作市管轄。(摘自「武陟縣政府網站」)
2000年,武陟縣轄7個鎮、8個鄉:木城鎮、詹店鎮、西陶鎮、龍源鎮、寧郭鎮、謝旗營鎮、大封鎮、嘉應觀鄉、喬廟鄉、圪壋店鄉、三陽鄉、小董鄉、大虹橋鄉、北郭鄉、陽城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42544人,其中:木城鎮 25030人、詹店鎮 40307人、西陶鎮 45921人、謝旗營鎮 62726人、大封鎮 70023人、寧郭鎮 28609人、龍源鎮 61096人、嘉應觀鄉 52665人、喬廟鄉 43705人、圪壋店鄉 40473人、三陽鄉 38898人、小董鄉 41005人、大虹橋鄉 28050人、北郭鄉 36435人、陽城鄉 27601人。
2005年,武陟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陽城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大虹橋鄉管轄,大虹橋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11月29日正式掛牌。截至2005年12月31日,武陟縣轄7個鎮、7個鄉:木城鎮、詹店鎮、西陶鎮、龍源鎮、寧郭鎮、大封鎮、謝旗營鎮;嘉應觀鄉、大虹橋鄉、圪壋店鄉、喬廟鄉、三陽鄉、北郭鄉、小董鄉。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水資源
武陟縣屬黃河中下游黃、沁河交匯地帶,境內有沁河貫中。過(入)境河流有15條,主要排水河道有6條,分屬黃河、海河兩大水系。黃河流域包括沁南地區和黃沁河兩灘區,主要過境河流有黃河、沁河、漭河、濟河和二四區澇河。海河流域包括縣東和沁北地區,主要河流有大沙河、蔣溝及一干排、二干排、共產主義渠首、大獅澇河。武陟境內地下水非常豐富,水位穩定,水質良好,適宜居民飲用和工業用水。
苗木花卉示範基地
動植物資源
全縣的飼養動物主要有牛、馬、羊、驢、豬、雞、鴨、鵝、鵪鶉、兔、水貂、蜜蜂等。有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連香椿、銀杏、紅豆杉,杜仲、白皮鬆等。
葯用植物及園藝花卉資源
葯用植物主要有:天麻、連翹、桔梗、柴胡、葛根、枸杞等。園藝花卉及觀賞植物主要有:月季、銀杏、白蘭、鐵樹、馬蹄蓮、綉球、水仙、玫瑰等。
土特產品
武陟縣的土特產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工藝品類,主要有葯虎(虎頭枕)和工藝掛毯;第二類是保健品類,主要有著名的四大懷葯(懷山葯、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和冬凌草(有野生和人工種植兩種);第三類為食用類,主要有武陟油茶、黃河鯉魚等10餘種。
優質小麥生產基地
糧油及經濟作物
全縣的糧食和油料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穀子、水稻、棉花、油菜、芝麻、向日葵、大豆、花生、西瓜等。
果樹品種
全縣的果樹品種繁多,主要有:蘋果、梨、桃、油桃、草莓、棗、核桃、柿、杏、無花果、山楂等。

4. 武陟縣有幾個鄉

截止2015年,武陟縣下轄7個鄉,分別是嘉應觀鄉、大虹橋鄉、圪壋店鄉、喬廟鄉、三陽鄉、北郭鄉、小董鄉。

2011年10月28日,經河南省政府批准,撤銷武陟縣寧郭鎮劃歸焦作新區管理。

2013年1月16日,經河南省政府批准,木城街道辦事處、龍源街道辦事處、龍泉街道辦事處、木欒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2013年,武陟縣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7個鄉:木城辦事處、龍源辦事處、龍泉辦事處、木欒辦事處、詹店鎮、西陶鎮、謝旗營鎮、大封鎮、嘉應觀鄉、喬廟鄉、圪壋店鄉、三陽鄉、小董鄉、大虹橋鄉、北郭鄉。




(4)武陟縣歷史擴展閱讀:

武陟縣行政區劃情況:

木城街道辦事處:原名木欒店,木城鎮。武陟縣政府所在地。

龍源街道辦事處:位於武陟縣城區。

龍泉街道辦事處:位於武陟縣產業集聚區

木欒街道辦事處:位於武陟縣木欒新區

詹店鎮:位於武陟縣詹店新區

西陶鎮:位於武陟縣城西部

大封鎮:位於武陟縣西南部,南臨黃河,與滎陽隔河相望

謝旗營鎮:位於武陟縣東北部

嘉應觀鄉:位於武陟縣城東南10千米處,與省會鄭州隔河相望。

圪壋店鄉:位於武陟縣東部。

喬廟鄉:位於武陟縣最東部。

三陽鄉:位於焦作市南5千米處,南臨沁河

北郭鄉:位於武陟縣西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0千米,東臨沁河,南依黃河。

小董鄉:位於武陟縣西北部,西與博愛縣接壤,東臨三陽鄉,北臨寧郭鎮,南依沁河。

參考資料:網路——武陟縣

5. 河南省武陟縣沿革

歷史沿革
武陟歷史悠久,夏朝屬冀州,稱覃懷。據明萬曆十九年《武陟志》:「武陟縣,周武王牧野之師,興茲土,故名。」
周初,稱懷邑。周司寇蘇忿生食邑之一。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懷邑屬鄭國。周貞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懷邑屬魏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置懷縣。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置武德縣(今圪當店鄉大城村),屬河內郡。
漢武帝建元年間(約前140年),割溫縣、懷縣兩縣地置平皋縣(今溫縣北平皋),屬河內郡。
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河內郡由懷縣遷至野王(今沁陽縣)。懷縣、武德縣屬河內郡。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廢武德縣入修武縣。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溫縣治所遷移至今武陟縣大虹橋鄉溫村。
共2張
縣城鳥瞰圖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平皋縣入州縣。隋開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縣南部置武陟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修武縣南部置武陟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州縣為邢邱縣。隋大業元年(605年),改邢邱縣為安昌縣(今大封鎮趙庄村)。隋大業二年(606年),廢武陟縣入修武縣;廢懷縣入安昌縣(今溫縣武德鎮)。
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懷縣。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安昌縣為武德縣(今溫縣武德鎮),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陟縣(在今陽城鄉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楊庄改道,老城村搬遷,老城遺址已成河道)。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懷縣入武陟縣。
五代十國時期,武陟縣屬懷州。
北宋時期,武陟縣屬河北西路懷州。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廢武德縣入河內縣(今沁陽縣),轄區域今屬溫縣、武陟;同年,廢修武縣入武陟縣稱「修武鎮」,至元佑元年(1086年),廢鎮復縣。
金代,武陟縣屬河東南路懷州。蒙古憲宗七年(1257年),將懷州改為懷孟路總管府,武陟屬之。
元,武陟縣屬懷慶路總管府。
明,武陟縣屬河南布政使司懷慶府。
清,武陟縣屬河南省懷慶府。清乾隆六年(1741年),河北河務兵備道駐武陟縣(舊縣城),亦稱彰衛懷道,領三府(彰德、衛輝、懷慶),二十四縣。

6. 河南省武陟縣有什麼名勝古跡

嘉應觀 嘉應觀位於河南省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處的嘉應觀鄉境內,嘉應觀建於清朝雍正元年,是全國江河最大的龍王廟。人民勝利渠 人民勝利渠是建國以來在黃河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它結束龍王「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揭開了開發利用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的序幕。青龍宮 青龍宮(俗稱龍王廟)原名青龍祠。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清嘉慶十八年因祈雨「應驗」,皇帝派豫北三府道台庄振為使臣傳「聖旨」撥宮銀重修,更名為青龍宮。後經清道光、光緒年代幾次增修成為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建築群,至今保護完整。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西7.5千米處,建於後周顯德二年。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系列第十五。千佛閣 千佛閣,明代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陟縣城南大街北端,閣內因佛像甚多,樓上有千手千眼佛,故稱千佛閣。

7. 武陟縣大陶村的歷史

陶村的傳說

在武陟縣縣城西三十里,沁河南岸,有一個2000多口人的村莊叫陶村。村中有1600多口人姓陶,分為兩個祠堂,其中西祠堂有700多口人,家譜上說是明初從山西洪洞縣移民來此;東祠堂有800多口人,聲稱屬本村原住民。據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怕董永後人出朝廷,為了斬斷董氏龍脈,下令對大董村的董永後裔挖墳滅族,進行血洗。大董村南鄰就是陶村,兩個村子緊挨著,殺紅了眼的兵丁不問青紅皂白,對陶村的老百姓也進行了血洗,殺了個雞犬不留,只剩下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小忍藏到了碾盤底下,他從圍圈缺口處往外一看,街上血流成河,屍首遍地,嚇得閉上了眼睛,昏死了過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醒過來一看,發現沒了聲音,感到飢渴難忍,於是大著膽子爬了出來,發現血洗已過,僥幸撿了條小命。這個小孩原先並不姓陶,為了混入山西洪洞移民陶氏之中不再被官府追查,也為了紀念自己死裡逃生的難忘經歷,於是就姓了陶(逃),陶小忍長大後娶妻生子,人丁興旺,就成了陶姓東祠堂的始祖。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追剿漢室後裔。有一天,劉秀被追殺到了陶村村北的卧龍坡下,四周的王莽追兵雲集,殺聲越來越高,劉秀無處可躲。倉皇間發現道旁蓬蒿叢中有一間破爛不堪的小土地廟,就想了又想,然後小心翼翼地縮著身鑽了進去,藏在了土地公公塑像背後,瞬間,小廟門被一個大蜘蛛網罩住。原來,是一個紅色大蜘蛛悄悄躲在遠處,靜等獵物進網,似睡非睡,正在打盹,猛然感覺蛛網震動了一下,來不及細看,當是逮住了大食,很快就能飽飽美餐一頓,高興得又蹦又跳,趕緊把蛛網缺口密密地封了起來,正要進去查看戰果,只聽得馬蹄聲碎,兵丁聲喧,一看大事不妙,趕緊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倉皇遠遁。大蜘蛛懊惱不已,認為它的行為荒唐之極。其實它也不會想到,就是它這個密封蛛網的舉動,帶來了它天大的榮華
富貴,被封成了神仙,此話暫且不表。單說王莽追兵齊至,四顧不見劉秀蹤跡,象梳子一樣反復搜查,只見小土地廟門口上的蛛網完好無損,廟內空間太小難以藏人,遂移兵它去。劉秀等天黑後向北逃到了大董村董永家裡,得到了董永的救治和接濟。第二天天明,村中百姓發現樹梢上掛滿了河裡的雜草,沁河已改了道,從北山根經空中飛落到了大董與陶村之間,河水滔滔,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擋住了王莽追兵,給了劉秀休養生息機會。
劉秀滅了王莽,在洛陽登基坐了天下後,為了報答當年陶村小土地廟救駕護佑之功,於是派人擴建了原來的破土地廟,廟中供奉土地公公和蜘蛛大仙。
建武二十五年,劉秀已到了晚年,有一次重提此事,一心腹大臣上前奏道:「陛下,蜘蛛大仙俗稱不雅,一定是天意護劉,玉皇大帝差了張天師下凡,相助吾主。您想,『張』開『天師(絲)』大網護佑吾主,豈不是『張天師』嗎?董永也不是凡人,也是天意所使,才得與吾主相見。臣懇請聖上降旨敕建『護國寺』,以酬謝二位神仙救駕護衛之功。」劉秀聽了大喜,立即傳旨敕建護國寺。寺中除了供奉佛像外,還隆重敬奉張天師和董永。護國寺規模宏大,有三座大佛殿,再加上東西廊房、套房和山門等,共有建築二十七間,一色的筒瓦青獸,彩釉屋脊,南北長175米,東西寬162米,佔地面積28350平方米,合42.5畝。北宋紹聖年間、明嘉靖41年、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多次重修,氣勢輝弘。現在護國寺又修復一新,為武陟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珍存有明、清兩代石碑五通。這些古老碑刻記述了兩千年來陶村護國寺的滄桑巨變和社會變遷,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見證。

8. 河南 武陟地名的來歷

夏屬冀州,春秋置懷縣,秦易名武德。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縣。
武陟歷史悠久,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周初,稱懷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後,置懷縣。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武德縣(在今圪當店鄉大城村)。東魏天平三年(536年),溫縣治所遷移至今武陟縣大虹橋鄉溫村。隋開唐十六年(596年),分修武縣南部置武陟縣。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懷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武陟縣(在今陽城鄉原老城村,1982年,沁河楊庄改道,老城村搬遷,老城遺址已成河道)。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懷縣入武陟縣。五代十國時期,武陟縣屬懷州。元,武陟縣屬懷慶路總管府。明,武陟縣屬河南布政使懷慶府。明,武陟縣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廢懷慶府,道治由武陟移駐汲縣。1914年,武陟縣屬河北道。1916年,武陟縣直屬河南省民國政府。1932年,武陟縣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1945年2月15日。建立修獲武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獲嘉縣徐營村,後移至武陟縣北小段村,屬太行七專署,轄武陟縣木欒店以東地區。同年2月22日,建立修武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北地區。5月,建立溫陟縣抗日民主政府,治所在今武陟縣古樊村,轄武陟縣沁河以南地區。1945年10月28日,建立武陟縣民主政府,治所在武陟縣小董村,轄武陟縣沁河南北地區。1946年10月,武陟縣民主政府轉移至博愛韓高城一帶。1947年4月,武陟縣民主政府返駐小董村,修獲武縣並入武陟縣。1948年10月,武陟全境解放。1949年8月,武陟縣屬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12月,武陟縣屬河南省新鄉行署。1986年1月,武陟縣屬焦作市管轄。(摘自「武陟縣政府網站」)

9. 武陟縣基本情況

武陟縣地處豫北懷川平原,位於河南省西北部,黃河北岸,與鄭州隔河相望,屬焦作市,是焦作市的南大門,與省會鄭州隔河相望。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C,年降水量575.1毫米,無霜期211天。武陟夏屬冀州,春秋置懷縣,秦易名武德。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武陟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河故宮——嘉應觀、五代古塔妙樂寺塔、明清佛道合一建築千佛閣、祈雨勝地青龍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點內容
化學元素族 發布:2025-07-09 17:19:25 瀏覽:656
貴州大學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09 17:12:01 瀏覽:609
教師工作坊與教師成長 發布:2025-07-09 17:03:02 瀏覽:547
王玉班主任 發布:2025-07-09 15:27:17 瀏覽:201
教師招聘考試答題技巧 發布:2025-07-09 11:50:06 瀏覽:586
高中數學教學案例範文 發布:2025-07-09 11:21:11 瀏覽:269
汪麗老師 發布:2025-07-09 11:20:21 瀏覽:982
貴陽哪個 發布:2025-07-09 10:48:16 瀏覽:993
高中歷史框架 發布:2025-07-09 10:15:25 瀏覽:76
安全座椅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10:10:30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