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堂與師德
我們國家目前的教育狀況多年來就是這個樣子 能有什麼辦法呢?教小學的老師文化往往不高 尤其在小城市這樣的情況更加明顯 一個中專畢業就可以教小學了,其實科學的教育方法就是讓高級教師去教低年齡的學生,小孩子的教育本應該得到最大重視的 而我們國家正好相反 這是沒辦法的現實。
既然現實就是這樣那作為家長的也沒什麼好辦的了 面對低素質的小學老師 只能忍氣吞聲 還要恭恭敬敬 畢竟孩子是第一位嘛。也許家長去校長那告狀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家長有了面子 孩子將來可是要體家長挨刀了 一個老師想整學生那辦法可就多了去了。
所以我勸你最好還是 跟老師來電軟的 送點禮物 請吃飯什麼的 都可以啊 這也花不了多少錢 主要不是為了孩子嘛。不過走後面的事千萬不要讓孩子知道 那樣孩子有了優越感可是要壞事的。
㈡ 師德規范要求我怎麼做
新的師德規范核心理念是怎樣關注人,是為了每個學生的思想發展,這是當前新師德規范下教師們學習最多的理念;教育為學生服務,已成為每個學校的口號;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已基本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可同時,「不會做教師了!」也成為許多教師共同的困惑。是啊,高比例的學生厭學、馬加爵事件、青少年道德滑坡、「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現象、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考試指揮棒的格格不入……人們對教育的諸多問責,對教師角色越來越高的期待和要求,確實使我們困惑:「新師德規范下,該怎樣當老師?」每每看到家長、學生對教師壓制學生個性甚至傷害學生等教育失范行為批評以致控訴、親身體會到教師的委屈和在家長要應試與學生要素質的矛盾要求下困惑彷徨時,「該如何當好一名教師」的問題日夜縈繞於懷。 按照新師德規范要求和時代課改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和對當前基礎教育的觀察思考,筆者認為新師德規范要求下的中小學教師應從下列幾方面去做。
首先,摒棄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任何一所中小學,要在社會上和家長心目中有好地位,教育教學質量好壞是評價的唯一標准。就當前的情況看,最直接的標准便是各類統考的分數。由此引發社會對「好老師」的評價標准,便是看所教學生知識掌握的好壞,家長還看教師平時作業布置多少、對學習抓得是否緊……這便是各民辦學校及高收費學校「緊抓教學質量」(實際上單指知識學習)的原因。因為只有學生考試成績好了,家長才會選擇這所學校,學校才會保住生源。而且,家、校還有這樣「高瞻遠矚」的理由:如果小學放鬆了學習,學生如何面對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學校,學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機會;就是將來步入社會,還是要參加各種考試考核才能贏得競爭呀!目前,教學評估的功利主義色彩也十分濃厚:各類檢查評比、競賽課公開課、教育科研課題、各種大小活動……在濃厚功利心作用下,「水分」大得驚人;許多老師也一邊學習著新師德規范理論,一邊仍以應試為目標,大作業量、占課拖堂、對學生拔高要求、方法簡單粗暴……用極濃厚的功利心實施著「虐待性」教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才能顯效的工程,怎能簡化為用分數或其他簡單方式來考評教育短期內的突出效果? 面對當前社會上許許多多這樣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深入地思考:我們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學習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到底首先該教給學生什麼?--愛因斯坦曾說:「青年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及怎樣做一名社會有用的人,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著名學者費孝通在談到「德育的遺憾」時回憶:「潘光旦先生曾經明確提出:教育必須以每個人為目的,教育的最大目的,是為了促進個性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進到一個至善的世界,成為完人。」余秋雨在談到人的素質時認為,文化知識只是人文素質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稱為一個完整的人,他還要有對事物整體判斷的能力、感性知覺能力和證偽能力,以及一顆善良的心。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培養人才的核心目標。——葉聖陶曾經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那麼,培養兒童最核心的習慣是什麼?筆者認為,應當是對學習的興趣和鑽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碼准則。作為教師,需要有崇尚科學的態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中,在新師德規范要求及課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認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並把它內化為自已工作的指導思想,才可能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風趕潮,保持正常的心態,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其次,走出誤區,找准教師的「真位置」。 當今,我們雖然高談著人文關懷、師生關系民主平等……但由於幾千年師道尊嚴的影響,每位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理論及方式方法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學生時代所受教育的烙印,加上過去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驗思維時不時對新理念進行著干擾歪曲,因而在教育中常常不知不覺地穿新鞋走老路,為自己錯誤的定位,常表現為:
一、神聖化。 教師潛意識里仍固守著在學生及家長面前絕對權威的地位,容不得學生、家長說「不」字。否則,輕則惱怒,重則「給小鞋穿」,這種現象當今仍普遍存在。可是,我們應當認識到,鼓勵學生及家長表述自己的意見,善待「頂嘴」、「狡辯」、「頂撞」,可以促進師生交往,這不僅是尊重問題,而且是促進師生交往良性循環的大問題。一個偉人說:「爭論是兩個心思的捷徑。」允許平等地位上的爭論,不僅教育,工作、人際交往都應走這條捷徑。
二、家長式。「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傳統思想,在許多教師心中異化為:我是你的老師,就和你的父母一樣,我一切都是為你好,你必須聽我的。於是乎,不管自己的出發點學生以為然否、方式方法學生是否樂於接受或能否承受,也不管事實上是否真能達到為學生好的目的,一定得以師命是從。這種自以為是的家長式專製作風,既使學生成長痛苦,嚴重損壞師生感情,也常常會好心辦壞事,甚至造成嚴重後果。當老師在為自己鳴冤叫屈時,哪曾想到,這種專製作風和呆板僵化的教育方式,是對兒童個性的摧殘、天性的扼殺!
三、工匠式。教師是一門職業,但教育應是一門事業,它需要思想、需要追求、需要科學、需要理想,但有些教師僅把它當作一份工作,上級怎麼說,我便怎麼做,忙於跟風趕潮,疲於應付各項檢查評比,工作年年做,卻少有鑽研和反思,更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那麼,新時期,教師的「真位置」又該是怎樣的?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是一名「人道」的人。一位少年科大的學生家長說:「春天正是花兒開放的時候,秋天才是收獲的季節,培養孩子也要順其自然;每種樹苗都有各自不同的生長條件,需要不同的栽培方法,教育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人道」的教師應該這樣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讓教育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能充分重視學生的差異,因人而異地施教,重在育人,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用心觀察和體會教育過程中的樂趣,淡化結果,摒棄急功近利思想,分享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學生同歡樂共發展;能用足夠的耐心欣賞每個學生的優點和個性,耐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各種意見,並巧妙地引導;能把學生當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即使他們有錯誤,也能建立在喚醒學生自覺性的基礎上慎用懲罰,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能放手鍛煉學生,把學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隱藏在幕後,甘為學生的成長想方設法搭建最好的舞台、花大力氣改進教育方法,不僅能授人以魚更能授人以漁……總之,請相信阿莫納什維利的話:只有把自己當作兒童,才能幫助兒童成為成人;只有把兒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現;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來;最後,全心全意地關懷兒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人道的教師。 同時,教師應是一名有「人格」的人。 關於教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自古就有身教重於言教的論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而在新師德規范要求下,新的師生關系使教師人格的影響力顯得更為重要。那麼,新師德規范要求下教師怎樣做才能具備人格魅力呢?
一、做一個「真人」。雖然工作、生活的壓力使許多教師的生活軌跡幾乎成了學校—家庭的兩點一線,但路上匆匆而過,你是否已無心顧及周圍的人和事?在學校忙碌地工作,你是否已無暇真正關心學生和同事?晚上回家忙完家務、孩子和白天剩餘的工作,你是否已無力關心身邊鄰居……在這些忙碌中,你是否已慢慢忽視了生活中其它一切事情?就像一位教師要求學生講自己「給」比「拿」愉快的故事時,學生要他講,他搜腸刮肚後大吃一驚,因為他居然找不到這樣的故事!——教師要培養活生生的人,一個社會中的人,那麼,教師首先就應是一名血肉豐滿的生活「真人」,而不能迷失了真我,變成了工作的機器人!否則,這樣的「機器人」教出的學生就算知識越來越豐富,技能越來越強,創造力卻會慢慢枯竭,成為「智能機器人」!
二、做一名智慧者。葉瀾教授說:「如果一個教師缺少智慧,就缺少尊嚴。」智慧來自於什麼?——來自於博覽群書,教師要廣泛涉獵,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來自於對工作的滿腔熱愛,勤思考,善鑽研,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不斷積累。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餘、旁徵博引、妙趣橫生、談吐不凡,這樣的課堂,才能深深吸引學生,教師深受學生愛戴,並不斷成長。
三、做一名反思者。教育是一種常做常新的事業,教育無止境,教師生涯也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前行的充滿新奇的旅途。反思將讓師生的生命變得五彩繽紛,反思將讓我們的教育變成一支抑揚頓挫的交響曲。一個善於反思的人,永遠擁有前進的動能;一個善於反思的民族,永遠擁有不竭的力量;我們的教育也需要勇敢的反思以不斷超越再超越,一個善於不斷反思的教師,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工作,科學地施教,深受學生敬仰。
說到底,做新師德規范要求下的教師,就要積極地更新知識、觀念和能力,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去創造性地工作。讓我們熱愛教育、熱愛學生,使教育適合學生的發展,讓我們努力為學生的發展創設必要的條件,使學生和教師共同快樂地成長!
㈢ 拖堂與加課的區別
拖堂是屬於已經是下課時間,但是繼續講課!加課是明面上直接告訴你會加一節課
㈣ 教學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學校的不同教師承擔相同或不同的課程,甚至同一教師在不同班級教同樣課程,也可以說在教學的小環境有所不同,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但這不能成為否定學生對所授課程及其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的科學性的借口。其實,任課教師在同一所學校對學生實施教學工作,可以說其教學的大環境基木相同,對於那此教學質量過低而得不到所教學生的認可或接受的原因,主要應該歸因於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不良表現所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的教師教育觀念滯後。有的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極深,教育觀念陳舊落後,思想認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對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缺乏足夠了解,平時忽視學習,未能及時更新觀念。比如有的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不懂尊重老師,甚至向學校要求選好的學生和班級授課他們往往把教學質量問題歸咎於他人,要麼認為學校的教學管理不善或招生政策失誤;沒能像以前那樣招來「聽話」的基礎素質較高的學生,認為當今的學生很「另類」,唯我獨尊,個性太強,自由散漫,素質不齊,只好在哀嘆聲或埋怨聲中被動地進行教學活動,把向學生授課當成一種巨大的心理負擔,用一張刻板的面孔或乾巴巴的語言「例行公事」,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師生關系緊張,影響教學效果。
(二)有的教師教學責任心不強。有的教師沒有真正把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苦心經營,而是把教學工作當作臨時謀生的手段。這些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精力投人很少,教學態度不端正,還時而鑽學校管理的漏洞,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對學生學習情況不關心,人在課堂,心想別處.沒有盡到責任,教學質量差,引起學生的不滿。
(三)有的教師教學方法不當。有的教師教學方法不恰當,既對傳統教學方法不掌握,更談不上對現代職業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師沒有根據職校生的素質基礎、接受能力和學習需求等實際情況實施教學活動,在上課時照本宜科,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加上自身職業技能不過硬,過分強調理論教學,忽略對職校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使職校生既學不好基本理論知識,也學不到職業技能感到上課沒勁,學習積極性低落。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質量自然低下,從而引起學生的不滿。
(四)有的教師教學能力不強。有的教師教學實施能力薄弱,雖然陰差陽錯地拿到了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但並沒有真正具備相當的教學能力。比如課程相關知識匾乏、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和教學組織能力太弱等,無法有效承擔課程教學任務。這些教師在給學生授課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教學效果差,也激發學生的不滿情緒。
(五)有的教師教學經驗不多。教師教學經驗缺乏,教學設計不合理,教學內容不豐富,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管理不規范,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學效果不能得到保證。盡管如此,還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並兼任班主任工作。因此,他們往往陷人「什麼都抓,什麼都抓不到」的困境,天天忙於應付教學質量低下,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或接受,同樣引發學生的不滿
二、對策與措施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學校應著眼大局穩定,進行科學管理,遵循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形成學校督導與教師自育的合力,幫助後進教師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指明整改方向,制定『趕超』,計劃,採取有效措施,盡快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
(一)教學觀念要更漸。由於職業教育教學有其特點和規律,教師須加強學習與思考,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主動適應社會、經濟、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才觀、以德育為先的育人觀、以技能為重點的素質觀,才能在教學工作中體現時代性、突出職業性、把握規律性、增強實效性。
(二)師德水平要提高。當前我們處在國際人才大競爭、世界經濟大開放、高新技術大發展、知識經濟大崛起以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開放的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對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一些任課教師對教學工作不負責任。教學態度較差,以及歧視貶低職校生等不道德言行,學校必須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師德宣傳與教育,加強制度建設與考核管理,以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弘揚高尚師德,力行師德規范,促進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
(三)學生情況摸清。當今職校生的情況更趨向復雜化和多樣化,他們對教育教學服務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學校必須要求教師熱愛學生,積極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和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狀況,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傾聽學生的呼聲,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就業成才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
(四)教學方法要得當。學校必須對新課程任課教師採取「跟班學習——試崗合格——正式任教」的管理模式,實行「先培訓,後上崗,再提高」制度,鼓勵教師努力學習,積極主動參加聽課評課和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提高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法積累教學經驗。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把與時俱進與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備課不忘備「學生」,課程設計要合理,教學內容要適度,教學方法符合實際,使教學之間和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真正「動」起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五)師生關系要密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條件。當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採取主動。要想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必須處處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議權。在尊重與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師生之間就會增進了解,累積友誼,進而建立互尊、互諒、互助、互信的師生關系。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同時教師也可以在實施教學工作中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使得教學活動得心應手,達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㈤ 拖堂和占課屬於哪一方面
拖堂和占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拖堂是指本來上的是自己的課,下課時間到了,而沒有下課繼續還在上課,這叫拖堂。而占課,這指的是這節不是自己的課佔用別人的課來講自己的課,這叫占課。
㈥ 因為老師拖堂,我與老師爭論,老師動手打我,我沒有傷害他,把他按在門上。檢查怎麼寫
寫的時候語氣別沖,態度誠懇一些,向老師好好道歉就行了。
㈦ 因為老師拖堂而導致學生晚上獨自回家途中遇害,老師是否應該負法律責任(只要是意外都算哦)
不負責任。
老師拖堂和學生遇害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因果聯系。
要負責任,應該去找導致學生遇害的侵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