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在教育教學上

在教育教學上

發布時間: 2022-03-26 14:44:04

1.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教育教學上應該怎麼

一名小學老師要了解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在講課時盡量把話說的很明白。另外真的和孩子們一起互動。

2. 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老師只管自己教書,弄得學生也習慣的去聽,老師偶爾想互動一下,學生適應不了
而且現在都認為學習就是分數,觀念比較難以改變啊

3. 在教育教學中的啟示有哪些

  1. 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2.教學方法孔子在教育上有三大創造和貢獻:

一是春秋時期,王官之學衰微,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設杏壇講學授徒,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二是打破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學生眾多,史稱「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三是主張尊師重道,「三人行,必有吾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和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職業教師,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3.影響

孔子所孩工粉繼莠荒瘋維弗哩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論語》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4. 師生關系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是( )。

【答案】D
【易考吧提供答案解析】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結成授受關系,這版是有關師生權在教學中關系的最簡單的表述。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處於教育和教學的主導地位,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

5.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地位是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地位是主體地位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
不是說教育中是否需要轟動,而是、教育的主體就是活動。因此,教育對世界的認識和環境的改變與活動一致,不僅是老師的活動,而且與學生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學生活動是教育獲得成功的前提,通過獲得,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才能最終實現教育目的.

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學活動卻是重中之重。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注意到學生主體的存在,給他們參與活動的時間,讓他們討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當家作主」。這樣學生的活動就不僅是新手,而是在活動中能感受到自己,即活動的主體,擔負起作為主體的全部責任與義務,積極參與其中的主體,從而自覺接受教學內容。

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學生是學習的承擔者,是保障其主體地位的決定者。學生為了能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把自己置於主體地位.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活動實現教育與學生實踐的自我統一。學生因此而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育的目的與要求就通過學生的積極活動內化成為學生的認識與行為的自我目的與要求。
摘要: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其主體作用,表現為:喚起學生主體意識;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更新教學觀念首先要具有新的人才觀。所有優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學習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重要場所之一,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後,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願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

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最緊迫的任務應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數學教學更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重視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首先最主要的問題是搞清傳統的「應試教育」與現代的素質教育的區別:前者是選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後者注重全面發展,強調學生主動學習。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的,我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加強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課堂教學中力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地體現,打破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習好的學生是「配角」,更多的學生充其量是陪襯的「演員」,甚至是觀眾或聽眾的弊端,使更多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能給全體學生上台「表演」的機會,集中精力,均有收獲。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這一教學原則呢?現結合自己的課改實驗談點淺見。

一、 創造條件 激發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上講台講題不失為一種好的教法。學生在講題過程中,教師認真聽講,及時有效地提出意見。例如:我在教學「正方體的認識」一節課時,在講完「長方體的認識」後,布置的作業是預習「正方體的認識」並為下一節講課做好准備(包括學具)。這節課開始,同學們爭著講題。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這位學生手裡拿著自製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走上講台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正方體是由6個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接著引導學生向他提出不懂的問題。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他們都積極思考,都想問一個問題難住他,後來有幾位學生問了幾個問題,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講解的很清楚;最後,我讓沒有機會上講台的學生在他們小組進行講解。這節課大家學習氣氛特別濃,一堂課自始至終學生都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各有所獲。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 、由易到難 循序漸進
在講好題的訓練中判斷題是最有效的訓練題型之一。讓學生講,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判斷題的訓練來達到此目的。例如:讓學生判斷「2是最小的自然數」,學生會說:「錯,0是最小的自然數,2不是。」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這樣說:「因為最小的自然數是0不是2,所以2是最小的自然數是錯誤的」。或者說:「雖然2是自然數,但是最小的自然數是0而不是2,因此2是最小的自然數是錯誤的」。這樣在講題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的穿插了關聯詞語的訓練,更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判斷能力。
另外,要做好 「三習」結合,也就是課前預習(感知)→課堂練習(理解、講題)→課後復習(拓展、編題)。首先在上課之前,先要求學生預習,通過預習學生會對所要講的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哪些內容理解了,哪些沒有理解,形成質疑。這樣教師在上課時,學生就會全身貫注地去聽自己沒有理解的內容,也為上課學生提問做了鋪墊。在課堂練習中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講題並接受老師輔導,使其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在課後復習與作業當中,更要為部分好的學生設置編題的機會,通過編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加以拓展,學以致用。

一、探求民主、平等的課堂模式,為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需要一種民主、平等的和諧環境,這樣的課堂氣氛有助於溝通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表現出來。如何來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呢?
1. 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促使教師把自己赤誠的愛獻給自己從事的工作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大的熱情,積極、創造性地激發學生的熱情。另外,學生對教師的愛會遷移到教學活動中,他們會勤奮、努力並積極配合教師,師生在課堂上實現情感合作。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做到什麼
第一,尊重學生,要把學生當作平等的社會成員,盡量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當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時,不是自上而下地給予,而是「蹲下來」與學生一起去探索,在主觀上「分享」他們尚未獲得的經驗與知識,鼓勵、信任學生。我在實際教學中通常不站在講台上,而是站在教室中間,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對話。教師只有尊重學生並對他們充滿關心和期待,才會對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對學生要充滿愛。眾所周知,師愛是教育學生的基礎和前提,是打開學生心靈的一把鑰匙,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熱愛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與自尊心。學生一旦感受到教師的愛,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眼神、手勢、姿態以及適當的口語等方式去表達對學生的尊重、關心和愛護,要通過這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去建立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體現創造有利的條件。
2. 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只是實現課堂上情感合作的基礎。要真正達到情感的共鳴,教師還必須掌握激發學生情感的技巧。教師要以自己的積極情感去感染學生。我常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與學生一起做英語游戲,如單詞接力賽、猜謎語、講笑話、說繞口令等活動,以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情感每時每刻都能悄悄地進入教學環節,對學生良好情感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要以自己積極的情感創設一種愉悅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迸發出思考的活力。
教師的情感可以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和精神狀態等方面表現出來。語言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傳遞教學信息、激發學生情感、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的直接手段。教師的語言應當生動、風趣、真切感人,做到既有科學性、啟發性,又具有感染力、號召力,從而達到感染學生、啟迪心智的目的。教師上課時還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教師飽滿的精神狀態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學生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他們會體會到獲得知識的樂趣,師生的情感交流暢通無阻。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做到精神飽滿、神態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給學生一種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
總之,教師須從「人——人」關繫上理解師生關系,要視學生為平等的社會成員,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關心他們,既做他們的老師,更要做他們的朋友,使課堂成為一個和諧的教育場所。
二、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參與教學活動,為學生主體性的體現提供機會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個體的認識起源於活動,活動在個人智力和認識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個體只有投身於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發展。」主體參與反映著學生個體對教學活動的一種態度和方式。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表現通常有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主動參與是一種自由的狀態,被動參與是一種非自由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在教學中的自由表現是對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能僅把已有的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而要創造一定條件,提供一定的輔助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眼、耳、手、口、腦等多種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英語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師生雙方的角色和作用結合起來才能構成教學整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參加的,是英語學科實踐活動和英語知識認識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活動的情景,讓學生自己決定這個活動的內容,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的指導作用就在於幫助學生自主地學、自覺地學,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結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充分表現自己。
對於英語課堂教學,王才仁教授認為:「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必須通過多種活動才能得以培養和提高,甚至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最終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才能實現。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就要真正做到:突出重點難點;突出精講巧練;不搞滿堂灌。從課堂的主角位置退下來,把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參與學習。不要把知識作為思維的結果去教,而是讓學生作為思維活動的過程去學。在學習過程中凡是學生能動口的盡量讓學生動口;凡是學生能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動手;凡是學生能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凡是學生能歸納總結的盡量讓學生歸納總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到啟發、點撥、引導的作用。

6. 如何在教育教學上實現人生價值

(一)樹立崇高的價值目標
人生實踐活動是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現實活動。它總是在預定的目標支配下去創造一定的價值成果。這個支配它的預定目標就是價值目標。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各人的經歷、知識水平、思想覺悟經及職業、興趣、愛好等等的不同,人們也就有著各不相同或者層次不同,甚至性質相反的價值目標。例如,有的人把吃喝玩樂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有的人把振興中華,實現四化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也有人生活在社會上只圖找個理想的工作,建築一個小小的安樂窩,舒舒服服地過日子等。這種不同的人生目標,對人們的人生實踐活動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有了崇高的人生價值目標,只有通過人生實踐活動,才能得以實現。然而,要以人生實踐去創造社會財富,實現人生價值,就需要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可以說,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能力的高低,是決定其人生價值能否實現的重要因素。
當代大學生正處於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專業性的勞動知識與技能階段,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就是為今後創造社會財富、滿足社會、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學習。因而,理應珍惜這寶貴的時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將來用自己掌握的過硬本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對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展現自己人生價值理想的宏圖。

7. 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創新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創新可以創新學習方式,創新教學研究,創新教學設計,創新師生關系,創新評價機制。

1、教師要創新學習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教師不僅要堅持學習,而且要堅持終身學習,要學習一些新的理論和知識,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才能適應現代發展需求。教師掌握的知識越豐富,知識結構越合理,就越能善於觀察和發現問題,就越能適應教育創新的需要。

2、教師要創新教學研究,做一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

教師不能只會一味地教,不會認真思考和總結經驗。只有認真歸納和總結,用成功的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收獲的成功會更大。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超越教育實踐的創新能力。

教師要想使自己真正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必須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不斷反思和總結,不斷創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和教育教學理論。

3、教師要創新教學設計,從總體設計上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教育創新要從總體設計上進行創新,它包括教育教學目標、教育教學內容和過程、運用教育教學方法等諸多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教師事先要有個整體規劃,對每一個環節要進行創新設計,從而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合理。



4、教師要創新師生關系,在新型師生關系中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創新新型的師生關系,就是要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主導作用,師生之間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關系。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積極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積極討論。

5、教師要創新評價機制,從科學評價中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創新評價方法,使其更科學、更全面,更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這就要求評價方法更加客觀和科學。現行的評價方法,須實現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有機結合,對教師和學生也從多維度進行科學評價。教師往往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作為評價學生、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學生創新思維,要善於對學生的創新學習做出激勵性評價。要多使用具有表揚性質的言語,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創新努力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這樣才能鼓勵學生不斷努力創新。這種評價方法的改變,也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能力。

8. 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應該是( )。

【答案】抄C
【易考吧提供答案襲解析】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過程中人與人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上是授受關系,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系。

9.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做到立德樹人

在我們教育教學當中,其實和學生要多互動。

這樣的話,才能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從而要多發掘他的閃光點,多給他一些鼓勵。

從而才能達到我們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

熱點內容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
牛津高二英語 發布:2025-05-14 12:18:39 瀏覽:888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
彩虹6號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10:03:47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