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历史
『壹』 讲述历史的节目
《一寸河山一寸血》
不能看《百家讲坛》,都是御用文人,政治服务色彩太浓。
单纯的历史书回籍和节目很答少,国内是不让出版发行的,尤其是解密的资料。
向你推荐香港和台湾的,比国外和大陆的要详细和真实。
你很难想象,直至今日,台湾地图上蒙古都是中国的国土!!!
还有很多书籍纪录片很好,但很难弄到,基本上都是禁书。
例如《血红雪白》
『贰』 大国崛起讲述是什么历史
《大国崛起》虽然讲述的是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九个国家的发展史,实则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它如果作为异国风光片或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教辅片,其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若以历史政论片论之——其得出需要借鉴的结论种种,甚至不如“洋务运动”及“五四运动”这两个时期对中国的启迪来得深刻。
时下,“大国”、“崛起”、“盛世”等一些宏大的词汇除了被不少专家学者热议,它们也成了很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现象,固然说明了中国发展的事实,但总给人一种错觉——回顾历史,《大国崛起》所涉九国,它们崛起的时候是否总把“大国”或“崛起”常挂嘴边?
在最后一集“大道行思”里,《大国崛起》对“大国之谜”有这样一段结论性的语言:“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讨论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这结论说了等于没说,这是分析大国崛起因素的败笔。
《大国崛起》的创作者们,希望该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企图“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从该片总编导“不太喜欢这种解读方式”(指有人在片子中读到自由、民主)不难看出,它想传达的主要并不是西方发展历程中被提炼及传承的理念。它借鉴的是什么历史?传达的是什么理念?从《大国崛起》多见“国家”少提“个人”的全局而论,其与中国儒家关于国家的思想其实是不谋而合——《大国崛起》巧妙地回避了西方九国崛起或没落时,“国家”与“个人”的互动关系。
这导致了《大国崛起》试图达到的结果,可能最终还是脱离不了历史中那些曾经崛起但现已没落的“大国”的某种窠臼,而且,忽视了与儒家并立的中国另一主流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大国”。
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而“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些话,听起来好像玄之又玄,但其旨趣却颇为简单: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作为天下百川河流交汇之所,大国歉下,天下自然归附;而治理大国,就应该像烹小鱼一样,不要经常去翻动它。道家这些治理国家的思想和谋略,说白了,就是大国对外要注意处下守静,对内则应重视个体的自由权利。说到这里,笔者倒觉得,《大国崛起》一片所涉葡、西、荷、法、英、德、日、俄、美诸国,如今还能称得上“大国”者,是因为它们处理好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对内而言,已经将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制度化了。时下,作为中国传统资源的道家思想被一些学人扬抑,他们以共和及宪政的理念继承了道家思想——这些思想,与今日“大国”的治国方略是可以接榫的。
“崛起”或许不错,但崛起之后何为是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大国崛起》其实并没有告诉观众真正的答案:曾经崛起的大国为何走向沉沦?如今依然屹立的大国如何保持长治久安?话说回来,如北欧诸国“小国寡民”,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不用忧虑年轻的时候因为学费贵而上不起大学,老了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金被挪用而造成空账。民众福祉若能如斯,国“大”或国“小”,又何必去计较呢。
『叁』 求 讲述历史的通俗易懂的书籍
历史的
通俗读物
有很多,我建议你读一些有历史真实性和
文笔
不错的
书内籍
,秦汉以前的看《容
东周列国志
》,
这本书
是
冯梦龙
写的,虽是
古文
却
浅显易懂
。
汉末
看《
三国演义
》,两晋
南北朝
看《
华丽血时代
》梅毅写的,有点网络
风格
,我认为相当不错。
隋唐
的就看《
隋唐演义
》,
褚人获
写的,
可读性
比较强。
明朝
时期
当然是《明朝那些事了》。秦汉和
清朝
的我没什么好建议。在迅雷上收索书的名字就好了。
『肆』 讲历史人的故事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伍』 讲解历史的节目有哪些
央视有个《中国通史》中国各朝各代都挺详细的,另外百家讲坛的李山教授的春秋和战国都讲的挺好的,喜欢西方中世纪历史的话德国有个纪录片《德国人》挺不错的,不推荐BBC的历史纪录片,基本上扯淡,想了解罗马历史的话还是推荐去看书:罗马建城史、罗马兴衰什么的。二战史的话其实中国拍的纪录片反而相对客观,就是中央7台放的那些。
『陆』 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50字从中得到了道理
1.柳絮才高(谢道韫)东晋时期,尚书仆射谢安把儿女辈召集在一起谈论诗文,突然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飘舞,要求子侄们用诗形容此时的大雪,侄儿谢朗作诗“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后淡淡一笑,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欣赏侄女的诗才,后来谢道韫成为了著名女诗人2.人琴俱亡(王献之)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坐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竟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停放尸体的床铺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3.程门立雪(杨时)。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4.金貂换酒(竹林七贤之一杨孚)晋朝时期,“竹林七贤”的阮咸的儿子阮孚特别好酒,在做安东参军时,整天在军中饮酒作乐,醉眼朦胧,丝毫不把军务放在心上,皇帝派他去作车骑将军的长史,劝他少喝酒,他更是纵情狂饮,经常是烂醉如泥,有时甚至用他的金饰貂皮大衣去换酒喝。5.金屋藏娇(刘彻)公元前153年,被立为太子的刘荣尚未婚配,馆陶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不料刘荣生母栗姬因厌恶馆陶屡次给景帝进献美女而拒绝这桩婚事。馆陶十分恼火。于是,又看上了“梦日入怀”而生的胶东王刘彻,刘彻的生母王娡同意了这桩婚事。 《汉武故事》以此史实为基础,讲述了一个青梅竹马的美好童话:馆陶长公主抱着小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小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小刘彘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小刘彘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终于定下了这门亲事。 6.囊萤映雪(车胤)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找了好久。。。希望采纳!
『柒』 《历史》主要讲了什么
《历史》是意大利作家莫兰苔发表于1971~1974年的长篇小说。
《历史》故事梗概如下:
1941年1月某日,一个叫贡特尔的德国士兵徘徊在罗马圣·洛栾佐贫民街区。他此刻身在异国,一心想找一个女人。当他醉醺醺地在一幢房子的楼梯前停下来时,他看见一位妇女正迎面走来,于是上前搭讪。
这个妇女名叫伊达·腊蒙多,已经38岁,诚实朴素,长相仍像少女。她生于科生扎,是一位小学教师,双亲早已亡故,母亲是犹太人。18岁那年,伊达和一个青年阿菲奥·芒库索结婚,遂即定居在罗马,翌年,法西斯分子“向罗马进军”,一个黑衣纵队通过洛栾佐,洗劫了这个红色贫民街区。伊达受了惊吓,从此对世事充满了恐惧心理。她23岁那年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尼诺,这时,她丈夫因得癌症去世。从此她和儿子相依为命,过着遗孀的生活。
伊达整天害怕横祸的降临,当她在家门口和德国兵贡特尔相遇时,惊恐万状,德国兵一直追到伊达的小房间,并疯狂般地奸污了她。
伊达惨遭不幸,生活在恐怖的气氛中,几周之后,她已觉察到她怀孕了。在她积郁已久的恐惧心理中又增添了对自身的羞辱感,她竭力躲避人们的耳目,掩饰自己的身子,特别是在16岁的儿子尼诺面前更是遮遮掩掩。
尼诺从小就受到法西斯思想熏陶,变得蛮横自大,梦想未来成为一个众人崇拜的“超人”。尼诺在先锋队营地的日子,伊达身上的小生命呱呱落地了,取名乌塞佩。伊达一直瞒着尼诺,甚至撒谎说,这个婴儿是从马路上拣来的。但尼诺已完全了解,这个小生命是他的同胞骨肉。他不怀恶意,反而感到骄傲,并让左邻右舍的朋友都来认识他的小弟弟。
1943年,法西斯战争日益残酷,给意大利人民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尼诺也越来越热衷于强权和暴力。他违背母亲的意愿,逃离学校,开始在外过着浪荡无羁的生活。6月底,这个狂热的青年人加入法西斯“黑衫”营队,动身前往北方。
几天之后,美英盟军在西西里登陆。一天早晨,伊达携带乌塞佩刚出家门,突然听到空袭警报。飞机过后,伊达的住房已夷为平地,连心爱的狗也无影无踪了。在乌塞佩的啼哭声中,疲惫不堪的伊达痴呆地想着:现在该到哪里去安家呢?
伊达漫无目的地走进一家酒馆,那里聚集着一群无家可归的难民。她呆坐了好几个小时,后来随着人流走进蒂布尔蒂纳街,母子俩暂时寄居在彼特腊拉塔区的一幢破房里。同住进这破房的是一个半罗马、半那不勒斯的大家庭。其中有个15岁的女孩子,名叫卡鲁利娜,年纪虽小,可已是一对双生女的妈妈了,那是在一个晚上,正当飞机轰炸时,她被人强奸了。
伊达母子俩住在那间避难所里一直到了1943年夏天,这时,那不勒斯解放了,墨索里尼垮台了,盟军正迫近罗马。在一个深秋的晚上,尼诺突然回来,这给伊达苦难的生活带来了一线新的希望,由于他同伴的影响,这时的尼诺因具有朦胧的革命思想而加入游击队。尼诺这一转变,与其说是对生活道路深思熟虑的选择,不如说是青年人那种勇敢气质的一时冲动。尼诺这次回家是来向他母亲告别的,第二天,尼诺和同伴就启程回游击队去了。
在盟军将要开进罗马的前夕,纳粹法西斯分子更加疯狂地镇压人民。在那年的十月,他们把罗马居民区中的犹太人集体驱赶出境,伊达为母子俩可能落入纳粹魔掌而惶惶不可终日。
1944年对伊达个人生涯来说,是更加悲惨的一年。1月,盟军在昂齐奥登陆,人们为战事即将结束而奔走相告,法西斯分子则躲在家里,不敢上街。可是,好景不长,盟军被德国纳粹狙击在昂齐奥,而卡西诺另一条重要战线,双方一直在激战之中。伊达既为纳粹分子可能闯进家门而恐怖,又为爱子乌塞佩营养不足、嗷嗷待哺而操心。母子俩后来又搬迁到靠近学校附近的新居落户,伊达也可继续工作。但当时物价飞涨,入不敷出,难以糊口,为了继续活下去,伊达不惜抛弃自己的一切尊严,去偷窃、去卖淫、去当乞丐——她几乎什么都干了。
9月末,尼诺突然撞回家里,发现家里空无一人,他失望地在马路上溜达,这时,他由于厌倦新建立起来的政权,已经从游击队那儿开了小差。
1945年4月,意大利全境终于实现了停战,但这并没有给伊达带来生机。4岁的爱子乌塞佩表现了无法自控的神经质错乱,多方求医,收效甚微。
1946年春,伊达一家迁入波托尼街一套小房落户,10月初,伊达恢复了正常的教学职业,不得不把乌塞佩放在家里,让门房照管。一天清晨,伊达在厨房准备咖啡,突然听到里屋一声惨叫:儿子昏厥在地,面色青紫,口吐血沫。当他苏醒时,露出了微笑,微弱地叫了一声妈妈。
但祸不单行,几小时之后,又传来难以置信的噩耗,21岁的尼诺被警方打死。伊达悲恸欲绝;但为了乌塞佩,她还要活下去。
战后第一年,意大利成立了共和国,工人政党参加了政府,经过残酷战争洗劫后的意大利,正逐步医治创伤,社会生活慢慢地恢复正常。然而,伊达的日子却一天比一天凄苦,病魔再次袭击乌塞佩,一天,伊达回家,乌塞佩已死在地上。
爱子乌塞佩的夭折,给伊达以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她积劳成疾,余生的9年,几乎都在医院里度过。1956年12月,她就在那里离开了人间。可是谁能知道,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伊达,她的心灵早就和她的爱子乌塞佩一块长眠了。
『捌』 哪本书讲述世界历史的详细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不错,虽然不是每个国家建立灭亡都有写,但是它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过程都记录了下来,而且书中的一些思想很深刻,很值得一看
『玖』 《平凡的世界》讲述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是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极大影响。
拓展资料: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开始的,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人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进行的,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
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宾馆进行。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参考资料: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长篇小说)_网络
『拾』 求各种讲述历史(中国近代史佳)的综艺节目~
世纪大讲堂、中国记忆、南粤纪事、百家讲坛、凤凰大视野
1、《中国记忆》
央视出品的一个纪录片。由《CCTV-10中国记忆》摄制组著。本书主要为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化遗产。
2、《南粤记事》
南粤大地一直得风气之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广东开始转折,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从广东起步。在改革开放30年、建国60年之际,回首南方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对所有的华人观众都显得特别有意义。
2009年,凤凰卫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南粤记事》栏目,以世界工厂、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为解剖蓝本,通过新闻事件、历史事件及当事人的讲述,对南粤的科技、经济、文化、历史及发展路径作出深刻揭示。
3、《百家讲坛》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10)讲述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