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公平
您似乎沒有搞清楚概念,現在我國正在取締學區房,取締校外教育機構,這就是公平教育,9年制義務教育的中小學各個學校有教學質量高低,這個是沒辦法的,老師不是機器人,總歸有教育水平的差異,而您說的學生進入職校技校,那是學生自願選擇,或者就是學業質量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成績低,同一個班級成績好,一是天生聰明,二是後天努力學習,相反的,成績差的學生,如果既不努力又不聰明,就算這兩類學生進入同一所高中,他們最終能進入同等的大學院校?無論中考,高考,以分數線決定學業去向是目前最為合理的辦法。而且,我國是有三校生高考的,一般在5月份,即普通高校高考的前一個月,除了三校生高考,還有自主招生,即2月底3月初的春考,應屆三校生和應屆高中生均可參加春考。不過春考和三校生高考相對招收學校較少,本地三校生只能報考本地院校,且非平行志願,只能填兩所院校。本人就是在2009年參加自主招生落榜,同年5月繼續參加三校生高考(而且明確告訴您,三校生高考,最低分數線,語數英單門都不需要及格,滿分300分,我那年最低分數線140分,單門47分都能進高職大專),順利進入本地全日制大專院校,而且由於我的專業於中專時期專業有重疊科目,直接接受期末考試免修多門課程。所以您不用覺得三校生有什麼不公平,機會是一樣的,在於是否有努力去把握
② 談談你對「教育公平」的看法。在線等,速度
我絕地所謂的教育公平就是指:無論是優生還是差是生,在享受受教育的權利時都是想對平等的。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也是公正的,不回有態度及行為上的傾斜。
回答完畢。
③ 為什麼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
「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並從兩者的辨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
社會公平,體現的是人們之間一種平等的社會關系。包括生存公平、產權公平和發展公平。追求社會的公平與公正一直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和核心價值,也是社會主義的魅力所在,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先要清楚這兩個名詞的含義,
說到教育,人生來就要學習,為什麼要學習?是為以後踏入社會有好的或者更好的生活,教育為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兩大類。社會教育主要是指在學校的教育
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幾乎有20年之久。(啟蒙、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是一個人人生的起點,所受教育的優劣也基本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命運。
現在教育的不公平主要是體現在鄉村與城市之間,
④ 教育公平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的教育公平真正的意義應該是地域公平、選拔公平、就讀公平。教育是我們國家的很重要的一個工程,如果說教育無法做到公平,那麼很多窮學生就無法走上學習的道路,沒有辦法做到成才。
所以在我的眼中,我國的教育制度是十分公平的,不僅能讓每一個人都讀上書,而且在每一個人讀書都讀書的時代能夠保證公平選拔和在待遇方面的公平,這將大大刺激當代讀書人的心,讓我們這些學生們覺得,在我們國家讀書是一件很高興很開心的事,真正的能讓每一個同學心中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心。
⑤ 如何看待教育公平
教育想要相對公平,那就借鑒美國的教育方法,小學玩,開發天性,中學玩學會適應環境、社會,高中學,且壓力不要大,培養他們動腦積極思考。大學使勁學,增強才幹。
再看看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顛倒過來了。你我皆是眾人,對於教育現狀無法改變什麼。
⑥ 教育公平包括幾個方面
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現實中的教育公平問題不容忽視,一些地區或者弱勢群體由於沒有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影響其成長,嚴重製約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體制機制,努力為公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和發展機會,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競爭環境,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6)論教育公平擴展閱讀
提升我國教育公平性的途徑:
1、調整優化教育發展政策,實現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按照教育公平的原則,對現行教育發展政策進行評估分析,及時取消或者調整一些顯失公平的教育政策,從制度上保障不同地區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2、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資源,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樹立公平配置城鄉教育資源的理念,促進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
3、堅持教育機會平等原則,保障困難群體的教育權利。
在對現有制度和政策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權利的制度保障,為他們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保障困難群體子女受教育的權利,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無法上學。
⑦ 哪個教育家有關於教育公平的論述
瑞典的胡森
⑧ 都主張教育公平,真正的意義有哪些
首先,給年輕人一個自我改變的機會,這就是教育公平的最大意義。對於一個未成年或者剛成年的人來講,他能夠接觸的資源幾乎為零,除了教育能夠給他一定的資源。相反,年輕人接觸的都是限制,來自父權的限制,來自原生家庭的限制,來自能力的限制,來自閱歷的限制,來自年齡帶來的論資排輩的限制。但在教育公平面前,這些限制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因為對於中學生能接觸到的數學題,它只有一個答案,無論誰,算錯了就是算錯了,不可能因為這個人是一個顯貴的身份,一加一就不等於二了。這就是給年輕人一個自我改變的機會,它可以通過教育去追求夢想。而不需要和一些限制反復糾纏。
⑨ 教育公平的內涵包括什麼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教育公平內涵十分豐富。基於對教育公平的不同理解,以及影響教育公平的諸多因素,實現教育教育公平的路徑、措施、側重點也各不相同。
一、多元視角下教育公平的內涵
「教育公平即教育機會均等。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質量的教育。」[1]「教育公平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概念」[2],「教育公平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於教育公平審視的角度,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多角度、多側面地關注,才能全面把握教育公平的豐富內涵」[3].高麗在《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配置》一書中指出,至少可以從社會學、理論學、經濟學、法學四個方面來把握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內涵,至少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進一步的思考。
從教育實踐看,教育公平是一個動態的公平,如起點公平、過程公平、評價公平、結果公平,教育公平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教育理想。
從哲學角度看,教育公平是一個相對的公平,它所體現的是公平的程度,教育公平的動態過程;教育公平既有宏觀的公平,也有中觀的公平,還有微觀的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應該堅守的理想,也是指導教育實踐的重要理念。
從資源學角度看,教育公平是指不同的教育分配資源主體對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對教育資源的不同配置方式可能影響地區之間、不同層次之間的教育公平;學校對教育資源的不同配置方式也可能影響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教育公平;教師對教育資源的不同配置方式可能影響班級之間、學科課程之間、學生之間的教育公平。
從學校角度看,教育公平是指政府為其開展學校教育提供的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如:教育政策資源、招生計劃、教育財政投入等。
從教育者角度看,教育資源為其實施教育提供的可能性和具體條件,如生源構成、教學設施、教育信息資源、教育評價與管理政策資源等。
從受教育者角度看,教育公平是指因個體差異而導致多種教育需求的滿足程度。它與教育資源配置相關,但也與教育資源的具體開發與利用程度相關。
教育公平既指教育資源的配置,也指受教育者內心的一種心理滿足程度。教育公平於政府和學校而言,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於受教育者而言,是這種公平配置給他帶來的均等的教育機會與教育質量。
教育公平既包括社會環境為教育提供的環境,也包括教育內部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教育公平既包括公平的教育環境,也包括受教育者自己努力爭取的程度。作為受教育者,自身努力程度與教育公平是成正比的。教育公平既要靠政府教育資源配置,也要靠受教育者自身努力。教育公平的指向是雙向而非單向。
二、促進教育公平的路徑
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教育公平是人類的教育理想之一,在教育實踐中,教育公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雖然不能根除教育不公平,但至少可以採取有效措施縮小差距,做到相對公平。
1.通過教育政策路徑,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制度與政策上的公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六條都對教育公平作了明確的規定。教育政策在教育公平方面至少具有兩個重要方面的意義。
一是教育政策自身的公平性,如招生政策、教育計劃政策、教育財政政策、教育評價政策等。在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往往可能因為政策執行對象的差異性而導致教育政策的不公平。以教育招生政策為例,由於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特別是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導致教育招生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不公平現象。
二是在教育資源配置上,教育政策在教育資源配置上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政策設計上的不合理。同樣都執行的教育財政投入政策,但由於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結構和水平的差異,投入的結果卻差異很大,這種不均衡不僅僅表現在行政區劃上,也表現在不同層次之間。
教育政策不僅在教育資源配置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在心理上起重要的引導和平衡作用,這種作用在社會、學校、家庭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受教育者。因此,教育政策本身應充分兼顧教育公平,並在這些基礎上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合理、均衡配置。
教育政策所兼顧的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義,而是針對不同的實施對象有所區別。
2.通過教育財政投入路徑,豐富和優化教育資源
原文出處:唐明釗. 多元視角下的教育公平及其實現路徑[J]. 教學與管理,2017,06:31-33.
⑩ 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促進教育公平要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點。當前要在以下幾件事上下功夫。
1、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改造薄弱學校,盡快使師資、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體育場地基本達標。實施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現城鄉中小學校舍安全達標。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義務教育標准化建設。
2、著力解決「擇校熱」問題。加快縮小校際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
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要加強區域內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有條件的城區和農村可以逐步探索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創新教師補充和退出機制。
3、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要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要重點建設好勞務輸出大省和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就學需要。同時,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教育和監護網路,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
(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准,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
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和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的這兩個方面。
從教育實踐主體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學生公平與教師公平。學生公平是指對待和評價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教師公平則是指對待和評價教師公平與否的問題。
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
從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根據一定的公平原則進行操作而產生的這一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固定下來,形成公平的程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督機制、監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
從是否把教育實踐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可分為同質的教育公平和差異的教育公平。同質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間的差異,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則指導實際的教育活動。而差異的教育公平認為每個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從實存與觀念的角度來看,以上我們所談的都是實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還有一種觀念層次的公平,它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主觀反映,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價值判斷,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公平感,即對公平問題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參考資料:網路——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