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學生
首先教師和家長、學生要保持溝通
教師、學生、家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管理和班級管理上是相互矛盾的統一體。家長對於教師,過去的關系是「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上個世紀60年代家長對老師常說的一句話是「孩子交給您了,該打該罵都甭客氣」,可是今天,你戳他孩子一指頭試試?現在是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長。這樣教師與家長要保持經常溝通。關系和諧,有了問題也好商量;關系生疏,有了問題就很麻煩。從家長的心理來看,把孩子交到老師的手裡,實際上交出的是一份信任、一份希望,同時還有一份擔心,擔心在眾多的孩子中,自己的孩子「搶不上食」得不到老師的關照,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因此,家長們常常會想方設法與老師搞好關系,以期達到讓老師愛屋及烏多關照一些自己的孩子。另外,在家長的眼裡,老師畢竟是受過正規培訓的教育工作者,有著豐富的育人經驗。而家長自己,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常常缺少教育孩子的經驗。因此,為了孩子,再優秀的家長,在與老師的關繫上,也甘為弱勢。當然當我們面對的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時情況又是不一樣了,本身他們在心靈上覺得自己的孩子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另類」,甚至有低
人一等的感覺,所以他們可能時時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被人欺負了,是不是被老師「看扁」了,而不是關注自己的孩子究竟學到了多少的問題。
愛生是師德之本,教師還要理解家長,包括理解他們因為愛孩子的過激言行;我們的老師應該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無論是對什麼樣的孩子都要客觀公正,要有能力發現孩子的缺點,幫助家長共同教育學生。老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當面表揚私下交流意見,特別是涉及到學生的缺點和自尊心時,老師既要開誠布公又要講究策略,決不能將孩子的過錯牽扯到家長並指責家長。同時,老師還應該指導家長正確的家教方法,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學生。
抽出一點時間給家長。我們的老師,有時與家長交流,不給家長說話的時間和空間,總是自己滔滔不絕的說個不停,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你應該抽一點時間給家長,讓家長滔滔不絕,讓家長在你的面前說他的孩子,無論是孩子的好,還是孩子的不好,無論他的育兒經在你眼裡是對還是錯,你都應該聽家長說說憋在心裡的話,這樣我們可能能了解到更多可能家長原本不願意說出來的事情。與家長交流時,我盡量不說話,多微笑,多點頭表示同意,多跟著他們的話頭說一些認同他們的觀點,多問一些他們對某事的處理。家長在對孩子的期望方面,亦是要與老師做溝通的。在家長眼裡,孩子都是最優秀的,一點也不比別人差,但實際上,在我們的眼裡,學生是有層次的。優良般差,我們心裡有譜。那怎樣讓家長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這就需要我們做老師的,給家長當好參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就是
這個理。如何去做呢,我們的很多老師都有自己的一些做法。 其次學生、家長、老師的紐帶——情感
在學生、教師和家長三者之間情感起著作用。情感是學生學好知識的「催化劑」,在由「知」到「行」的過程中起著中介作用,也是我們教師打開學生心靈的一把金黃色鑰匙,掌握了它,就架起了溝通師生關系的新橋梁,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差距。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你們抱著這種精神去教導小朋友,總是不會錯的。」
情感是學生普遍共有的。豐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生活得充實,可以提高學生的活力。巨大的熱情和能驅動和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取得豐富的學習效果。情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雖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結果卻是巨大的和有形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他們,逼迫他們可能會適得其反。我們可以做到關注每位同學,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愛是孩子最迫切的心理需要。父母的愛能夠使孩子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而我們老師輕輕的微笑、一句誇獎、一次擁抱、一次撫摸都能使孩子體驗到無限的快樂和滿足。
自尊心人皆有之。雖然他們還是兒童,但他們與成人一樣要求人格上的平等。為此,我們應當尊重他們,保護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多鼓勵,少批評,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當孩子做某一件事,老師首先要肯定他的成績、優點的一面,讓孩子自己能做一件事,並且能夠做好,給孩子樹立一個信心,與此同時再指出下次再做時要注意
㈡ 老師和學生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權威者成為引導者.參與者,顧問,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內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容學生,賞識每一位學生,尤其以一顆真摯的愛心,去接近那些後進生。
師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誠合作,師生之間形成平等合作,民主對話的新型民主關系。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開展教育研究,提高合作能力,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㈢ 關於老師和學生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監護人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48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禁止體罰學生」 《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也明文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對老師的違法行為,可以向校領導或者向學校上級機關反映,要求責令老師糾正其錯誤做法,也可以要求對其給予行政處分。當然,對老師這種侵犯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要求學校的主管部門處理,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主管部門不進行處理,則可以以主管部門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判令進行處理。 體罰,是教師對學生肉體實施懲罰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行為,如毆打、罰站、下蹲、超過身體極限的運動、刮臉、打撕嘴巴等行為。變相體罰,是指採取其它間接手段,對學生肉體和精神實施懲戒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行為,如勞動懲罰、抄過量作業、臉上寫字、諷刺挖苦、謾罵、烈日下暴曬等行為。
㈣ 老師和學生的關繫到底保持怎樣
首先
這個老師一定要親切和幽默還要保持年輕的心態
這樣的話這個老師就可以融入班集體中了
此次
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可以吸引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那麼學生與老師的關系就更好了
至於有些老師可能很嚴厲
看上去表面並不親切
但本人覺得這樣的老師反而是最喜歡學生
最關心學生的
㈤ 老師如何和學生相處
首先,老師要成為學生的朋友。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架子,在做「良師」時,別忘了做他們的益友。師生成為朋友,是有助於教育的。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當教育注重體驗和心靈的息息相通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能成為朋友。當成為朋友時,教師和學生之間就能消除彼此間的隔閡。老師與學生成不朋友後,可以發現學生的優缺點,老師建議學生發揮優點,改掉缺點有助於學生學習和生活方面的進步!
其次,要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最能感召學生的靈魂,讓他們將信賴教師的情感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我們應該十分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不斷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教育學生,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最後、教師要欣賞學生,贊美學生。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別人的贊賞。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並及時表示欣賞之意,你的賞識使他們眼睛一亮,看到了成績,看到了光明,也能大大增強學生的信心。學生渴望賞識,賞識導致成功,越是成功,能力越強,以至形成良性循環。作為教師,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它會給學生帶來極大鼓舞,作為回應,學生會以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教師的賞識。
㈥ 老師可以和學生在一起嗎
即使年齡相差不大,但如果目前一方是學生一方是老師,還是不應該,可以等對方畢業離開學校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了,如果到時候雙方還有心有情在,可以在一起。現在,不應該,因為有師生關系在,這在中國社會還是很受反感的,違背師德,相信對方父母也會反感,社會輿論也會讓當事人雙方很不舒服的,而且由於一方現在還是學生,雖然雙方年齡相差不大,但是學生畢竟是學生,社會閱歷不夠,心智不夠成熟,這不是年齡大小的問題,過來人都知道,哪怕剛離校步入社會一兩年的人和還是學生的只小一兩歲的人之間在認識和心智方面都是差距很大的。理性和負責任的做法是等對方畢業,雙方不再是師生關系,最好等到其踏上社會,那時候對方才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作為老師的一方更應該想到這一點,成熟和負責任的對待
㈦ 老師和學生區別在哪裡
老師和學生沒有本質的區別。
老師是把傳授人學識這一行為職業化了的專人。而學生也可屬以傳授人學識,但是這並不是職業,所以依然稱之為學生。這是狹義上的。
廣義上的,學生就是老師,老師就是學生。學生需要在學習老師傳授的知識的同時給老師教學的經驗,可以說就是在給「老師」傳授知識了,所以稱學生也是老師。老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學習學生反饋的觀念,可以稱為學生。
學生和老師沒有概念性的區別。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人人皆學的時代,所以說每個人都是學生,都要學習。既然每個人都在向別人學習,那麼每個別人就都在向每個人傳授知識,也就是說大家都是老師也都是學生了。
㈧ 老師與學生應當如何相處
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
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本著學生自主性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
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8)老師和學生擴展閱讀: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應該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原則是保障。教師有熱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才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系協調,兩者才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
有時教師的一句平常話、一個普通的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內心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元的,絕不只是上面所探討的幾個方面。今後還應不斷實踐和總結,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果。
㈨ 如何處理好老師和學生的關系
師生關系的好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教學。如果師生關系好,那麼學生就會喜歡上你的課,認真完成你布置的各項任務;相反如果學生不喜歡老師的話,那上課要麼不聽、要麼違反紀律,作業就更成問題了。那如何處理好這個關系呢?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是否尊重;其次,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識智慧對學生尤其是大中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教師應該胸懷大度、性格開朗、舉止優雅、知識淵博,堅決摒棄小家子氣和庸俗氣;再次,教師要看到師生之間是平等合作、教學相長的關系,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和學生交往。讀完這篇文章和它的反思,結合我平時的工作,使我了解到要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懂得傾聽。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別人尊重的願望。作為一個新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難處,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有什麼高興的事?有什麼煩惱的事?他們學習中有什麼成功的地方?有什麼困惑?對這些問題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就可以對症下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學生時候,就要放下老師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增加老師的親和力,學會傾聽。這樣學生們就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他們就願意把自己的想法、願望、要求、困惑告訴你,求得老師的關懷和尊重,求得老師的寬容和理解,求得老師的幫助和解釋。這個時候所進行的交流,就是心與心的交流。所以,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第二,要懂得欣賞。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做和自己一樣平等的人;不僅欣賞優秀學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 第三,要懂得贊美。贊美是欣賞的結果,是對傾聽和欣賞的鞏固。它和表揚不同。它不是當著學生的面的表揚,而是在學生背後的贊美。他是融洽人際關系的法寶。老師的傾聽是不是假的,老師的欣賞是不是做作出來的,只有當學生聽別的同學說出來的時候,才會從內心深處認同,才會對老師的教育感激,對老師的教育感恩,才會肯定老師的誠意,才會不自覺地在老師的期望的方向上,邁出步子。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在其他學生面前中肯的指出你試圖教育的學生的優秀品質,贊美他的行為和思想,叫他知道你對他的關注,叫他知道你對他的關懷,是發自內心的對人的尊重。 總之,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做好教師的工作,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在關心、關懷的基礎上,傾聽學生的心聲,真誠地欣賞學生的長處,贊美學生的優秀品質,就一定能夠很好的處理師生之間的關系,帶領學生一起進步。
㈩ 老師和學生的關系
師生關系的好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教學。如果師生關系好,那麼學生就會喜歡上你的課,認真完成你布置的各項任務;相反如果學生不喜歡老師的話,那上課要麼不聽、要麼違反紀律,作業就更成問題了。那如何處理好這個關系呢?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和是否尊重;其次,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識智慧對學生尤其是大中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教師應該胸懷大度、性格開朗、舉止優雅、知識淵博,堅決摒棄小家子氣和庸俗氣;再次,教師要看到師生之間是平等合作、教學相長的關系,要主動與學生溝通,善於和學生交往。讀完這篇文章和它的反思,結合我平時的工作,使我了解到要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懂得傾聽。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別人尊重的願望。作為一個新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難處,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有什麼高興的事?有什麼煩惱的事?他們學習中有什麼成功的地方?有什麼困惑?對這些問題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就可以對症下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學生時候,就要放下老師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增加老師的親和力,學會傾聽。這樣學生們就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懷。他們就願意把自己的想法、願望、要求、困惑告訴你,求得老師的關懷和尊重,求得老師的寬容和理解,求得老師的幫助和解釋。這個時候所進行的交流,就是心與心的交流。所以,傾聽是實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第二,要懂得欣賞。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做和自己一樣平等的人;不僅欣賞優秀學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
第三,要懂得贊美。贊美是欣賞的結果,是對傾聽和欣賞的鞏固。它和表揚不同。它不是當著學生的面的表揚,而是在學生背後的贊美。他是融洽人際關系的法寶。老師的傾聽是不是假的,老師的欣賞是不是做作出來的,只有當學生聽別的同學說出來的時候,才會從內心深處認同,才會對老師的教育感激,對老師的教育感恩,才會肯定老師的誠意,才會不自覺地在老師的期望的方向上,邁出步子。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在其他學生面前中肯的指出你試圖教育的學生的優秀品質,贊美他的行為和思想,叫他知道你對他的關注,叫他知道你對他的關懷,是發自內心的對人的尊重。
總之,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做好教師的工作,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在關心、關懷的基礎上,傾聽學生的心聲,真誠地欣賞學生的長處,贊美學生的優秀品質,就一定能夠很好的處理師生之間的關系,帶領學生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