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八年級歷史總結

八年級歷史總結

發布時間: 2021-08-02 01:07:44

❶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總結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象徵有: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為紀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門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國旗的象徵意義是:紅色象徵革命,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五角星象徵各行各業革命人民,小星圍著大星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3、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重要文件簡稱《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意義)
(2)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意義)
7、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是1951年。1951年四月底,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到達北京。
8.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中國軍隊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是彭德懷。
9.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以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10、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抗美援朝】意義,保護了中朝兩國的安全,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有利於我國的建設和發展,打擊了國際霸權主義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地主、富農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12.「土改」過程:①1950—1952年底,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點: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由於舊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後,工業基礎極端薄弱,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所以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實行
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1)以蘇聯幫助建設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4)繼續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穩步增長。
3、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4年,南昌飛機廠製造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1956年,中國汽車工業的源頭—長春第一製造廠成立,並生產出第一輛國產汽車。
4、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使中國基礎工業實力大力增強,農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教育、衛生、文藝等事業都得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
5.1954年9月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這部憲法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6.三大改造的實施辦法:①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②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由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創造性政策)。
7.三大改造的時間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三大改造的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大會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10、1958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的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左」錯誤的做法有:「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2.「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於是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目的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13、文化大革命的領導機構是:「中央文革小組」
14.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的標志是:九一三事件。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15.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思想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它的起因是: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②它的結果是得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③它的意義是: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備。
16.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的內容有:①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第三單元:偉大的轉折
1.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卡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這次會議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2.1982年,我國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善的憲法。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4.國企改革內容有: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5.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
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外開放也開始起步,逐步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大致過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第二步,建立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4年,我國對外開放了14個港口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7、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進行的,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南方談話的「三個有利於」:(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過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鄧小平理論寫入了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9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的原因: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四項基本原則」的四個「必須堅持」是: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1.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律平等。
2.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由當地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3.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證了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4.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1)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
(2)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抽調內地幹部支援建設。
5.自治區 成立時間 首府
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5月 呼和浩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5年10月 烏魯木齊
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3月 南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 銀川
西藏自治區 1965年9月 拉薩
6、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並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後又實施西部大開發。
7、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8一國兩制的內容:在祖國統一的領導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9、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10「一國兩制」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主權的國家裡,以祖國統一為前提,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1、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方針:A. 建國初期: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B. 20世紀50 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 C. 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並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3年,兩會舉行「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13. 一國兩制的意義:(1)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
(2)充分考慮了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3)有利於台灣、澳門、香港的長期穩定。(4)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和民族振興。(5)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成立,是華東軍區海軍。
2.1949年8月,組建了空軍第一個飛行中隊。
3.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成立。
4.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成立。
5.中國是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6.今天的人民海軍擁有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岸防部隊、海軍陸戰隊。
7.人民空軍包括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雷達兵、空降兵。
8.1984年國慶大閱兵,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亮相。
9.1953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2)互不侵犯。(3)互不幹涉內政。(4)平等互惠。(5)和平共處。
10、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蘇聯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國家。
11、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是: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12、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13、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4、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5、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6、2001年,我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這是我國外交工作的一項重大勝利。重返聯合國,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在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上,為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六單元:科技文化和社會生活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國核導彈試驗成功。1967年,我國又成功地爆炸了一顆氫彈。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環繞地球14周後,在蒙古安全落地。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第三個完全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譽為「東方魔稻」的粘型雜交水稻,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3、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我國提出了「863計劃」,在《863計劃綱要》里,選擇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共八個領域。
4、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並要求實施素質教育。
5、1956年,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有了巨大發展。在體育事業上,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的瞻目;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連連刷新世界紀錄。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
6、1989年10月,我國實施「希望工程」。
7、1977年冬,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廢除的高考制度。
8、1999年,我國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9、1956年,我國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
10、「雙百」方針的成果:《林海雪原》、《紅岩》、《青春之歌》、《創業史》、《紅旗譜》、《將軍三步曲》、《雷鋒之歌》。
11、1995年,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促進了群眾的體育活動。
12、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最輕級雙手挺舉世界紀錄,是我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人。
13.1959年,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容國團奪得男子單打冠軍是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14、1981—1986年,中國女排發揚「團結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成為了世界第一支取的「五連冠」的女子排球隊。

❷ 八年級歷史知識總結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屬於該套教材中「我們傳承的文明」部分,在歷史教學中則屬於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主題是工業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又稱為現代化。工業文明的發展進程又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即工業文明的早期階段。在這一階段,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第二階段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在這一階段,經過工業革命後,人類真正進入了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第三階段是20世紀上半期。在這一階段,由於工業文明的全面到來,人類社會有許多不適應,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第四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得到順利推進。第五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是工業文明深入發展的階段。

本冊教材規定的時間范圍是16世紀初至20世紀上半期,涵蓋工業文明歷程的前三個階段。因此,教材設立了三個單元與之對應。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教材對以往的歷史教學的知識結構進行了篩選、重新評價和重新編排。

二、中外歷史混編

以往的歷史教學體系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分別教授。這種做法有利有弊。本教材採取了中外混編的方式。這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1.初中學生不需要那麼深入細致地分別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2.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國歷史,難以看清世界歷史的全貌。3.單獨學習中國歷史,只從中國內部自身的發展考察歷史,不利於正確了解世界發展與中國發展的互動關系。尤其是在工業社會來臨之後,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受到整體世界的制約。採取中外混編的方式,可以把中國的文明進程放在世界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國歷史。

中外混編不是簡單的世界史和中國史的拼盤,而是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正確地在世界文明進程中給中華文明定位。

作為工業文明,它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產生途徑,因此各國的發展道路也有很大區別。一般認為,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有兩種類型,即內發型和傳導型。西歐是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是由內部因素逐漸積累自發地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稱為內發型現代化。北美也屬於這一類型。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國家是在內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受到以歐美為代表的工業文明的沖擊,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開始改革,向西方學習,從而走上現代化道路的,這稱為傳導型現代化。中國屬於這一類型。

從社會制度來看,在進入20世紀以前,已經步入工業文明階段的國家無一例外的都確立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傳導型現代化國家也模仿的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可以說,一直到19世紀末,工業文明表現為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進入20世紀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變。俄國十月革命創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土耳其經過凱末爾革命和改革創立了落後民族的現代化模式。中華民族在經歷了長期摸索之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並取得了成功。

因此,本冊教材劃分的和工業文明進程相一致的三個單元中,分別有機地融入了中國歷史的部分。第一單元描述了工業文明興起於西歐時,中國仍然在農業文明的軌道上運行,達到了相當高的農業文明的水平。第二單元描述了歐美經過工業革命,中國明顯落後,在西方的沖擊下,一邊反抗侵略,一邊開始探索現代化道路。第三單元描述了中國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成功的過程。

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趨勢,但每一個民族在這一轉變中採取的具體類型不同,選擇的社會制度不同,則顯示出了文明的多樣性。

三、工業文明中的全球化進程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工業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區封閉孤立發展的狀態,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各個國家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即全球化。當前,全球化迅猛發展。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對於深刻理解現實是十分必要的,也構成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本冊教材涉及的歷史時期內,與工業文明的三個發展階段相對應,全球化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單元敘述了新航路開辟後,整體世界即全球化的開始。第二單元敘述了工業革命後,在尋求市場力量的推動下,整體世界最終形成。第三單元敘述了整體世界形成後,西方列強爭奪殖民地引起的災難性後果——世界大戰。

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歷史的進步。人員的流動,物種的傳播,商品的交換,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歐興起的工業文明傳播到世界,使亞非拉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擴張為載體的,伴隨著侵略與掠奪。全球化過程,特別是早期全球化過程,又是亞非拉地區殖民化的過程。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殖民體系瓦解,發達國家依然居於全球化進程的中心主導位置,建立了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本教材力圖全面把握全球化的這兩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單元中分別做了敘述,既揭露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殖民擴張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進步和積極作用。

四、若干具體問題的處理

1.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關系。

在工業文明的歷程中,物質文明起到決定性作用,物質文明的變遷帶動了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建設。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分別敘述了工場手工業階段和大機器生產階段的物質文明及其帶來的全面社會變遷。

2.工業革命。

以往歷史教學中把工業革命分為兩次,包括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從工業文明的宏觀歷史進程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僅僅是工業文明全面到來的開始,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才完成。因此,本教材把兩次工業革命作為整個工業革命來處理。

3.社會變遷問題。

與農業文明相比,工業文明意味著全面的社會變遷,而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變遷。與以往歷史教學體系不同,本教材增加了工業文明全面到來後,全球范圍和中國的工廠制、社會結構、都市化、社會生活等內容,以便全面反映工業文明的面貌,同時也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4.俄國十月革命的性質問題。

以往的教學體系中,給俄國十月革命的定位是開辟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紀元。按照本教材的主題,從工業文明的角度來看,俄國十月革命還有另一個偉大的歷史意義,那就是在此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一統天下局面下,十月革命開辟了新型的發展道路,即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從而也證明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❸ 八年級上冊歷史的總結與心得!

⑴英國發動鴉片抄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⑵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借口(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⑶鴉片戰爭爆發標志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⑷1841年初,英軍佔領香港島。 ⑸1842年,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 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建、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使中國喪失領土和關稅兩大主權影響(危害):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⑹中國近代史以鴉片戰爭為開端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變化。 ⑺「落後就要挨打」是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字數不夠自己在隨便寫點把

❹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第1課 鴉片戰爭
1、背景:
〈1〉罪惡的鴉片貿易: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
〈2〉鴉片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危害→ (1)白銀外流,造成清財政危機。
(2)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3)統治機構更加腐敗.
(4)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 (5)嚴重削弱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
〈3〉虎門禁煙: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
2、戰爭經過:愛國官員:關天培——中國近代犧牲的第一位清軍將領。
見課本第4頁畫像。
3、結果:簽訂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1)割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2100萬元。
(3)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4、影響:(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3)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5、(開放)五個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
見課本第5頁《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和《割讓香港島示意圖》。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1)根本原因 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擴大侵略權益。
(2)時間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
(3)主凶 英、法
(4)幫凶 俄、美
2、列強的罪行:(1)英法——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強佔中國北方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太平軍佔領南京改為天京,作為都城。建立與清對峙的政權。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抗擊洋槍隊,
在慈溪之戰中,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見課本第9頁華爾的照片。)
第3課 收復新疆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首詩歌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
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
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我國西北的門戶。
2、新疆危機:(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為汗。
(2)英俄兩國支持阿古柏偽政權,妄圖分裂新疆。

❺ 八年級上冊歷史小結

八年級上冊是中國近代史,如果說小結得簡單一點:
第一單元屈辱史(四次被侵略版的戰爭,權三個不平等條約,一個社會性質的變遷)
第二單元探索史(探索中國近代化的道路:技術上探索(洋務運動)、制度上探索(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探索(新文化運動)
第三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爭
第四單元抗日戰爭
第五單元解放戰爭

❻ 初一到初二歷史知識總結

我全部給你吧:
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
時間: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地點: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黃河流域)
二 、原始的農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時間 :距今約六千多年。
地點: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
2、半坡人
時間: 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三、神奇的遠古傳說
1、華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後來發展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2、炎帝:號神農氏,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嘗百草」,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
3、黃帝--人文初祖 (後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有許多發明創造:做兵器,造車、船、宮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堯舜禹:相傳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當時採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的依據:有德有才)
堯:節儉、樸素、愛民。
舜:吃苦耐勞,孝順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點 2: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啟開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約 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政治: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商後,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土地國有制。
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四、東周
(1)春秋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形勢圖) (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
(3)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
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推行縣制。
3、影響: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同時我們要學習商鞅勇於改革、勇於創新,和他的獻身精神。

考點 3:統一國家的建立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秦朝的統治與秦末農民戰爭
(1)秦朝的統治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秦始皇圖)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考圖)
4、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陳勝吳廣起義
1、地點:大澤鄉(安徽)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的推動下,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
二、漢朝的統治

熱點內容
化學元素族 發布:2025-07-09 17:19:25 瀏覽:656
貴州大學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09 17:12:01 瀏覽:609
教師工作坊與教師成長 發布:2025-07-09 17:03:02 瀏覽:547
王玉班主任 發布:2025-07-09 15:27:17 瀏覽:201
教師招聘考試答題技巧 發布:2025-07-09 11:50:06 瀏覽:586
高中數學教學案例範文 發布:2025-07-09 11:21:11 瀏覽:269
汪麗老師 發布:2025-07-09 11:20:21 瀏覽:982
貴陽哪個 發布:2025-07-09 10:48:16 瀏覽:993
高中歷史框架 發布:2025-07-09 10:15:25 瀏覽:76
安全座椅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10:10:30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