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粤绣历史

粤绣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2 04:08:07

㈠ 粤绣的起源

粤绣亦称“广绣”,指广东近两三个世纪的刺绣艺术品。粤绣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如实。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粤绣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东各国,当时有专做外销品的作坊。现在国内以故宫藏品为最多,也最具代表性。

粤绣的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纹理分明、针步均匀多变,多使用浓郁的七彩原色来表现光影变化,具有西方绘画韵味。粤绣常以凤凰、松鹤、牡丹、猿、鹿、家禽、孔雀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颇具艺术特色。

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名叫卢媚娘的14岁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粒还小,而且字体点划分明。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粤绣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

相传粤绣创作产生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中间,公元10至14世纪的宋、元时期,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粤绣发展到明朝,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后献给了国王而得到重赏,粤绣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明朝嘉靖年间,广州刺绣艺人的技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和创造性地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粤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粤绣产生深远的影响。粤绣开始从民间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大批量商品生产发展。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粤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粤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粤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粤绣业依然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1929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粤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遂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㈡ 广绣、广彩、牙雕的历史

广锈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依然保持发展势头。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参考http://www.guangzhoustory.com/Html/G/G_8/2005112305112311532626134.htm

广彩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年代】

(一)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

清王朝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一系列重大斗争,建立起一个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中国的陶瓷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这就给陶瓷的外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中国陶瓷史》载“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至十八世纪的清代前期,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不仅作为日用品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而且在贵族上层间,优质的中国瓷器已经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和临近的君主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为他的婚礼增色。”清朝政府在消灭了沿海抗清势力后,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和交往。欧洲很多国家被允许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最早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年),法国于1728年、荷兰1729年、丹麦1731年、瑞典1732年也都先后设立了贸易站,这就进一步为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1)。随着中国瓷器贸易的发展,除了原为国内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一般瓷器外,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外商的需要特地生产的。广州是当时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外商云集,一些商行可直接接受外商的订货,这就给广彩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广彩产生的年代】

广彩瓷器产生的年代问题应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

1、 见于文献记载的有:

(1)嘉庆年间兰浦著《景德镇陶录》说:“广窑始于广东肇庆阳江县所造,盖仿洋瓷烧者,故志云,阳江县产瓷器常见炉、瓶、、浅碟、碗、盘、盒之属,甚绚彩华丽,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未免有刻眉露骨相,可厌,然景德镇唐窑曾仿之,雅润足观,胜于广窑。(2)”《陶录》所说,显然是把阳江窑、石湾窑和广彩相混。“盖仿洋瓷器者,常见炉、瓶、浅碟、碗、盘、壶、盒之属,甚绚彩华丽。”其特点当是指广彩瓷,“惟精细雅润不及瓷器”,应是指石湾陶器,因广彩本身就是瓷器,并是景德镇来的素白瓷,无所谓不及瓷器可言。(2)光绪年间寂园叟著《陶雅》云“广窑有似景德镇者,嘉道间十三行开办,初筑有阿芙蓉馆,其所设茗碗皆白地彩绘,精细无伦,且多界画法,能分深浅也。”又说“嘉道间鸦片烟馆始设于广东馆中,所用茗具,皆画以洋彩,工细殊绝,并于碗上题字曰:‘粤东省城十三行’门曰‘靖远’,曰‘豆栏’,又题字曰‘粤东海珠’”,凡十有五字,其碗盖之上别题句曰‘美味遍招云外客,清香可引洞中仙’。或曰广窑也,非景德镇所制(3)。此段记载,笔者最近在《鉴赏家》中见到一‘广彩十三行图碗’正相吻合,只是缺盖(4)。我馆并争得苏州博物馆同意,拍得该碗照片附后(图1)说明《陶雅》所描述广窑瓷器正是广彩瓷。(3)民国初年刘子芬著《竹园陶说》讲:“《陶雅》则称或谓嘉道间广窑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镇所制,审其言实即粤人所称河南彩或曰广彩者。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之河南厂所加工者,故有河南彩及广彩的名称。此种瓷器始发于乾隆盛于嘉道(5)。”(4)1936年吴敬业、辛安潮著《中国陶瓷史》说:“广东广窑,模仿洋瓷,甚绚彩华丽,乾隆唐窑曾仿之,又尝于景德镇贩瓷至粤重加彩画,工细殊绝,以售外洋。”(5)1955年童书业《广东窑的瓷器》说“还有一种称为‘广绘’的瓷器,是广东商人,从江西贩来江西景德镇白色瓷器,在广东本地加上西洋画法的彩绘,它与一般所谓‘广窑’瓷器也非一物,广彩是乾隆年间才有的,至于仿洋瓷烧制的‘广窑’,更无其物,它是出于清代人的流传的。”(6)冯先铬等人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瓷器输出一节中谈到:美国旅行者William Hickey于1786年(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工场,描述说:‘在一间长厅里,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上的图案,并润饰各种装饰,有老年人,也有六、七岁的童工。’”这种工场当时竞有一百多个,这也说明外销瓷数量之大。(7)1963年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著《中国的瓷器》载:在法国,17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马扎兰创立中国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订做带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

综上所述《陶录》、《陶雅》、旧《陶瓷史》均把广彩混称为“广窑”器,但所说纹饰特征当是指广彩瓷器,三者对广彩产生的年代虽无肯定的提及,但《陶录》、旧《陶瓷史》都说乾隆时唐窑曾仿之,《陶雅》说:“嘉道间为外国开设的十三行陶芙蓉馆就有广彩瓷器出售。三者至少说广彩在乾嘉时就有生产。《竹园陶说》就肯定的说:“广彩始于乾隆。”冯先铬等编著的《中国陶瓷史》引自外文的资料更明确的说:美国旅行者于1769年(即乾隆34年)为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彩加工场,约二百人正忙着描绘瓷器的情形。说明广彩瓷器的生产此时已相当繁盛。《中国的瓷器》谈及早在十七世纪后期的康熙年间,法国人就到广东订做瓷器,这是有关广彩生产年代最早的记载。

2、 见于著录的广彩实物照片计有:

(1)《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的雍正时期的“牡丹长春花中盘”、“牡丹广彩大盘”、“锦地开窗二中盘”,乾隆年间的花果二中盘(6)。(2)1948年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印《广东文物》上册中的乾隆年间“广彩水壶”、“广彩碗”(7)。(3)《民间藏珍》一书中的康熙广彩花碟(附图2)、“乾隆广彩花卉碟”(附图3)嘉庆时广彩碟(8)。至于“康熙广彩碟”经询问见过该碟的主编赵先生,说当时定得高了些。从该碟器型、纹饰看,似为雍正时较确切。

3、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八十余件旧广彩瓷器来看(9),最早的是雍正时期的,共五件。其中广彩开光人物盘中瓶,为白沙底,是雍正时期的典型的造型(图4)。属于乾隆时的有十三件,麻色织金外国风景盘(图5)、桨胎奖杯瓶(图6)是其代表。嘉道时期的十五件,带款广彩花鸟盘(图7)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属于晚清至民国的有50件。

从以上所述文献记载、照片、实物资料看,乾隆年间已有广彩生产是毫无异议的,不但文献记载多为乾隆之说,实物遗留下来亦相当丰富,说明广彩瓷器到乾隆时已很有名,并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在一些陶瓷著作中把它作为“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点记载下来。广州织金彩瓷厂三代都是广彩艺人的赵国垣艺术大师还提到,在乾隆戊戌年间广州彩瓷艺人还成立了“灵思堂”(10),即广彩工人的行会,设在广州文昌路毓桂坊三巷,直至抗战期间才拆掉。至今附近广彩工人老户还有不少仍操祖业。亦可作为广彩瓷在乾隆年间亦有相当发展的一个佐证。一切事物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发展而来的,广彩瓷器也不例外,不会突然就冒出广彩这一有独特艺术特色的彩瓷来,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广彩瓷的生产年代早于乾隆亦是肯定的,因为已有实物为证,亦有文献记载,雍正时已有部分广彩瓷器遗存下来,且初具广彩风貌。康熙时已有法国人来广州订做彩绘瓷的记载。广彩瓷厂老工人技师赵国垣、司徒宁还提供了广彩早期时的材料,他们说:相传广彩在康熙年间已开始生产,只是初时的工人、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的。最早来广州的彩瓷艺人是杨快和曹琨,他们在广州授徒传授加彩技艺、发展广彩。后来人们还将杨快供奉为广彩的祖师爷,把农历八月初四定为师傅诞,广彩艺人入行拜师都选这一天,并已成为惯例,直到解放后才取消了这一行规。按此推断,开始在广州加彩的瓷器应是和景德镇的五彩、珐琅彩和粉彩差不多,很难认出那些是在广州加彩的瓷器。故所见康熙广彩瓷器传世的甚少,可能就是这一原因。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比如外国的来料加工,工人们慢慢的了解到外人所好,吸收了他们的艺术特色,在广州时间长了,加上广东一年四季如春,花鸟、草虫的图案亦会反映到瓷器彩绘上,所绘纹饰的颜色当然也会不断改变,直到创造新的颜色品种来,才和景德镇彩瓷有了区别。雍乾时的广彩风貌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故此说广彩瓷始于康熙,雍正已具广彩风貌,成熟于乾隆。

参考http://ke..com/view/589548.htm

牙雕

中国象牙雕刻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便捷,讯息技术的发展,各地牙雕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各地区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其他还有天津、福州、乐清等地,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风格也逐渐的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广州牙雕以广州为代表,故称之广州牙雕,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

参考http://ke..com/view/41642.html

㈢ 粤绣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粤绣相传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明清以后更加盛行。粤绣亦称“广绣”,是指以广东地区为代表的绣品,也泛指广东近二三百年来的绣品。《存绣堂丝绣录》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

㈣ 中国的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分别的形成年代大概是什么时候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
蜀绣源于周,兴于汉,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
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粤绣相传已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唐朝苏颚《杜阳杂编》,唐永贞元年(805)
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中华先民纺织刺绣的历史代表了文明的程度,5000年前,据传汉族祖先黄帝的妻子嫘祖已开始教导人们养蚕、缫丝、织锦。到了尧舜禹时期,人们开始在华贵服饰上刺绣五彩图案,籍此区别职务高低,这服饰图案传统影响中国几千年。汉以后,我国绣品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不仅宫廷绣品日益精细,民间刺绣也是越做越好,按地方划分出现了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及各具风格的地方绣品。历史上比现过的战国时期的楚绣、汉代的吉语锦、唐代的联球纹锦、宋代的领先达晕锦、宋代的书画缂丝、明代补子等等,都有名品传世。

陕西史称“秦国”,秦人在中国历史上创出了许多奇迹,如著名的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秦人和秦文化发祥的黄土地,滋养出后来的中华文化。秦人最为骄傲的是唐朝,长安城(今西安附近)是中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盛唐”首都。唐代的各种经济均十分发达,织绣工艺也不例外,其分工细致,民间织绣几乎遍及全国,产量巨大。那时期,往来各地叮作响的驼队,在长安城集中,驼着精美的丝绸和绣品,沿着“丝绸之路”,将东西方文化往来传播。

提到绣品,人们对“四大名绣”已耳熟能详。苏绣精细雅洁、针法灵活多样,绣工细致,形象传神;粤绣色彩明艳强烈,其金线富丽堂皇;蜀绣的民间色彩淳朴自然,厚重工整,鲤鱼、芙蓉为传统绣品;绣至清代形成体系,形象真实生动,富于写实。此外,专供清代皇宫需求产生的京绣,绣工精巧,以佩饰小件荷包、扇袋、镜袋闻名,山东鲁绣、河南汴绣、浙江瓯绣、贵州苗绣等,也都是著名的绣品。历史上有过13个王朝在此建都的陕西,在织绣方面也独树一帜。

陕西姑娘爱绣花,且比着绣。在漫长的小农经济时期,绣花是农村妇女的必修艺能,所谓的“女工”母女相传。“纳纱绣”是陕西传统的民间刺绣。在陕南、关中广为流传。直到今天,民间刺绣的巧手姑娘、媳妇还喜欢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绣花。花枕、信插、裹肚、荷包,以及布软雕、布拼、布刺绣等品种多样,色彩鲜艳,题材涉猎广泛,形象朴拙可爱,抒发了农村女性对淳朴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寄托。

秦绣起源于陕西省民间古老的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是陕西省当代刺绣艺术,首创者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漪湲。秦绣以其产地独有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为题材,在充分吸收光伽民间刺绣基础上创立,是继四大名绣和众多地方绣品后的又一朵绣苑奇葩。

上世纪70年代,西安市的工艺美术工作者,对流传民间的陕西省古老绣种“纳纱绣”和“穿罗绣”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出新绣种一一秦绣。时年30岁出头的张漪湲女士是最早的研制者之一,秦绣第一幅作品《夫妻识字》壁挂即出自张漪湲之手。从此以后,秦绣艺术在陕西成长,发扬光大。

秦绣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长针掺线,它是在真丝纱络上用真丝线依照经纬网眼施针,一孔一针或几孔一针。由于针的走向不同,使图案花纹,画面变幻多端,花中套花。针法的不同还使得绣线产生不同反光,同一色线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彰显出真丝线材质的缤纷美感。秦绣作品中,小花纹的微妙变化与大块面色彩经常对比运用,此时画面生出层次和立体感,增加了整幅绣品格调的瑰丽典雅。秦绣的另一特点是:设计稿从属于针法,设计为制作服务。刺绣不是换了材料的绘画或照片,绣品的图案以针法显示深浅、远近、虚实的效果,就使秦绣具有了不同于绘画、照片的时空趣味和装饰韵味。

秦绣在制作时要严格依网格施针,针法细密、严谨,多绣或少绣一格都无法将纹样继续绣下去,是纯手工精制的高档工艺品。但与精细的苏绣、蜀绣相比秦绣还是比较粗犷的。秦绣色彩多采用块面对比,古朴典雅,鲜活艳丽,具有黄土高原那种粗犷、豪放、凝重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情调。

㈤ 粤绣的历史沿革

粤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包括潮绣和广绣两派 ,即潮州府地区(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澄海、饶平等地)“潮绣”和广州府地区(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东莞宝安等)的“广绣”。《存绣堂丝绣录》及《纂组英华》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当时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
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粤绣挂屏、团扇、背心之类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绣红日灰去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八哥、鹦鹉等,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颇有西洋油画风味。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
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一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广东刺绣艺人还创造性地用孔雀毛编成线绣花,绣品金翠非凡;有的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可谓匠心独运。
潮州编织的刺绣一直是朝廷贡品,如今也是国家领导人赠送海外友人的上等佳作,潮绣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1923年的伦敦赛会上,就曾获得很高的评价。现今粤绣,大件手工刺绣绣品如被面、屏风,小件如荷包、扇套、绣花鞋等,妇女衣袖、裙面,多作满地折技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有的只有翠蓝一色,风格独特。总之,具有浓厚地方色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在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
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市)贡奇女卢眉娘在一尺(0.3m)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点画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她又绣制阔一丈(一丈=3.33米)的“飞仙盖”,上面绣有山水、神仙、玉女,“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
唐顺宗(761~806)曾嘉奖其工,谓之视姑。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博古围屏”等8幅,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轮廓)之”,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明代粤绣还以国外进口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制成服装和日用品等,金翠夺目,富丽华贵。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光绪年间(1875~1908),广东工艺局在广州举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
刺绣技艺,培养人才。潮州刺绣艺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绣制的“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上获奖,在当地被誉为“刺绣状元”。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1951年,潮州市13家绣庄成立了公会。这些刺绣作品还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
1952年,潮州市抽纱公司下设刺绣部,组织刺绣生产和出口。1956年,广州市成立艺锋、民艺等刺绣生产社。
1979-1981年潮州刺绣艺术品为国家提供出国展礼品达到250件(套),其中仅潮绣厂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极高赞誉 。
1982年,潮绣作品《九龙屏风》和《吹萧引凤》,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现广州绣品工艺厂)。
1957年,广东省潮州市和广州市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总结、整理粤绣的传统技艺经验。后来,潮州又成立刺绣研究所。

㈥ 粤绣在清代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清代粤绣得到了繁荣发展,此时的粤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清代,随着粤绣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形成行会,广设绣庄、绣坊。乾隆年间,广州成立第一个行会组织——锦绣行,有3000多人,工场、商店约有50家,主要分布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

与之几乎是同时发展的潮州也有刺绣庄20多家,主要分布在开元寺附近,西门外的天地坛、布梳街等地。

佛山刺绣在清代中期亦已转为商品生产,并形成行,设有行业会馆“锦绣堂”。绣庄主要分布在朝观里及长兴街。特别是晚清时期,广绣的工艺水平和产品销量均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这时是刺绣行业全盛时期,广州设立了洋行,专营刺绣,由洋人设计并绣制样板,征得订货后,向绣庄和绣铺批发。绣庄和绣铺接货后,再向作坊发货。绣工向作坊主领货,负责具体绣制。

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于绣功,粤绣的绣工队伍当时人才济济、洋洋可观。

清末,潮州绣品曾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第一次“南洋劝业会”,出人意料的是,大幅潮绣挂屏《苏武牧羊》《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鹌鹑鸟》等众多展出作品都获了奖。

更令人惊讶的是,完成这些参展绣品的24位“绣娘”,竟然清一色全是男性,一时震动全城。不光潮绣,历史上广绣绣工也多为男性,他们有个统一的称谓:“花佬”。

“花佬”早在乾隆年间成立锦绣行时就已经有了,“花佬”不仅有组织,有堂口,有行头,还有专门给年纪大的、没有家室的男绣工养老用的别墅。甚至他们过世后,行里的人还会将他们埋在义地。

当时的粤绣业,门风极严。不仅有“入行者必须为男工”的规定,而且在技术传承上也流传着“传男不传女”以及“同一时间内限收两名学徒,学期至少4年”的行规。而花佬的亲属如老婆、女儿,即使做得再好,也只能算作“从属”。

清代,英国人把服饰拿到广州绣坊加工。从此,广绣明显地吸收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成为商品性和实用性强于其他地区的绣种,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展。

乾隆年间粤绣业已行成为绣市,绣坊、绣庄达上百多家。清雍正、乾隆时期粤绣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东各国。在光绪年间,经广州海关出口的粤绣,其价值近50万两白银。

㈦ 越详细越多分!!!!!急~~~~,我想了解粤绣(广绣)的由来,历史和文化,希望可以详细点,急!!!!

粤绣 (Guangdong embroidery)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创始于少数民族,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泛指广东近二三世纪的绣品。《存绣堂丝绣录》及《篡组英华》等 粤绣
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当时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 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粤绣挂屏、团扇、背心之类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绣红日灰去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八哥、鹦鹉等,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颇有西洋油画风味。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 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一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广州刺绣艺人还创造性地用孔雀毛编成线绣花,绣品金翠非凡;有的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可谓匠心独运。 粤绣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1923年的伦敦赛会上,就曾获得很高的评价。现今粤绣,大件手工刺绣绣品如被面、屏风,小件如荷包、扇套、绣花鞋等,妇女衣袖、裙面,多作满地折技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有的只有翠蓝一色,风格独特。总之,具有浓厚地方色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在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 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市)贡奇女卢眉娘在一尺(0.3m)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点画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她又绣制阔一丈(一丈=3.33米)的“飞仙盖”,上面绣有山水、 粤绣
神仙、玉女,“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 唐顺宗(761~806)曾嘉奖其工,谓之视姑。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博古围屏”等8幅,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轮廓)之”,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明代粤绣还以国外进口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制成服装和日用品等,金翠夺目,富丽华贵。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乾隆年间(1736~1795),广东潮州也成为粤绣的主要产地,有绣庄20多家,绣品通过汕头出口泰国、马来亚(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 光绪年间(1875~1908),广东工艺局在广州举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潮州刺绣艺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绣制的“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上获奖,在当地被誉为“刺绣状元”。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1951年,潮州市13家绣庄成立了公会。 1952年,潮州市抽纱公司下设刺绣部,组织刺绣生产和出口。1956年,广州市成立艺锋、民艺等刺绣生产社。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现广州绣品工艺厂)。 1957年,广东省、广州市和潮州市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总结、整理粤绣的传统技艺经验。后来,潮州又成立刺绣研究所。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以广州市和潮州市为中心。广绣与潮绣技法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风格各异!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粤绣用线多样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针法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粤绣最主要的针法,有洒插针(即擞和针)、套针、施毛针。常用织金锻或钉金绣法衬地。粤绣自清中期以来,分为绒绣、线绣、钉金绣、金绒绣等四种类型,其中尤以加衬浮垫的钉金绣最著名。起初钉金绣只加衬薄浮垫,后来变成衬厚浮垫,使花纹呈浮雕效果,多用于绣制戏衣和舞台铺陈用品及寺院铺陈用品。金绒绣以潮州最有名,绒绣以广州最有名。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广州海关出口的粤绣,其价值达到496750两白银。粤绣纹样有三阳开泰、孔雀开屏、百鸟朝凤、杏林春燕、松鹤猿鹿、公鸡牡丹、金狮银兔、龙飞凤舞、佛手瓜果等民间喜爱的题材,构图繁密,色彩浓重。粤绣的主要作品为衣料、被面、枕套、挂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裢、团扇、鞋帽、荷包等。粤绣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纺织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潮绣以金碧、粗纩、雄浑的垫凸浮 粤绣孔雀图绣片
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潮绣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百鸟朝凤》是其代表作品。 “广绣”是产于广东地区的手工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粤绣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粤绣运用“水路”的独特技法,使绣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和谐统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邻近的刺绣面积之间,在起针和落针点之间留出约0.5mm的等距离,从而在绣面形成空白的线条。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鸟禽的鸟羽之间,都留有一条清晰而均齐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粤绣题材广泛,其中以龙、凤、牡丹、百鸟朝凤、南国佳果(如荔枝)、孔雀、鹦鹉、博古(仿古器皿)等传统题材为主。 粤绣针法丰富,有基础针法、辅助针法、象形针法3大类,直针、续针、捆咬针、铺针、钉针、勒针、网绣针、打子针等45种。绣制时,根据设计意图及物像形状、质感和神态,巧妙地将各种针法互相配合和转换,以求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金银线绣又称钉金绣,是粤绣的传统技法,针法复杂、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银线垫绣最为突出。金银线垫绣是在绣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较粗的丝线或棉线一层层地叠绣至一定的高度,并做到外表匀滑、整齐,然后在其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在面层以丝线满铺绣制,然后在面层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覆盖以丝绸,并将丝绸周围钉牢,然后在上面施绣。潮州刺绣“九龙屏风”,画面上为九条动态不同的蛟龙腾空飞舞,又以旭日、海水、祥云相连,组成九龙闹海,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壮丽场面。绣品采用了金银线垫绣的技法,龙头、龙身下铺垫棉絮,高出绣面2~3cm,充分表现了蛟龙丰满的肌肉、善舞的躯体及闪闪发光的鳞片,富于质感和立体感。

㈧ 与粤绣有关的故事

紫霞仙姑 紫姑井是西樵山上历史最悠久的古井
在西樵山青山怀抱、绿树葱茏的九龙岩景区,有两口据说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井。很多人都知道两口古井是紫霞仙姑当年练丹井,却不知道紫霞仙姑还是当时的“粤绣第一人”,紫霞仙姑是南海人,因为粤绣绣得好,被称为“粤绣第一人”,成为地方一绝,被选入宫中,专为朝中官员绣朝服、官服。当时皇帝很喜欢这名多才多艺的南海姑娘,想把她收为妃子。因为不喜欢皇室宫中的权力斗争,她以自己要一心修道、绣花为名拒绝了。皇帝为她的信念所感动,专门给她一个宫室,让她修炼。
到了60岁,不贪图荣华,不依附权贵的她回到家乡南海,隐居西樵山上,一门心思练丹。村民很喜欢为这位道德高尚、坚贞不渝的仙姑,特意在她修炼处为她掘了两口井。

没找到爱情故事,找到一个仙姑~~~ 忽忽~~~

㈨ 粤绣的外观样式和发展历程是什么

粤绣以广州为中心,“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善用马尾缀绣外廓,每图必绣“间道风”飞白花纹,“自然工整”。针法另加“肉入针”、“金夹绣”等,针脚参差,金线勾廓,风格独具。多用百鸟、鸡禽题材。花纹繁缛,色彩浓艳,对比强烈,明快热烈为特色。“孔雀毛绩为线缕,以绣谱子及云章袖口,金翠夺目”为特殊品种。潮州“潮绣”,喜用金线、花朵或鸟兽局部衬绣棉线,或垫棉花形成“高绣”,金碧凸起有浅浮雕层次效果。

㈩ 粤绣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粤绣相传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明清以后更加盛行。粤绣亦称“广绣”,是指以广东地区为代表的绣品,也泛指广东近二三百年来的绣品。《存绣堂丝绣录》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东各国。

热点内容
化学元素族 发布:2025-07-09 17:19:25 浏览:656
贵州大学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09 17:12:01 浏览:609
教师工作坊与教师成长 发布:2025-07-09 17:03:02 浏览:547
王玉班主任 发布:2025-07-09 15:27:17 浏览:201
教师招聘考试答题技巧 发布:2025-07-09 11:50:06 浏览:586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发布:2025-07-09 11:21:11 浏览:269
汪丽老师 发布:2025-07-09 11:20:21 浏览:982
贵阳哪个 发布:2025-07-09 10:48:16 浏览:993
高中历史框架 发布:2025-07-09 10:15:25 浏览:76
安全座椅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10:10:30 浏览: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