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旅历史
⑴ 泸沽湖的历史
元朝末年,蒙古族的一支部队在战争中败退泸沽湖,并定居于此,与当地的土著人走婚,繁衍后代。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中对泸沽湖有文字记载,将泸沽湖及其附近的三个小湖描述为“四池”并记载湖中有三岛。
1940年代,汉族少女肖淑明经国民政府西康省省长刘文辉作媒,嫁给泸沽湖土司(地方长官)喇宝臣,成为当时泸沽湖地区很有影响的汉族女性人物。
1986年泸沽湖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8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继而成为云南省的省级旅游区。2001年5月,发生里氏规模5.8地震。
2001年10月:云南丽江方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年会上宣布,将向联合国申报泸沽湖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2006年4月,泸沽湖东岸四川境内的泸沽湖镇发生大火,数十间商铺被烧毁或遭严重损坏。2006年丽江市着手在泸沽湖北岸的竹地片区筹建泸沽湖女儿国旅游小镇。
(1)48旅历史扩展阅读:
泸沽湖位于云南北部、四川西南部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的连接地带,西南至丽江市中心约200公里;东至凉山州州府西昌市约265公里。湖面海拔2690米,东西最大宽度7.3公里,南北最大长度9.3公里,面积48.45km2,湖岸线总长度约48公里。
湖中央偏南被一湖中半岛分隔为南北相连的两部分水域,湖面形状似马蹄,也有说像腰子的。
泸沽湖在横断山脉地区属于相对低洼的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断层结构,是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高原溶蚀断陷湖盆,这种构造同新疆伊犁哈萨克斯坦自治州北面的赛里木湖类似。
泸沽湖整个湖盆质地为岩石,内壁非常陡峭,但四川一侧因在地质史上有大量山脉泥沙冲积入湖,其内壁陡峭程度较云南一侧轻一些,云南这侧的山脉几乎是直插湖底。
⑵ 关于江西的历史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商朝时期,江西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秦朝统一六国后,全国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县。
公元291年,设江州,治所南昌,后迁至浔阳郡(九江市),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江西行省辖区大于今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还包括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巡抚成为全省最高长官。
江西省共辖81县。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省。2014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2016年6月,赣江新区成为第18个国家级新区。
(2)48旅历史扩展阅读:
江西省,简称赣。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
并修筑南昌城,俗称灌婴城,取"唱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并为豫章治郡,隋初为洪州治。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至清代,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
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两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宠大的宗教派别。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江西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创始人为汉代张道陵和他的曾孙张盛。张道陵被张盛尊为掌教、正一天师,因而又称天师道或正一道。
为中国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后,正一派与全真派南北对峙,成为独树一帜的道门分支。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十派之一净土宗的发源地,创始人是晋代慧远和尚。
因此,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庐山东林寺等,一直是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多有外地和日本、韩国佛教徒前来朝拜。 另外,江西的农业自古就以种植水稻为主。
隋唐以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繁荣兴旺,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茶叶种植和加工也大大发展,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
同时,陶器、造船和银、铜冶炼在全国亦居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江西成为全国造纸业和以布为主的纺织业中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市镇。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地方虽然不大,但是无论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镇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瓷城。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也对景德镇的高度评价为“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已较有名气了。
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令人遗憾的是,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在宋元以前,名窑遍布全国,但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瓷业的技术水平和烧造规模都明显地超过各地窑场,其产品几乎占据了全国主要市场,而至精至美的宫廷用瓷也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
⑶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期,长期以来,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并没有给地处祖国边疆的哈尔滨太多的笔墨,直至辽金以后,哈尔滨才开始成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注脚。
作为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哈尔滨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近代以来,哈尔滨的历史尤其活跃,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哈尔滨开始繁荣,初具近代城市的雏形。
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吸引了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在这里聚集,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部最大的城市,全市面积53068平方公里,人口954.3万,其中市区人口384万,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江城”、“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之美称。
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哈尔滨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清王朝时哈尔滨地区属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其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
(3)48旅历史扩展阅读:
哈尔滨是我国著名的冰雪旅游城市和北方音乐名城。哈尔滨地处中国寒冷的北方,冬长夏短,历史记载最低气温曾达零下41.4摄氏度,全年结冰期在190天左右,因此被称之为“冰城”。哈尔滨冰雪节被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
哈尔滨的夏天绚丽多姿,别具魅力,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有40余年的历史,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盛会,为哈尔滨赢得了“北方音乐名城”的美誉。
哈尔滨自然风光旖旎,四季分明,多姿多彩,太阳岛、东北虎林园、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松峰山、二龙山、玉泉狩猎场和亚布力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哈尔滨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哈尔滨文庙、极乐寺和西方古典式建筑及造型奇特的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被世人誉为"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因此,它还有个雅称叫“丁香城”。
⑷ 旅顺的历史
旅顺历史比较悠久,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汉代时属沓氏县,东晋时名“马石津”,隋唐时谓“都里镇”。
明朝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军率军队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一直沿用至今。
1880年,清政府在此兴办北洋水师,建军港、修炮台、筑船坞、扎营盘,旅顺口成为军事要塞,旅顺军港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五大军港之一。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旅顺作为主战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旅顺曾被沙俄侵占7年,遭日本奴役40年,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中饱经沧桑,素有“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之说。
1960年2月20日与大连合并成为旅大市,1981年改为大连市,旅顺口成为其辖区之一。1996年7月1日,旅顺实现局部对外开放。
(4)48旅历史扩展阅读:
一、旅顺地理位置:
旅顺口区隶属于辽宁省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是中国东北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原属旅大市。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大连市区,距离32公里。
二、旅顺行政区划:
旅顺口区辖12个街道:登峰街道、市场街道、得胜街道、光荣街道、水师营街道、龙王塘街道、铁山街道、双岛湾街道、三涧堡街道、长城街道、龙头街道、北海街道。共59个行政村和19个社区。
三、旅顺交通运输:
201国道、202国道、大连到旅顺的支线铁路从旅顺口区越境而过,拥有旅顺新港。截至2011年末,旅顺口区公路总里程288公里,其中国道45公里,县道115公里,乡道48公里;一级路97公里,高级路202公里。
四、旅顺旅游景点:
1、旅顺军港
旅顺军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一处举世闻名的天然良港。地理位置极其险要,军港位于火车站外,游客到此可饱览海军战舰的威严风采。军港东侧已辟为公园对外开放,园内的铜狮是旅顺口的标志。
2、蛇岛
蛇岛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顺港25海里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小岛主峰海拔216米,岛上有蛇13000余条。而且只有一种,即黑眉蝮蛇,属剧毒蛇,蛇岛是世界上唯一的只生存单一蝮蛇的海岛。
3、旅顺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是中国历史艺术性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45件。比较珍贵的有:铜器吕鼎,内底铸有铭文5行44字。
⑸ 历史上姓胡的名人及其故事
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149&name=
胡姓始祖,虽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满文公,可谓渊源久远。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够名垂史册的,却并不多见。能数得上的,只有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汉,胡氏有极为出色的表现。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经学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传》。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太守时,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有诗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开创宋代理学的先声,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至於胡安国,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於整个中华文而言,可谓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於孔子庙,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史学家胡三省,明时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军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等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著名学者胡适,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小说家胡也频,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
广东潮阳县著名人士胡万洲,任国民政府海陆大元帅,孙中山总统咨政。
现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⑹ 中国和印度打过仗吗是什么时候
有过,名字就叫做中印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时 间:1962年6月至11月
结 果:中国完胜
伤亡情况: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
主要指挥官:张国华;布里吉·莫汉·考尔
⑺ 香港的历史资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7)48旅历史扩展阅读: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⑻ 铁道兵48团历史
铁道兵48团历史
“铁道兵的兵种已经不存在了,再过几十年铁道兵也没有了,希望政府能支持,让铁道兵的文化和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原中国铁道兵第十师50团“老班长”彭明元在2013年青海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活动上说。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以下简称“铁道兵”)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军队中组建的护路军,1948年8月整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路纵队。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人民解放军序列。
7月31日,青海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会长刘国治介绍,目前全国共有老铁道兵超过百万人,青海省约有老铁道兵1200人。“1992年,我牵头组织了青海省第一届老铁道兵战友联谊会,是全国最早的铁道兵战友联谊活动。”
“每一届联谊会我都来参加,看看老战友。”71岁的原铁道兵50团政治处书记赵庆茂告诉记者,他先后参与修建了中国原子城专线铁路、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当时国家太困难了,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是一两重的馒头,每月只有4两油,不限量的只有青稞面糊糊和豌豆面窝窝头。”
与艰苦伙食不成正比的,是艰巨的工作量。“当时没有机械化作业,全部用肩膀抬筐、人工铺铁轨。正赶上学雷锋的时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回忆起当铁道兵的辛酸经历,赵庆茂直言“自己都要掉泪了”。
今年76岁的曹长太于1959年入伍原铁道兵第四师,是当天参加活动的年龄最大、入伍最早的老铁道兵战友。“分开时间太长了,平常总是想起老战友,现在有的(战友)病了,有的残疾了,电话号码也记不清了。”
曹长太先后参与修建了芜湖至铜陵、泰安至费城等铁路线,1966年转业后被分配到青海省兰州军区建设兵团担任机械工。这次返回青海探亲,曹长太在报纸上看到了在青铁道兵战友联谊的消息,便带着老伴和外孙女一起前来参加。
“第一次参加(铁道兵战友联谊活动),还到三江源看望了两位老战友,感觉太好了!”谈到这次探亲旅程时,曹长太抑制不住。
1962年至1970年,随着国家林区和“三线”铁路建设的需要,铁道兵经过屡次扩编,总兵力一度增至最多达40余万人。“1980年铁道兵进行了精简整编,总兵力减至20万人,很多当年被裁减的铁道兵现在生活境况很差。”原铁道兵47团的索生宁告诉记者,一些老战友在拍完照片之后悄悄离开了,“为了省下200元活动经费。”
索生宁介绍,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原铁道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原铁道部各工程局。“目前的活动经费主要由中国铁建[0.41% 资金 研报]在青项目部赞助,也有一些成为企业家的铁道兵战友会自发捐款。”
从河北唐山赶来参加联谊活动的刘铮一行六人,是原铁道兵十师的老战友。7月30日,刘铮一行专程驱车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追忆原铁道兵十师修建青藏铁路时的在青驻地,缅怀长眠在乌兰县烈士陵园的数十位战友。
彭明元说,从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到修建青藏铁路,铁道兵不畏苦、不怕累,死了8000多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政府能支持投资修建一个铁道兵纪念馆,“让铁道兵的文化和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⑼ 山西省太原市历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始建于北齐、毁于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与巴米扬大佛和乐山大佛相媲美!此外还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宫纯阳宫、多福寺等文物古迹。 历史发展 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2]“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太原形胜在晋祠,太原灵脉在晋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薰。天子无戏,唐有其君。”这是南北朝时期流落北国的大诗人庾信写的一首《成王刻桐叶赞》。诗中描述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叔虞传位于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的由来。 因为在上古时代,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国,隋末起兵于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天下以后,把新兴的国家命名为“大唐”,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太原,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告诉我们,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史传太原的肇始者台骀,因治理汾水、开拓了太原盆地,被尊为“汾水之神”。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 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朝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设太原府治。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于太原,遂因此扩建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⑽ 澄海县的历史
澄海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汕头市东南面。
澄海过去是一处“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隅。汉代属揭阳县域,晋以后属海阳县域,宋元至明初分别为海阳、揭阳、饶平之邑。
明朝中期,倭寇窜扰,滨海一带居民人心惶惶。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为抗御倭寇袭扰,析海阳县上外、中外、下外3个都,揭阳县蓬州、鳄浦、蛇江3个都,饶平县苏湾都设置澄海县,取意“澄清海氛”或“海宇澄清”,以安定人心。这就是“澄海”的得名由来。
远古时代,澄海大部分地方还处于大海之中,是一个“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后来才逐渐冲积浮聚成陆。现澄海地域在夏、商、周时属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晋时属东官郡海阳县。隋、唐时属潮州辖下的义安县(海阳县),宋元丰五年(1082年)澄地分属海阳、揭阳两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现澄地分属于潮州府辖下的海阳、揭阳和饶平3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划海阳县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等三都,揭阳县的蓬州、鮀江、鳄浦等三都,饶平县的苏湾都,共7个都置澄海县,隶属潮州府。治所设于下外莆都之辟望村(今澄海市区)。
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施行靖边海禁政策,撤销澄海县建制,全县人民全部内迁。至康熙八年,恢复澄海县建制,仍属潮洲府管辖。
澄海置县始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澄海县明、清隶属于潮州府,民国时期隶属于潮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隶属于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区专员公署、粤东行署、汕头专员公署、汕头专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澄海成为汕头市市辖县。1994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澄海市由汕头市代管。200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调整,澄海撤市设区,成为汕头市辖区。
澄海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的韩江下游三角洲,东南临南海,西南紧邻汕头特区,西北接潮州市,东北接饶平,南与南澳隔海相望,总面积402.5平方公里。
澄海区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宜人,酷热期短,无霜期长,四季不甚分明。
澄海,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区境位于粤东韩江下游出海口,水网密布,海河堤线长,历史上春旱、夏涝、秋潮、冬涸,自然灾害较多。全市总面积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 69.79万(2000年末户籍人口),人稠地狭,人口密度居全国各建制县(改区前)之冠。旅居海外华侨众多,是个著名侨乡。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调整结构之后,澄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国后,澄海历任党政领导及农林水部门,十分注意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治水改土,修建“六桥二堤”,从根本上改善水利条件,提高抗灾能力,1991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澄海通国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增加农业投入,终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个“粮食千斤县”和全国第一个“吨谷县”的光荣称号。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澄海工业生产(含乡镇工业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产值倍增,“三大产业”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57.6:29.6:12.8,到2000年成为18.4:48.4:33.2。因此,澄海置县后国民经济长期经历“耕三渔七”、“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格局,已成为历史时代的轨迹。工业、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飞快发展。包括收入、消费、居住、储蓄等方面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区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由1995年的48.2%降到2000年的44.85%。商业贸易呈现购销两旺;外经贸进出口总额、合同及实际利用外资款额不段增长。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及旅游事业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