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舞蹈教學視頻
① 怎樣演送別(長亭外)歌伴舞
多讀有關送別的詩詞歌賦,好好理解、體會,實在明白不了,就和你最愛的人分別一段時間,不就OK了,舞,最重要的是能打動人心,不要過於注重姿勢,隨心而舞,舞跳得好的人多得是,要有感情,就像寫作文一樣。
② 《送別》簡譜
《送別》簡譜如下: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2)送別舞蹈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
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
③ 贊多唱《送別》告別《創造營》生活,他的到來帶給大家哪些驚喜
目前,贊多上節目後產生了不少的CP。比如說跟力丸就有一個叫做“贊就丸了”的CP超話,跟劉宇更是在初舞台的時候,一場battle圈粉了幾十萬的“好多宇”真愛粉。鵝廠這一次,也是特別會,將三個人聚集在一起,完美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個人粉到CP粉,賺足了關注度。這件事情還要從贊多說起了,大家都知道,其實《創造營》這些年來,在錄制節目的期間,也都會給訓練生都安排過生日的環節,一些關系比較好的訓練生,也會在對方生日的時候給彼此送上生日祝福,偷偷給驚喜,這一次贊多過生日,也獲得了不少的祝福,幾個小哥哥一起組合在一起,給贊多過生日。
④ 《送別》 李叔同的 大家幫忙編一下舞蹈 全班合唱的
用語言描述太難了。。。
⑤ 芭蕾形體舞《送別》是誰演唱的
《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拓展資料: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 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⑥ 《送別》的歌詞是什麼
《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曉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
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別離。
把袂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拓展資料:
李叔同
(約翰·龐德·奧特威、李叔同創作歌曲)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歌曲簡介: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 ,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 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⑦ 舞蹈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要領全部
賦得古原草送別(呼吸與柔韌練習)
1 訓練目的:古典舞氣息的提與沉以及舞姿與柔韌訓練
2 主要動作及要求:
a、提沉:提沉時腰肩盡量鬆弛,提時由腰腹部帶動慢慢吸氣,氣息一直貫穿到頭頂,到身體完全伸直,再由腰腹部帶動慢慢吐氣,到氣息完全吐盡含回。提沉過程中氣息要流暢通順。
b、燕式坐後彎腰:左腿前盤坐,右腿後伸,腰盡量向後卷,雙手經正上向斜後點地。
c、跪下腰:雙膝與肩同寬,腰盡量向後卷,雙手由體前經正上向旁打開至腳踝處。
d、旁提舞姿:頭側傾,旁肋經過下弧線,邊旁提邊擰身敞胸,形成旁提舞姿,腰部要鬆弛,形成一種身體的「懸垂感」。
e、小草手勢:雙手掌形,對腕於正上位,手臂伸直。
⑧ 《送別》的完整版歌詞,李叔同的那個
歌曲名:送別
作詞:李叔同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8)送別舞蹈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參考資料:網路-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