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旅歷史
⑴ 瀘沽湖的歷史
元朝末年,蒙古族的一支部隊在戰爭中敗退瀘沽湖,並定居於此,與當地的土著人走婚,繁衍後代。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著作《徐霞客游記》中對瀘沽湖有文字記載,將瀘沽湖及其附近的三個小湖描述為「四池」並記載湖中有三島。
1940年代,漢族少女肖淑明經國民政府西康省省長劉文輝作媒,嫁給瀘沽湖土司(地方長官)喇寶臣,成為當時瀘沽湖地區很有影響的漢族女性人物。
1986年瀘沽湖被雲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8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又繼而成為雲南省的省級旅遊區。2001年5月,發生里氏規模5.8地震。
2001年10月:雲南麗江方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管理年會上宣布,將向聯合國申報瀘沽湖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2006年4月,瀘沽湖東岸四川境內的瀘沽湖鎮發生大火,數十間商鋪被燒毀或遭嚴重損壞。2006年麗江市著手在瀘沽湖北岸的竹地片區籌建瀘沽湖女兒國旅遊小鎮。
(1)48旅歷史擴展閱讀:
瀘沽湖位於雲南北部、四川西南部的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的連接地帶,西南至麗江市中心約200公里;東至涼山州州府西昌市約265公里。湖面海拔2690米,東西最大寬度7.3公里,南北最大長度9.3公里,面積48.45km2,湖岸線總長度約48公里。
湖中央偏南被一湖中半島分隔為南北相連的兩部分水域,湖面形狀似馬蹄,也有說像腰子的。
瀘沽湖在橫斷山脈地區屬於相對低窪的盆地,在地質構造上屬斷層結構,是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高原溶蝕斷陷湖盆,這種構造同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北面的賽里木湖類似。
瀘沽湖整個湖盆質地為岩石,內壁非常陡峭,但四川一側因在地質史上有大量山脈泥沙沖積入湖,其內壁陡峭程度較雲南一側輕一些,雲南這側的山脈幾乎是直插湖底。
⑵ 關於江西的歷史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商朝時期,江西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秦朝統一六國後,全國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郡治南昌縣。
公元291年,設江州,治所南昌,後遷至潯陽郡(九江市),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江西行省轄區大於今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還包括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巡撫成為全省最高長官。
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2016年6月,贛江新區成為第18個國家級新區。
(2)48旅歷史擴展閱讀: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
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唱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至清代,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
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寵大的宗教派別。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
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
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等,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近年來,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另外,江西的農業自古就以種植水稻為主。
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
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地方雖然不大,但是無論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鎮是一個舉世矚目的瓷城。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也對景德鎮的高度評價為「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陶瓷業是從公元一世紀左右,即東漢時代開始的;經過三國、魏晉到公元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的陳朝,它的瓷業生產已較有名氣了。
唐代景德鎮產的瓷器被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廷」名震天下。令人遺憾的是,發現的最早的窯址及瓷片均為五代時期,只能把五代作為景德鎮瓷業的開始。
在宋元以前,名窯遍布全國,但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瓷業的技術水平和燒造規模都明顯地超過各地窯場,其產品幾乎占據了全國主要市場,而至精至美的宮廷用瓷也幾乎全部由景德鎮供應。
⑶ 哈爾濱的歷史
哈爾濱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2000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長期以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並沒有給地處祖國邊疆的哈爾濱太多的筆墨,直至遼金以後,哈爾濱才開始成為中國歷史一個重要的注腳。
作為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哈爾濱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占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近代以來,哈爾濱的歷史尤其活躍,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哈爾濱開始繁榮,初具近代城市的雛形。
20世紀初,哈爾濱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吸引了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在這里聚集,16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建立了人民政權,成為中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哈爾濱市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是黑龍江省省會,也是東北部最大的城市,全市面積53068平方公里,人口954.3萬,其中市區人口384萬,是全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城市。
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它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素有「江城」、「冰城」、「天鵝項下的珍珠」以及「東方莫斯科」之美稱。
美麗的松花江穿城而過,帶來了無盡的秀美和豐饒。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
哈爾濱是中國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清王朝時哈爾濱地區屬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統管轄,其古地名漢語俗稱「哈拉濱」,後稱「哈爾濱」。
(3)48旅歷史擴展閱讀:
哈爾濱是我國著名的冰雪旅遊城市和北方音樂名城。哈爾濱地處中國寒冷的北方,冬長夏短,歷史記載最低氣溫曾達零下41.4攝氏度,全年結冰期在190天左右,因此被稱之為「冰城」。哈爾濱冰雪節被稱為世界四大冰雪節之一。
哈爾濱的夏天絢麗多姿,別具魅力,一年一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已有40餘年的歷史,是具有國際影響的音樂盛會,為哈爾濱贏得了「北方音樂名城」的美譽。
哈爾濱自然風光旖旎,四季分明,多姿多彩,太陽島、東北虎林園、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園、松峰山、二龍山、玉泉狩獵場和亞布力都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哈爾濱歷史悠久,不僅薈萃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哈爾濱文廟、極樂寺和西方古典式建築及造型奇特的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被世人譽為"東方小巴黎"。哈爾濱市花為丁香花,因此,它還有個雅稱叫「丁香城」。
⑷ 旅順的歷史
旅順歷史比較悠久,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漢代時屬沓氏縣,東晉時名「馬石津」,隋唐時謂「都里鎮」。
明朝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馬雲、葉旺兩將軍率軍隊從山東蓬萊乘船跨海在此登陸收復遼東,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遂將獅子口改名旅順口,一直沿用至今。
1880年,清政府在此興辦北洋水師,建軍港、修炮台、築船塢、扎營盤,旅順口成為軍事要塞,旅順軍港成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五大軍港之一。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旅順作為主戰場,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旅順曾被沙俄侵佔7年,遭日本奴役40年,在長期的殖民統治中飽經滄桑,素有「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之說。
1960年2月20日與大連合並成為旅大市,1981年改為大連市,旅順口成為其轄區之一。1996年7月1日,旅順實現局部對外開放。
(4)48旅歷史擴展閱讀:
一、旅順地理位置:
旅順口區隸屬於遼寧省大連市,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是中國東北遼寧省大連市的一個市轄區,原屬旅大市。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依大連市區,距離32公里。
二、旅順行政區劃:
旅順口區轄12個街道:登峰街道、市場街道、得勝街道、光榮街道、水師營街道、龍王塘街道、鐵山街道、雙島灣街道、三澗堡街道、長城街道、龍頭街道、北海街道。共59個行政村和19個社區。
三、旅順交通運輸:
201國道、202國道、大連到旅順的支線鐵路從旅順口區越境而過,擁有旅順新港。截至2011年末,旅順口區公路總里程288公里,其中國道45公里,縣道115公里,鄉道48公里;一級路97公里,高級路202公里。
四、旅順旅遊景點:
1、旅順軍港
旅順軍港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一處舉世聞名的天然良港。地理位置極其險要,軍港位於火車站外,遊客到此可飽覽海軍戰艦的威嚴風采。軍港東側已辟為公園對外開放,園內的銅獅是旅順口的標志。
2、蛇島
蛇島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順港25海里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小島主峰海拔216米,島上有蛇13000餘條。而且只有一種,即黑眉蝮蛇,屬劇毒蛇,蛇島是世界上唯一的只生存單一蝮蛇的海島。
3、旅順博物館
旅順博物館是中國歷史藝術性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一級藏品45件。比較珍貴的有:銅器呂鼎,內底鑄有銘文5行44字。
⑸ 歷史上姓胡的名人及其故事
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149&name=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胡三省,明時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軍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近現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右派首領胡漢民,著名學者胡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小說家胡也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
廣東潮陽縣著名人士胡萬洲,任國民政府海陸大元帥,孫中山總統咨政。
現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
⑹ 中國和印度打過仗嗎是什麼時候
有過,名字就叫做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這場戰爭普遍聚焦在陸軍的戰鬥上,因為地形的關系,雙方的海空軍幾乎沒有參與這次戰爭沖突。
時 間:1962年6月至11月
結 果:中國完勝
傷亡情況:中國軍隊陣亡722人,負傷697人;印度軍隊陣亡4383人,負傷1047人
主要指揮官:張國華;布里吉·莫漢·考爾
⑺ 香港的歷史資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俗稱「新界租約」),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通過三個條約,英國共佔有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總面積達1092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也就是現在整個香港地區的面積。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1984年12月19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基本法開始實施。香港進入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歷史新紀元。
(7)48旅歷史擴展閱讀: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⑻ 鐵道兵48團歷史
鐵道兵48團歷史
「鐵道兵的兵種已經不存在了,再過幾十年鐵道兵也沒有了,希望政府能支持,讓鐵道兵的文化和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原中國鐵道兵第十師50團「老班長」彭明元在2013年青海鐵道兵戰友文化聯誼活動上說。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以下簡稱「鐵道兵」)前身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人民軍隊中組建的護路軍,1948年8月整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鐵路縱隊。1953年9月9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鐵道兵領導機關,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人民解放軍序列。
7月31日,青海鐵道兵戰友文化聯誼會會長劉國治介紹,目前全國共有老鐵道兵超過百萬人,青海省約有老鐵道兵1200人。「1992年,我牽頭組織了青海省第一屆老鐵道兵戰友聯誼會,是全國最早的鐵道兵戰友聯誼活動。」
「每一屆聯誼會我都來參加,看看老戰友。」71歲的原鐵道兵50團政治處書記趙慶茂告訴記者,他先後參與修建了中國原子城專線鐵路、成昆鐵路和青藏鐵路。「當時國家太困難了,每人每天的伙食標準是一兩重的饅頭,每月只有4兩油,不限量的只有青稞麵糊糊和豌豆面窩窩頭。」
與艱苦伙食不成正比的,是艱巨的工作量。「當時沒有機械化作業,全部用肩膀抬筐、人工鋪鐵軌。正趕上學雷鋒的時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回憶起當鐵道兵的辛酸經歷,趙慶茂直言「自己都要掉淚了」。
今年76歲的曹長太於1959年入伍原鐵道兵第四師,是當天參加活動的年齡最大、入伍最早的老鐵道兵戰友。「分開時間太長了,平常總是想起老戰友,現在有的(戰友)病了,有的殘疾了,電話號碼也記不清了。」
曹長太先後參與修建了蕪湖至銅陵、泰安至費城等鐵路線,1966年轉業後被分配到青海省蘭州軍區建設兵團擔任機械工。這次返回青海探親,曹長太在報紙上看到了在青鐵道兵戰友聯誼的消息,便帶著老伴和外孫女一起前來參加。
「第一次參加(鐵道兵戰友聯誼活動),還到三江源看望了兩位老戰友,感覺太好了!」談到這次探親旅程時,曹長太抑制不住。
1962年至1970年,隨著國家林區和「三線」鐵路建設的需要,鐵道兵經過屢次擴編,總兵力一度增至最多達40餘萬人。「1980年鐵道兵進行了精簡整編,總兵力減至20萬人,很多當年被裁減的鐵道兵現在生活境況很差。」原鐵道兵47團的索生寧告訴記者,一些老戰友在拍完照片之後悄悄離開了,「為了省下200元活動經費。」
索生寧介紹,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並入原鐵道部,鐵道兵各師分別改稱原鐵道部各工程局。「目前的活動經費主要由中國鐵建[0.41% 資金 研報]在青項目部贊助,也有一些成為企業家的鐵道兵戰友會自發捐款。」
從河北唐山趕來參加聯誼活動的劉錚一行六人,是原鐵道兵十師的老戰友。7月30日,劉錚一行專程驅車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追憶原鐵道兵十師修建青藏鐵路時的在青駐地,緬懷長眠在烏蘭縣烈士陵園的數十位戰友。
彭明元說,從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到修建青藏鐵路,鐵道兵不畏苦、不怕累,死了8000多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希望政府能支持投資修建一個鐵道兵紀念館,「讓鐵道兵的文化和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⑼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歷史發展 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2]「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太原形勝在晉祠,太原靈脈在晉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薰。天子無戲,唐有其君。」這是南北朝時期流落北國的大詩人庾信寫的一首《成王刻桐葉贊》。詩中描述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叔虞傳位於其子燮父,改國號為「晉」,這便是晉國的由來。 因為在上古時代,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國,隋末起兵於太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得天下以後,把新興的國家命名為「大唐」,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史傳太原的肇始者台駘,因治理汾水、開拓了太原盆地,被尊為「汾水之神」。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 咎(音皋)如,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並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並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唐朝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焚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徹底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戰亂。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於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迅速發展,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⑽ 澄海縣的歷史
澄海市位於廣東省東部、汕頭市東南面。
澄海過去是一處「海氣昏昏水拍天」的海隅。漢代屬揭陽縣域,晉以後屬海陽縣域,宋元至明初分別為海陽、揭陽、饒平之邑。
明朝中期,倭寇竄擾,濱海一帶居民人心惶惶。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為抗禦倭寇襲擾,析海陽縣上外、中外、下外3個都,揭陽縣蓬州、鱷浦、蛇江3個都,饒平縣蘇灣都設置澄海縣,取意「澄清海氛」或「海宇澄清」,以安定人心。這就是「澄海」的得名由來。
遠古時代,澄海大部分地方還處於大海之中,是一個「海氣昏昏水拍天」的海灣,後來才逐漸沖積浮聚成陸。現澄海地域在夏、商、周時屬百越之地,秦漢時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晉時屬東官郡海陽縣。隋、唐時屬潮州轄下的義安縣(海陽縣),宋元豐五年(1082年)澄地分屬海陽、揭陽兩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後,現澄地分屬於潮州府轄下的海陽、揭陽和饒平3縣。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劃海陽縣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等三都,揭陽縣的蓬州、鮀江、鱷浦等三都,饒平縣的蘇灣都,共7個都置澄海縣,隸屬潮州府。治所設於下外莆都之辟望村(今澄海市區)。
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施行靖邊海禁政策,撤銷澄海縣建制,全縣人民全部內遷。至康熙八年,恢復澄海縣建制,仍屬潮洲府管轄。
澄海置縣始於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澄海縣明、清隸屬於潮州府,民國時期隸屬於潮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解放後,隸屬於潮梅人民行政委員會、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區專員公署、粵東行署、汕頭專員公署、汕頭專區革命委員會、汕頭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澄海成為汕頭市市轄縣。1994年4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澄海市由汕頭市代管。200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調整,澄海撤市設區,成為汕頭市轄區。
澄海區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的韓江下游三角洲,東南臨南海,西南緊鄰汕頭特區,西北接潮州市,東北接饒平,南與南澳隔海相望,總面積402.5平方公里。
澄海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宜人,酷熱期短,無霜期長,四季不甚分明。
澄海,人傑地靈,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區境位於粵東韓江下游出海口,水網密布,海河堤線長,歷史上春旱、夏澇、秋潮、冬涸,自然災害較多。全市總面積402.5平方公里。總人口 69.79萬(2000年末戶籍人口),人稠地狹,人口密度居全國各建制縣(改區前)之冠。旅居海外華僑眾多,是個著名僑鄉。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全面實行改革開放、調整結構之後,澄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國後,澄海歷任黨政領導及農林水部門,十分注意農田基本建設,實施治水改土,修建「六橋二堤」,從根本上改善水利條件,提高抗災能力,1991年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澄海通國精耕細作,科學種田,增加農業投入,終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後獲得全國第一個「糧食千斤縣」和全國第一個「噸谷縣」的光榮稱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澄海工業生產(含鄉鎮工業企業)有了長足發展,產值倍增,「三大產業」比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57.6:29.6:12.8,到2000年成為18.4:48.4:33.2。因此,澄海置縣後國民經濟長期經歷「耕三漁七」、「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格局,已成為歷史時代的軌跡。工業、電力、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飛快發展。包括收入、消費、居住、儲蓄等方面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區恩格爾系數逐年降低,由1995年的48.2%降到2000年的44.85%。商業貿易呈現購銷兩旺;外經貿進出口總額、合同及實際利用外資款額不段增長。科技、教育、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及旅遊事業日新月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