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墓誌視頻教學
① 《張玄墓誌》碑刻有著怎樣的細節特點
《張玄墓誌》,北魏普泰元年(531)刻。原石早佚,現只存一明拓剪裱本,藏上海博物館。此志是北魏著名碑刻中最晚的一個,藝術上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何紹基說:「化篆分入楷,遂而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② 張玄墓誌中蒲圾怎麼讀
【漢字】:蒲圾
【拼音】:pú jī
拼讀注意:
「前音(聲母)輕短後音(韻母)重,兩音相連猛一碰。
要讀准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音值。要讀聲母本音,不要念呼讀音;
要把韻母作為一個整體來讀,不要把韻頭、韻腹、韻尾分解開再臨時拼合;
要看清調號,讀准調值。
③ 張玄墓誌的介紹
張玄字黑女,清代為熙帝諱,一般稱《張黑女墓誌》。此魏普泰元平(531年)十月刻。清包世臣跋:「此帖駿利如《雋修羅》,圓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張猛龍》、靜密如《敬顯雋》。」康有為跋:「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原精古,未有比肩《黑女》者。」此志集雄健、輕靈秀逸、含蓄為一體,其藝術水平之高,鮮有匹敵。代表北魏善墓誌的最高成就。
④ 張玄墓誌作者
《張玄墓誌銘》全稱《魏故南陽張玄墓誌銘》。因避清康熙帝玄嘩諱,故俗稱《張黑女墓誌》,晉泰元年(五三一年)十月刻,正書,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間何紹基得剪裱舊拓孤本,乃著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頁,每頁四行,滿行八字。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館。
⑤ 張黑女墓誌的介紹
《張黑女墓誌》原名《張玄墓誌》,全稱《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墓主張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名諱,故從那時起人們習慣於稱之為《張黑女墓誌》。此碑刻於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十月。出土地不詳,志中記載了葬於蒲坂城五字,據考證應在現陝西省永濟縣境內。原石早已亡佚,現僅存乃清何子貞舊藏拓本這一孤本傳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有翻刻本,不佳,易辨。雅,有古雅、舒雅、雅緻等說法,名稱有所不一,內涵也略有出入。雅緻為概括、通俗的稱法,可包括一切「雅」的審美類型。古雅有兩方面的性格——古與雅,它不僅有一般雅的特徵,還具備古樸、古質的內涵。舒雅雖也雅,但未必要古,它是在雅的基礎上突出舒緩、和順、暢適與清新。或者可以說,正是舒緩、和順、暢適、清新等才使「雅」更豐富、更充實。《張黑女墓誌》的雅,屬於舒雅一類,所以它一方面賴於其用筆的輕靈宛暢,另一方面卻得自結構的輕和與自然。
⑥ 張玄墓誌碑帖的介紹
張玄,字黑女,又稱《張黑女墓誌》。此魏普泰元平(531年)十月刻。清包世臣跋:"此帖駿利如《雋修羅》,圓折如《朱君山》、疏朗如《張猛龍》、靜密如《敬顯雋》。"康有為跋:"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原精古,未有比肩《張玄》者。"此志集雄健、輕靈秀逸、含蓄為一體,其藝術水平之高,鮮有匹敵。代表北魏善墓誌的最高成就。
⑦ 正在看孫伯翔的魏碑課程,誰知道的魏碑的歷史
學習書法,魏碑成名的跟學習唐楷,二王比起來數量極少,這一事實足以說明魏碑之難學!
魏碑的興起為時不遠,從包世臣,阮元,康有為開始,到趙之謙,於右任再到今天的孫伯翔,區區一二百年,風格上也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孫伯翔之前,筆畫書寫隨意,更注重魏碑的內涵,氣韻,精神,到孫伯翔,精神,氣韻內涵具在,但在書寫上以筆摹刀,描畫嚴重,略顯做作。在形體上相比較,當然孫伯翔更像!孫伯翔之後的魏碑,大概以形態為上,精神內涵略遜於孫,於於右任,康有為等先賢比較,高下分明,不足多言了。
魏碑為什麼難學?我想有這么三點。
1.筆畫形態難學。魏碑方筆為主,見棱見角,想要用毛筆去表現,十分困難。描摹是最方便的了,但描摹又是書法所不允許,所以在一筆完成書寫上,他的難度極大,一般情況下要一筆完成,寫法上大概就一種,露鋒入筆,倒筆桿,捻管調鋒,這么幾個動作來回使用。但是這樣也出來很難稜角分明,霸悍雄強。
2.外在結構難學。學魏碑的都知道,魏碑的結體不容易記憶,臨帖還好點,脫帖全然無形。大概來說,一來不容易看見,跟常見的字結體不同,不容易記憶,二來,同一個字形態可以完全不同,也是不符合記憶的習慣。相比唐楷,它難得多。啟功先生說,清朝大書法家何紹基臨寫《張玄墓誌》功力極深,臨帖幾可亂真,但是何紹基自由書寫時卻沒有張玄墓誌的影子,這么大個書法家尚且如此,可見魏碑結體之難。
3.內在精神難學。總體上來說魏碑以樸拙,雄強,敦重,大氣著稱,今人有許多學魏碑的只取筆畫形態,致使寫的呆頭呆腦,死氣沉沉。也不獨今人,啟功先生談魏碑時說,包世臣寫《鄭文公碑》時日最久,小字放大看,十分相像,但是沒有鄭文公碑的敦厚古樸,大開大合的氣勢。孫伯翔為什麼在魏碑上能突出,除了所處的時代環境外,他寫出了魏碑的精神,他的字雖然粗頭亂服,但個個如草蜢豪傑,面目威嚴。
⑧ 張玄墓誌全文
《張玄墓誌銘》全稱《魏故南陽張玄墓誌銘》。因避清康熙帝玄嘩諱,故俗稱《張黑女墓誌》,刻於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書,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間何紹基得剪裱舊拓孤本,乃著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頁,每頁四行,滿行八字。出土地不詳。目前僅存何紹基藏剪裱孤本。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館。
《張玄墓誌銘》用筆方圓兼備,橫畫或圓起方收,或方起圓收,長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隸遺意,不少用筆有行書意,結體含動勢。書法峻宕朴茂,結體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韻,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稱北魏之佼者,備受書家好評。何紹基評之曰:「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著。
此志書法精美,刻工亦佳。字形略扁,多有隸書筆意、古質典雅。用筆方圓結合,既有北碑俊邁之氣,又含南帖溫文爾雅。何紹基在題跋中由衷贊曰「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原拓本今藏上海博物館。《張玄墓誌》即為孤本,其餘拓本只能是重刻本,均未體現原拓神采。今人眼福,可從精印印刷品中得睹拓本全貌。
《張玄墓誌》釋文
魏故南陽張府君墓誌。君諱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葉,作牧周、殷。爰及漢、魏司徒、司空。不因舉燭,便自高明;無假置水,故已清潔。遠祖和,吏部尚書、並州刺史。祖具,中堅將軍、新平太守。父,湯寇將軍、蒲坂令。所謂話華蓋相暉,容光照世。君稟陰陽之純精,含五行之秀氣。雅性高奇,識量沖遠。解褐中書侍郎,除南陽太守。嚴威既被,其猶草上加風,民之悅化,若魚之樂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何圖幽靈無簡,殲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於蒲坂城建中鄉孝義里。妻,河北進壽女。壽為巨祿太守。便是瑰寶相映,瓊玉參差。俱以普泰元年,歲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坂城東原之上。君臨終清悟,神捎端明,動言成軌,泯然去世。於時兆人同悲,遐方凄(長)泣。故刊石傳光以作誦曰:郁矣蘭胄,茂乎芳干。葉映霄衢,根通海翰。傑氣貫岳,榮光接漢。德與風翔,澤叢雨散。運謝星馳,時流迅速。既凋桐枝復催良木。三河奄曜,川塸喪燭。痛感毛群,悲傷羽族。扃堂無曉,墳宇唯昏。咸韜松戶,共寢泉門。追風永邁,式銘幽傳。
⑨ 張黑女墓誌的《張玄墓誌》釋文
魏故南陽張府君墓誌。君諱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昔在中葉,作牧周、殷。爰及漢、魏司徒、司空。不因舉燭,便自高明;無假置水,故已清潔。遠祖和,吏部尚書、並州刺史。祖具,中堅將軍、新平太守。父,湯寇將軍、蒲坂令。所謂華蓋相暉,容光照世。君稟陰陽之純精,含五行之秀氣。雅性高奇,識量沖遠。解褐中書侍郎,除南陽太守。嚴威既被,其猶草上加風,民之悅化,若魚之樂水。方欲羽翼天朝,抓牙帝室。何圖幽靈無簡,殲此名哲。春秋卅有二,太和十七年,薨於蒲坂城建中鄉孝義里。妻,河北陳進壽女。壽為巨祿太守。便是瑰寶相映,瓊玉參差。俱以普泰元年,歲次辛亥,十月丁酉,朔一日丁酉,葬於蒲坂城東原之上。君臨終清悟,神捎端明,動言成軌,泯然去世。於時兆人同悲,遐方凄(長)泣。故刊石傳光以作誦曰:郁矣蘭胄,茂乎芳干。葉映霄衢,根通海翰。烋氣貫岳,榮光接漢。德與風翔,澤叢雨散。運謝星馳,時流迅速。既凋桐枝復催良木。三河奄曜,川塸喪燭。痛感毛群,悲傷羽族。扃堂無曉,墳宇唯昏。咸韜松戶,共寢泉門。追風永邁,式銘幽傳。
⑩ 顏體,歐體,三門記,張玄墓誌的特點及區別。
清新秀氣?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啊…不過慕白的應該稱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