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教學設計
㈠ 中班科學活動蝸牛吃什麼教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蝸牛吃什麼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嘗試飼養和照顧小蝸牛,觀察記錄比較蝸牛的飲食習慣。
2、樂意和老師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體驗交流與發現的快樂。
活動准備:
1、師生共同捕捉小蝸牛若干。
2、《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1、觀察小蝸牛
提問:小蝸牛長什麼樣?
2、猜測小蝸牛喜歡吃什麼?
提問:你們知道小蝸牛愛吃什麼?(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大膽猜測)
3、試驗,並嘗試記錄觀察的結果
(1)分組收集小蝸牛喜歡吃的食物.
(2)幼兒整理收集的食物,討論如何喂小蝸牛?
(3)鼓勵幼兒經常觀察小蝸牛對所提供食物的喜好情況,用自己的方式將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
4、交流、分享發現
鼓勵幼兒與老師同伴交流自己餵食方法和發現,獲得蝸牛在飲食方面的初步認識。
(1)提問:你發現小蝸牛愛吃什麼?
(2)提問:在喂養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3)閱讀《幼兒畫冊》中的相關內容,判斷一下蝸牛喜歡吃什麼?
教學反思:
探究蝸牛食性的活動已進行一周了。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猜想,不斷從家裡帶來各種各樣的食物喂蝸牛。在親自喂養蝸牛的過程中,他們的結論是,蝸牛吃水果、蔬菜、糧食,不吃樹葉。在討論結論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提出:「蝸牛愛吃甜食。」對於這個結論孩子們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為了把孩子們對蝸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入,我抓住時機問道:「蝸牛真的更喜愛吃甜食嗎?怎麼證明呢?」有的孩子說:「蘋果是甜的,給它帶點兒蘋果試試。」但馬上有孩子反駁:「只給它吃甜的食物不行,把甜的和不甜的食物同時給蝸牛吃,看它先吃哪個,這樣試才公平。」兩個人經過充分討論一致認為,要證明蝸牛是不是更愛吃甜食,應該同時提供甜的和不甜的食物,而且兩種食物要與蝸牛的距離相同。隨後,孩子們分成5個小組,為蝸牛選擇了不同味道的食物進行實驗。結果4個組的蝸牛都先吃了甜食,只有1個組的結果與大家不同,原因是他們將白菜擺在了離蝸牛近的地方,所以,蝸牛先吃了白菜。有的孩子還發現蝸牛的大便是紅色的,有的認為是血、有的認為是糞便,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可以生成一個新的話題。
(更多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㈡ 寫一篇幼兒故事蝸牛的願望的教案
教案怎麼寫啊。 蝸牛的願望。 我覺得幼兒教育不一定是說讓蝸牛爬的快。而是讓蝸牛發現自己的優點。 其中帶到幾個蝸牛的特點,軟體動物,有房子,不能曬太陽,有兩對觸角,是牙齒最多的生物。
㈢ 中班數學小蝸牛旅行記教案
活動過程
一、日常行為導入
「媽媽要過生日,明明想送媽媽一幅畫,於是他准備好紙筆畫了起來,可是畫了一會,覺得畫不好,於是他放棄了」小朋友請討論一下,明明是接著畫呢?還是不畫了?(幼兒討論)
教師:小朋友說的都很好,可是你們知道小蝸牛也想做一件事,它做成了嗎?請聽老師講的故事《小蝸牛去旅行》
二、欣賞理解體驗故事
1、音樂起 ,教師有表情地講讀故事。
2、根據故事內容請幼兒回答問題:故事的名字是什麼?小蝸牛為什麼想去大森林?在路上小蝸牛遇到了誰?他們說了什麼?小蝸牛去沒去大森林?
3、出示圖片(打亂順序)。師:這幾幅圖就是這個故事的內容,現在請小朋友根據老師說的話把這幅圖找到好嗎?(按照敘述的內容,請幼兒逐一將圖找到,教師按順序貼好)
4、幼兒看圖講述。用上「森林、驚訝、微笑、決心、到達」等詞語。
5、角色表演。先請接受快,表現能力強的幼兒做示範表演。音樂適時進入。
6、續編故事。「小朋友表現真棒,能夠把這個故事表演得這么好,可是小蝸牛下了這么大的決心,它能不能看到大森林呢,它看到的大森林會是什麼樣的景色呢?誰能說一說?」
三、良好行為習慣教育
小蝸牛下定決心不怕困難,它一定能看到了美麗的大森林,小朋友在做事情的時候也要向小蝸牛一樣下定決心不怕困難一定也會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就像剛開始老師說的小明明他要堅持把畫畫完,送給媽媽,媽媽收到後一定很開心,對嗎?
四、活動延伸
小蝸牛想去的地方就是美麗的大森林,可是你們知道嗎?我們這里就有美麗的大森林,看到遠處的大山了嗎?有的小朋友是不是都爬上去了?下面還有一條清清的小河,河邊開滿了野花。可美了,老師這里許多山林里的相片,請小朋友來欣賞一下我們美麗的家鄉吧!
㈣ 大班語言小蝸牛優質課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
一日戶外活動,帶領幼兒去小花園散步,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忽然聽見我們班的呼寶寶小朋友喊道:「快看,這有一隻小蝸牛」,頓時孩子們便圍了上去,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起來,情趣盎然。見此情景,我想起了語言活動中的「小蝸牛」,便趁機說道:「我有一個關於小蝸牛的故事大家想聽嗎?」孩子們歡呼雀躍,於是在此情景下我開展了本節課。
活動目標
1. 感受故事中善意誇張的手法和含蓄幽默的風格。
2. 理解故事內容,嘗試模仿故事中小蝸牛的語言。
3. 理解四季的不同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了解四季的不同特徵,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活動准備
1. 繪畫紙和彩筆,每位幼兒一份。
2. 幼兒在活動前已觀察過蝸牛,對蝸牛的特徵有初步了解。
活動過程
1.與幼兒一同討論蝸牛的特點,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你見過蝸牛嗎?你知道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嗎
引導幼兒學學蝸牛爬的樣子,讓幼兒了解蝸牛爬行緩慢的特點。 2. 講述故事,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故事裡的小蝸牛第一次去樹林是什麼時候出發的?
教師:小蝸牛是什麼時候回來的?這時候樹林里的景色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教師:為什麼小蝸牛沒有採到草莓和蘑菇?
3. 再次講述故事
4. 引導幼兒講述各個季節的景色
教師:小蝸牛在夏秋冬三個季節分別看到了什麼?如:綠葉、草莓、黃葉等。
教師:你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看到過什麼景色?
教師:我們這里的四季景色和故事中小樹林的景色一樣么?我們這的四季是什麼樣的?
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詞彙描述四季特徵,如:鮮花盛開的春天、炎熱的夏天、金黃色的秋天等。
活動延伸:
1. 引導幼兒在表演區繼續扮演蝸牛媽媽和蝸牛寶寶等角色表演故事,進一步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
2. 引導幼兒在美工區畫自己知道的四季並講述給小朋友聽。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輕松幽默的小故事,故事中彌漫著一股平靜悠閑的氣氛,而故事中對四季不同景色的描述,更為故事增添了美麗的色彩。這樣精緻的小故事適合各種年齡的幼兒欣賞。本節課在環節設計上合理有序,幼兒興趣高,態度積極,課堂氛圍融洽,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在幼兒表述四季特徵的環節中,詞語運用有些單一,需在以後的活動中不斷累積。
㈤ 幼兒園中班科學蝸牛是什麼樣子的教案
活動目標 1、認識蝸牛,初步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 2、萌發對事物的探究興趣。 活動准備 1、圖片-蝸牛 2、放大鏡等 活動過程 一、認識蝸牛 1、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徵。 (1)蝸牛的身體是什麼樣的? 引導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蝸牛的背上有殼,像小房子,它的殼是一圈一圈的。 (2)蝸牛的頭上有什麼? 讓幼兒知道,蝸牛的頭上有兩根細細的腳,叫觸角。 (3)蝸牛的眼睛長在哪裡呢? 告訴幼兒蝸牛的眼睛就長在觸角上。 (4)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呢?它有腳嗎? 2、讓幼兒自由討論:蝸牛有沒有腳 教師講解,蝸牛有腳的,你知道為什麼看不到蝸牛的腳嗎? 二、觀察蝸牛的腳 教師:蝸牛到底有沒有腳,讓我們一起去找找,仔細地看一下。 通過觀察,幼兒發現蝸牛真的有腳,而且是一隻腳,就像鞋底一樣。 三、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1、蝸牛爬行。 你們知道蝸牛走過的地方會留下什麼? 教師:你們看,小蝸牛在爬的時候身體在蠕動,它的腹部就會分泌出這種白色的沾液, 看上去就像白線一樣。 原來蝸牛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它分泌這種白色的沾液,是為了讓身體更潤滑, 這樣在爬行的時候就不會擦傷皮膚了,而且前進的更快。 2、交流蝸牛的生活習性 (1)在什麼季節我們可以看到蝸牛? (2)最近你看到過蝸牛嗎?為什麼? 交流後讓幼兒知道,蝸牛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 四、探索知識 螺螄,跟蝸牛相比,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