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历史
A. 唐山南站的历史
外国人在唐山站合影
1876年11月3日(清光绪二年九月十八日),作为清朝洋务运动主要推手之一的李鸿章,委派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修补道唐廷枢到唐山开平一带勘探煤铁矿藏,并于1878年8月正式开办了开平矿务局。为了把煤炭运往最近的北塘海口装船运出,解决煤炭运销的问题,唐廷枢上奏朝廷,请求修建一条由矿地到涧河口的百里铁路。最终在李鸿章的默许下,于1881年6月9日动工修建了胥各庄至唐山之间全长9.67公里的一小段铁路——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由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薄内的夫人在唐山钉下了第一枚道钉,这条长约10公里的运煤铁路,共耗银11万两。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又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地震后的唐山站
1976年7月28日发生强烈地震,唐山火车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所有站舍和建筑物被夷为平地。成为一片废墟,唯独车站内建于1922年的旅客天桥、候车钢架、雨棚,建于1939年的铁路水塔等三处铁路高层建筑地震后仍然屹立,一直使用至今。
1976年7月28日凌晨在此候车的、接站的、下车后等早班公共汽车的200余名旅客都被埋在了候车室内。此外,在唐山附近的230公里铁路线上,有的地段下沉、开裂、冒浆,有的钢轨位移、扭曲、拉断,沿线几十座桥梁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唐山市的广大铁路职工在全国铁路同行和铁道兵、舟桥部队的支援下,震后第三天修复了通坨线,7天修通了京山铁路上行线,第十天恢复了下行线,第十二天唐山站开始简易接卸抗震救灾的物资列车,9月份就以临建设施恢复了行车。 震后在原址重建的唐山站(即现唐山南站)于1983年11月15日建成交付使用。外观为长方形框架结构,一直沿用到1996年6月26日改由新建火车站接发全部旅客列车,停办客运业务。
至此,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第一个火车站,唐山站115年的客运史正式宣告结束。115年来,这座唐山站接送旅客100亿人次,震后20年接送客运列车52.56万列。
2004年11月8日,由原唐山南站、唐山北站、唐山火车站(唐山西客运站)合并组成了京山线上集客运、货运、区段辅助编组站为一体的综合直属站,统称为唐山站。成为北京铁路局在唐山市的惟一直属站。
B. 唐山的历史
唐山位于河北省东部,北依燕山,南邻渤海,地理位置优越。唐山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1]
,工业门类齐全,拥有钢铁、石油、化工、陶瓷、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物流中心,拥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曹妃甸港。唐山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2]
等主要经济指标常年位居河北省首位。
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区的大城山,山赐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唐山是全国第一批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之一,是河北省经济中心,河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京津唐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中文别称凤凰城。
[3]
唐山是我国近代工业摇篮。这里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孕育了丰厚的工业文明。[4]
08年中国首列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唐山诞生。
唐山曾于1990年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并将于2016年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C. 关于唐山历史的诗歌
《宋徽宗过思乡桥》——丰润还乡河
还乡河在《水经注》中称浭水。史料记载,宋徽宗被金人所俘,就住在丰润镇城西10余里浭水之畔的沙岩寺。徽宗见浭水西流似有“还乡”之意,而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却被掳至此,行将北出塞外,不禁潸然泪下,悲痛欲绝。嗣后,有人追忆此事,赋诗《宋徽宗过思乡桥》,曰:“沙岩寺里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仍出塞,西流浭水自还乡。看花古驿愁春雨,驻马危桥泣晓霜。五国城中寒月白,魂归艮岳总荒凉。”浭水也因此得名还乡河。
《晚秋至观鸡山寺》《游观鸡寺》——丰润观鸡山寺
丰润区左家坞镇西北的陈宫山,东邻还乡河,西接黄土岭,峰高壁险,山型奇异,其中观鸡寺(今已毁,遗址尚存)所在之峰鬼斧神工,从南麓望去如金鸡独立,观鸡山之名即由此来。观鸡山上,始建于辽代的观鸡寺(已毁,遗址尚存)殿宇巍峨壮丽,历代文人墨客多来此赏游,留下许多赞美诗篇。
曹钤《晚秋至观鸡山寺》:
秋深黄叶未飘零,寺下青松夹路生。
最爱僧居尘世远,无言山水信多情。
观鸡山寺的苍劲与幽深,由此诗可见。
王恺《游观鸡寺》:
锦鸡眠碧草,白鹿动闲花。
偏爱僧房好,烧松更煮茶。
此诗写出了观鸡山寺环境的安谧与恬静,也反映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知州吴士鸿题诗——古冶多宝佛塔
位于古冶区王辇庄乡任庄子村西北的多宝佛塔是一座八角七层的仿木构密檐实心砖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是一座幸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密檐式古建筑,是市级重点保护文物。该塔坐北向南,为仿木构密檐实心砖石塔,通高13米,整体八角七层,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多宝佛塔北面是白云山,因雨后常有白云围绕而得名,又称自来峰,旧时“夹路长松,四周青嶂”。知州吴士鸿游览此山时,曾写诗赞道:
选胜探奇几定踪,更寻僧舍曳疏筇。
灵湫涛出千秋鉴,鹫岭飞来十丈峰。
松涧阴深时见鹿,岫云舒卷每从龙。
倦游未忍言归去,百入声传别院钟。
《游石臼坨诗》——乐亭石臼坨岛石臼坨岛
位于乐亭县南部的大海之中。在大清河口西南约4公里,东距京唐港约10公里。全岛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为华北第一大岛。
石臼坨岛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名胜和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而著称于世。素有“洞天福地”之美誉。石臼坨历史悠久,名胜很多,唐朝以来的题咏,明清以来的古刹,可以说是佛迹累累,文人墨客唱和不绝。清末永平府知府游智开有《游石臼坨诗》四首,其中第三首这样写道:
此境移我情,驾言步林麓。
短童春前导,窈窕穷幽谷。
径转沙阜高,傍海迭起伏。
连蜷若虬龙,首尾蟠其腹。
中原广百顷,邱壑隐樵牧。
苍烟外绕之,仙界分汤沐。
异哉奥旷区,修到真奇福。
金焦峙江介,拳拳浪花蹙。
描绘了岛上林深、野旷、丘高、壑险的风光。
《蚕沙口天妃宫诗》——滦南蚕沙口天妃宫
渤海岸边的蚕沙口,曾有一座天妃宫,其建筑规模是沿海少见的古建筑群,殿堂巍峨,蔚为壮观。天妃宫,又称天后宫、娘娘庙,在闽、粤、港、台地区亦称之为妈祖庙。妈祖在传说中渔民的保护神。在北方,天妃宫很少见,京津河北一带,唯有天津直沽天妃宫和蚕沙口天妃宫知名。
蚕沙口天妃宫庙会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马祖神诞)。平日里当地渔民,南来船客,四邻百姓,香火不断。到了庙会,更是空前繁华。
清代邑人史璿有《蚕沙口天妃宫诗》云:
年年三月赛天妃, 晒网新从海上归。
阿姑拈香郎酹酒, 风波无恙水田肥。
现在天妃宫已经被重修。
《蚕沙口诗》——滦南蚕沙古戏楼古戏台遗址
蚕沙古戏楼坐落在蚕沙口村西的泝河入海口岸。登此楼可望滔滔渤海,故又曾称之为“望海楼”。几百年间,它曾以宏伟壮观,建造奇谲,历史悠久,蜚声遐迩,驰名关内外。
清代咸丰年间曾任皇家诸王爷教师、官拜皇宫八旗汉学教习的张灿,曾在他的《蚕沙口诗》中赞蚕沙古戏楼云:
百尺近层霄,危楼讶神造。
俨如灵鹫峰,飞集东溟表。
《开平夜雪》《开平道中》——开平明清风情
清朝滦州知州顾学潮作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正月二十三日的《开平夜雪》诗云:
风声吹夜急,雪色趁朝探。
可是春非腊,须知北异南。
入沙融较易,占岁老尤谙。
宜麦寒无碍,男耕女不蚕。
诗中除了描写自然现象外,还反映出200多年前,冬小麦就是开平地域的农作物。虽然下了春雪,但对冬小麦只有好处,并不妨碍生长。“男耕女不蚕”一句道出了当时开平地域农民中男人以耕作为主,而妇女并不养蚕。经考证历史上开平农村就没有养蚕的习惯。署名师范的《开平道中》诗云:
秫篱低护老农家,十里西风酒旆斜。
秋水夕阳山数点,石桥疏柳路三叉。
黄登岁晚千仓粟,绿长霜前一架瓜。
最是授衣人事蚤,牵裙极衽采棉花。
诗将当时开平的风貌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首诗原载1810年版《滦州志》,作者的身世和成诗的年代均无记载。但从诗的写景和意境来分析,应写于明朝万历末年。那个时期是开平历史上最好的年代。而到了明天启和崇祯年间,开平地域连年大旱,并多次遭到清兵的入侵和袭劫,使开平城内外满目疮痍,十分荒凉,失去了“黄登岁晚千仓粟”的景象。
《唐山诗》——大城山
大城山本来是松柏蓊郁,芳草萋迷,暖泉处处,流水潺潺,风景优美,因此,曾吸引着骚人墨客来山游赏,题诗吟咏山景。钱塘诗人卓金吾在《唐山诗》中写道:“孤峰秀耸陡河边,松带虬形柳带烟,红透夕阳横石壁,翠连芳草泻山泉。……”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滦州才子葛桂的“回文诗”——偏凉虚阁题
偏凉虚阁为滦州八景之一。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高宗东巡至此,写诗赞叹说“偏凉汀畔水,待我再凭留”。从此声名远播。
“偏凉虚阁”一景留下了诗文数十篇,其中滦州才子葛桂的“回文诗”广为流传:
忘情共赏爱凉汀,境胜酣游醉复醒。
簧弄鸟声清吐谷,网惊鱼闪翠摇萍。
光生晓日迎高献,浪滚香花落残汀。
长塞北通江水绿,晚阳斜掩半山青。
这首诗若由末字回文倒读,亦成佳句,堪称绝妙。
D. 唐山站的历史沿革
唐山火车站(唐山站)历史可追溯到光绪年间。1881年6月9日,为了解决开滦煤炭的运输,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开始动工兴建。由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薄内的夫人在唐山钉下了第一枚道钉,这条长约10公里的运煤铁路,共耗银11万两。由于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又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修铁路必建火车站,唐山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起点的第一个火车站。1882年初,唐山火车站建成营业。站址选在市内天桥东侧老站道口处,站线为两股。后来由于盲目地采挖地下煤,造成路基塌陷影响行车安全,唐山站于1907年西迁1公里到唐山南站的地址。所以唐山火车站是中国最早,运营时间最长的火车站。
从1907年到1976年的70年间,唐山站候车室进行了4次改建和扩建,老照片再现的唐山站就是震前最后改建的唐山站。当时的京山线是连接华北与东北惟一的咽喉运输线,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唐山火车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所有站舍和建筑物夷为平地。为尽快修复被破坏的铁路,把伤员运到外地救治,把救灾物资运进来,中国铁道部门从上到下全部动了起来,用抗震精神谱写了一首“赞歌”。
1976年地震中,铁路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当时,京山、通坨线受灾线路正线总里长达403公里。据铁路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许多区段路基下沉开裂,钢轨扭弯变形,有的路基下沉达3米,纵向开裂有的达2米;桥梁破坏63座,其中有500米以上的特大桥两座,100米以上的大桥16座;桥头路堤普遍下沉,桥台倾斜,桥墩折裂,桥梁移位,有的桥体落地,破坏相当严重。”
除了铁路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外,唐山铁路站区房屋等其他设施也没有幸免。各站段和铁道沿线的生产、生活房屋绝大部分塌毁;沿线通信信号、给水、电力和运输生产设备都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唐山通往天津、北京、沈阳的铁路运输全部中断。
震后铁道部立即组织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在京山线设立了东段、西段、中段及通坨线抢修指挥部,先后从北京、锦州、沈阳、郑州等12个铁路局,第一、第二、第四大桥工程局,铁道兵三个师等28个单位调集4.2万人,组成了一支抢修大军奔赴灾区。援助队伍分段负责,全面展开了抢修京山、通坨、津蓟铁路和卑水支线的战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驻蓟县的铁道兵4个连,在震后公路开裂、桥梁破坏、车辆拥挤的情况下,乘汽车绕行190公里,仅用了5个小时就进入了通坨线铁路抢修工地。
经过铁路工人、铁道兵指战员的奋战,滦县以东准时通车;唐山以东准时通车;唐山至塘沽准时通车。至此,京山线全部贯通。
8月5日,唐山站开出了第一列运输伤员专列。8月7日,接入第一列救灾物资列车。在整个外转重伤员过程中,开出专列159列,运送救灾物资18000多节车皮,8月10日,滞留在灾区的2800多名旅客全部安全转移。
8月10日以后,抢修大军以主要力量整修线路,提高行车速度,同时,抽调部分力量抢修工矿企业支、专线。9月份,从4个铁路局和2个工程局调来2万多人和部分铁道兵部队,加固和抢修房屋,到国庆节前夕,京山、通坨两条干线,除了个别桥梁限速外,区间行车速度已恢复到震前水平。
到10月底,共修复正线、站线897公里,支线、专用线146条,413公里,修复桥梁63座。及时修建和加固房屋近33万平方米。
唐山大地震后,在原址废墟上重建的唐山站于1983年11月5日建成交付使用。
随着震后新唐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需要,位于唐山新华西道西段、与震后原址重建的火车站相距9.5公里的新客运站———唐山站,1993年3月17日开工兴建。铁路和地方投资4190.4万元,于1994年4月29日按期完成全部站房建设任务,同年11月11日随京山压改工程开通同时启用,办理客运业务。1995年7月1日正式独立运营并定为一等站。唐山站日均发送旅客7700人,与震前1976年相比,日均发送旅客增加了4300人。 2010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成功。为展示良好城市形象,迎接世界各地来宾,唐山站于2010年4月全面开工实施整体改造,总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是全国地级市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火车站,设东西两个广场、两个进站口、两个售票厅,高架落客、高架候车。到2013年底完成主体工程。
此次规划范围东至学院路,西至西外环路,南至南新道以南,北至兴源道,此次改造不仅仅是一个站房的改造,而是对整体区域的改造,将现有建筑面积9647平方米的唐山站初步计划扩建成59300平方米,7台16线,重点改造主站楼、站台雨棚、现有广场、进出站及行包地道等。规划设计本着“协调、高效、智能、快速、便捷”的理念,功能布局上充分体现开放、现代的城市形象。规划设计主要有两大特点,首先从整体外观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设计者们打破以往的方方正正的建筑形象,而是采用富有现代感的弧形建筑风格,有一种旭日东升的寓意,荣获2013年第十一届“中国钢结构金奖”;另一特点是乘客进站方式更加便捷,站房的功能组织及工艺流线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乘客不用再通过很长的一段通道,而是在站线上设置南北宽90米的高架候车层,采取“线上候车”的模式直接上下火车,方便候车层旅客快速下站台乘车。
唐山新火车站在传承老火车站记忆的同时,将建成一个新的富有内涵的城市地标,是环渤海地区仅次于北京南站和天津火车站的第三大城市交通综合体,是全国地级市中建筑面积最大的火车站。新火车站的建设,标志着唐山市新的飞越、质的跨越。唐山站客车线开工 建成后72分钟抵京减少1个半小时新建唐山北站至唐山站客车线暨唐山站改扩建工程宣告开工。唐山北站至唐山站客车线建成后,从唐山站至北京站的运行时间可缩短到72分钟,比绕行天津至北京减少约94分钟。
另外,新建唐山北站至唐山站客车线。此线共设唐山北站、杨家口站、唐山站三个车站,线路全长26.8公里,是国家I级双线电气化铁路。该工程静态投资24亿元,工期两年。建成后,唐山站至北京站的运行时间约72分钟,比从唐山绕行天津到北京,减少1小时34分钟。
新建唐山北站至唐山站客车线的建设,将使唐山地区既有的京哈线、津山线,以及津秦客运专线、张唐铁路得到连接,形成便捷、快速、直达的客运通道。同时将进一步优化唐山地区的路网结构,密切唐山丰润区、中心城区以及曹妃甸地区间的联系,打造一条贯通唐山市主要城市组团的交通发展轴。此外,该线对满足京唐两地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需求,打造京津唐1小时经济圈,促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为期三年多的紧张施工后,唐山站新站房于2013年11月26日上午10时正式启用。
E. 唐山除了大低地震,还有哪些被遗忘的历史文化
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
唐山在我们的印象中最熟悉的就是唐山大地震了,但是其实我们不知道,他还有很多的文化。
比如说评剧。唐山的评剧多次获国内外大奖,走出了国门, 走向了全国。 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唐山的评剧。但是近年来很少有人关注评剧,因此政府加大力度投资。被评剧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当地民众对评剧进行翻新,以及根据生活进行创作。既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满足了当地人民对于本土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政府鼓励当地推出了评剧艺术节。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演出100多场。鼓励了评剧低迷的现象。为当地的评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除了这三样之外,唐山还是李大钊的故居。我们都知道李大钊是非常著名的爱国人士。他给当时还很封建的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通过《新青年》等发表文章。
F. 唐山陶瓷历史
导语;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很喜欢陶瓷,的确如此,陶瓷的精美图案以及制造工艺的精细,不得不让人喜欢。不同的陶瓷都有不同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以及自己的文化。今天小编就来微大家介绍一下唐山陶瓷的历史。
唐山陶瓷历史
唐山有很多的特色产业,陶瓷就是其中的一种。唐山陶瓷历史悠久,现在也有十分好的名声。唐山是我国北方的瓷都,也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产瓷地区。史料中曾经有记载,记载表明在战国时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陶壶、陶具的生产。在明朝的永乐年间,唐山陶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清代的有关资料也有相关的记载。在后来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之后,有了外资的进入,在当时三十年代末期,陶瓷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人工完成了,已经有了机器和电力投入了陶瓷的生产之中。由于唐山陶瓷在装饰技术和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当时首先使用了用氢氟酸腐蚀出花纹之后再用金色的雕金装饰记忆用喷枪作画的喷彩式的装饰方法,这一突破时唐山陶瓷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解放后,国家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改造,这次改造使唐山陶瓷有了很好的发展,使生产陶瓷的企业的规模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唐山陶瓷在1967年的唐山大地震中也遭遇大劫,当时很多职员在地震中遇难,大部分的厂房也都被震坏,很多的生产设备也都遭到了破坏。这对唐山陶瓷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后来在国家及人民的大力支持之下,唐山陶瓷的工作人员有奋起,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快的恢复。而且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是机械化更进一步。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唐山陶瓷工业的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节能降耗、争创名牌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也使得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企业更加的壮大起来。到现在为止,唐山陶瓷的年产量达到了1500万件,唐山已经有进败家的陶瓷企业。唐山陶瓷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经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唐山陶瓷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唐山陶瓷以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现在成为大家公认的优秀品牌,它名副其实。关于唐山陶瓷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去查找更多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G. 唐山这座城市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唐山历史悠久,爪村遗址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
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国地,汉代属幽州。
唐代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驻跸而得名唐山。
清代分属直隶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隶州。
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谐同美国矿师马立斯到开平镇勘测,勘察结果很好。唐廷枢向李鸿章报告,认为要雇用洋匠,采用西法,开采煤铁,大有作为。1877年,李鸿章指定唐廷枢主持开平煤矿的开采工作。因而当年建立开平矿务局,在桥头屯买地造房,购置机器。随着煤矿的发展,人口增多,商贾繁盛,1878年,桥头屯升格为镇(乔头镇),与开平镇平行。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乔头镇以镇北有“唐山”,而改名为唐山镇,此为唐山行政名称之始。
民国元年(1912年)政区建制均袭清制,1929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1939年1月28日,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鉴于唐山具有经济、政治上的特殊地位明令唐山设市,初称“唐山市政府”,后改称“唐山市公署”,日本宣布投降后,驻北平的国民党派员接收日伪政权,设置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4月,中共河北省委员会第132二次会议通过唐山设市,同年5月5日,唐山市政府成立。
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
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唐山市为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
H. 唐山有哪些名胜古迹
1、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2、李大钊纪念馆
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1997年8月16日建成。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纪念馆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李大钊纪念馆是李大钊同志生平业绩的展览中心、钊研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3、西寨遗址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东部滦河北岸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距今6000余年。西寨遗址是一处集祭祀、居住、制陶、制石、渔猎于一体的大型史前遗存,反映了滦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及演化序列。
4、爪村遗址
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城南滦河南岸,爪村西侧和南侧,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海拔60米,四面是圆形低山,中间是呈较低平的盆地,属于中国第四纪期间的主要河流沉积区,是滦河流域遗址,由爪村村南和村西上下两个文化层构成,下层为典型的小石器工业,上层系典型的细石器工业。
5、天宫寺塔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汽车站东、唐丰公路南侧,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为密檐砖塔通高24米,共13层,八角,实心,保存辽代建筑特色。造型优美,雕刻精细。
I. 说一说 河北 唐山市 的历史!
唐山
唐 山 简 介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 ,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 现辖 2 市 6 县 6 区,4个开发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及汉沽管理区。总面积 13472 平方公里,人口 714.5 万。市区面积 3874 平方公里,人口 299 万,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
历史沿革 唐山,因市区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唐山历史悠久,早在 4 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清代分属直隶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隶州。这里在唐朝时原为一片村落,从明朝起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主要为农业、采石业和制陶业。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兴起,清光绪三年( 1877 年)在唐山设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办矿挖煤。 1878 年唐山建乔屯镇, 1889 年改名唐山镇, 1938 年正式建市,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中国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均诞生在这里,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北方瓷都” 。
自然资源 唐山气候温和,地貌多样,土质肥沃,是多种农副产品的富集产区,被称为“京东宝地”。北部山区盛产板栗、核桃、苹果、红果等干鲜果品,“京东板栗”驰名中外;中部平原盛产玉米、小麦、水稻、花生等农副产品,素有“冀东粮仓”之美誉;南部沿海既是渤海湾的重要渔场,又是原盐的集中产区 , 南堡盐场是亚洲最大盐场。沿海陆域海岸线长 196.5 公里 ,滩涂和浅海开发潜力很大。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目前已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藏有 47 种。煤炭保有量 62.5 亿吨,为全国焦煤主要产区;铁矿保有量 57.5 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石油、天然气、石灰岩、黄金等储量也十分可观。
风物文化。唐山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不食周粟”、“老马识途”、戚继光“改斗”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长城关隘、景忠山、菩提岛、金银滩、李大钊纪念馆及其故居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现在都已成为旅游的好去处。唐山饮食属京东菜系,蜂蜜麻糖、棋子烧饼、万里香扒鸡等特色小吃享有盛名。这里人才辈出。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籍是唐山丰润人;中国评剧主要创始人成兆才出生在唐山的滦南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家乡在唐山乐亭县。唐山人民勤劳智慧,坚韧不拔,富于创造精神。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铸成了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精神、西铺“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还有在抗震救灾中凝成的抗震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城市环境。唐山是震后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市政设施配套,环境清新优美,现代化水平较高。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 100% 、 97% 、 65% 和 83% ,均居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 1990 年唐山在全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 2004 年获得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唐山交通四通八达。与北京联合建设的京唐港,已与国内外 120 多个港口实现通航,跻身全国港口 20 强;曹妃甸深水码头已全面开工建设。京哈、京秦、大秦三条干线铁路和京榆、唐秦、京唐三条国道穿境而过,京沈(唐山段)、唐津、唐港、西外环四条高速公路交织成网,环城立体互交,构成了现代化交通网络。
经济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由于 1976 年大地震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唐山处于边恢复边建设的时期。 1986 年恢复建设基本完成后,唐山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1988 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第一个翻番; 1994 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 1996 年跨入全国综合实力 50 强。 2005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027 亿元 ;全部财政收入 226 亿元。 农业农村经全面发展,果菜、乳业、瘦肉型猪、板栗、花生、水产品六大龙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55% 。工业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等 10 大支柱产业,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四个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扎实起步。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唐山现有开滦、唐钢、冀东水泥、机车车辆、三友碱业、唐山陶瓷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优势企业。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 2005 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0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61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26.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97亿美元。产品出口到韩国、美国、日本等169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国家荣誉称号。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005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88元和4582元。
未来发展。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唐山今后的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 省委、省政府对唐山的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我市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我们决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港口及海洋优势,抓住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空前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务实,奋勇争先,深入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发展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唐山,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走在全省最前列的目标不懈奋斗。
J. 唐山历史文化
唐山城区的历史文化,主要是百年近代工业史。周边的滦州历史文化,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冀东三支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