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❶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 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
2.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一.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 细胞的统一性: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主要遗传物质都是DNA.
2. 细胞的多样性: 大小,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包含的生物类群等均不同.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本质) 无成形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
生物类群 衣原体, 支原体, 蓝藻, 细菌,放线菌(一支蓝细线) 动物,植物,真菌
常见的细菌有: 乳酸菌,大肠杆菌,根瘤菌,霍乱杆菌,炭疽杆菌.
常见的蓝藻有: 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
常见的真菌有: 酵母菌.
二:(略)细胞学说建立(德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细胞学说说明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一: 元素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分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B Mo
生物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元素含量大不相同.
占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占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 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
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三: 化合物的鉴定:
鉴定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0.1g/ml NaOH 0.05g/ml CuSO4 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蛋 白 质: 双缩脲试剂 0.1g/ml NaOH 0.01g/ml CuSO4 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 成紫色反应。
脂 肪: 苏丹三(橘黄色)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一: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一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除此之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侧链基团(R基)的不同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分为必需氨基酸(8)和非必需氨基酸(12)两种.
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1. 构成方式: 脱水缩合
脱水缩合: 在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由2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多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连接两个AA分子的化学健叫肽键.
2. 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
假设一个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AA数为n
若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 则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等于n-1
若蛋白质含有m条肽链, 则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等于n-m
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假设AA的平均分子量为a,含有的AA数为n则,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a×n-18(n-m) 即: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减去脱去的水分子总量
3.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折叠,盘曲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 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功能多样性:催化功能.结构功能.运输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免疫功能等. 请举例:
第三节 核酸
一、DNA与RNA的比较(表)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化学组成 磷酸(P)+ 脱氧核糖+碱基(A.T.G.C) 磷酸(P)+ 核糖+碱基(A.T.G.U)
存在场所 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主要功能 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核酸的种类及功能
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 )和核糖核酸(简称RNA)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根据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用甲基绿和吡罗红的混合液对细胞进行染色。
(2)水解时使用的是8%的盐酸,它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四、核酸的组成
(1)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其组成成分中的五碳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
(2)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3)DNA 和RNA各含4种碱基,4种核苷酸
(4) 核酸中含有的碱基总数为:5 核苷酸数为 8
五.实验:甲基绿+DNA=绿色 吡罗红+RNA=红色
8%盐酸的作用: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0.9%的NaCl的作用:保持动物细胞的细胞形态
实验步骤:①制片 ②水解 ③冲洗 ④染色 ⑤观察
结论: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少量DNA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六、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分子中,组成DNA分子的核苷酸虽然只有4种,但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其中,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及特点:元素组成( C,H.O),特点: 大多数糖H:O=2:1
2,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3、单糖、二糖、多糖是怎么区分的 ?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可被细胞直接吸收。
二糖:由两分子的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如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 蔗糖可 以水解为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 , 乳糖可以水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 展示 课本 P31 2-11 〉
多糖:由许多的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如淀粉、纤维素、糖原,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P31)
4、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1.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2.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 缺铁性贫血
❷ 高一生物第一章所有知识点整理~我希望是完整的,必采纳!谢谢(๑• . •๑)
❸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二. 学习内容:
本节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本节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两个部分。了解细胞化学组成中无机化合物种类、结构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三. 学习目标:
举例说出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举例说出细胞中无机化合物的功能
四. 学习重点:
构成细胞的原子、分子,以及无机化合物与生命的关系。
共价键、离子键在形成化合物过程中的作用。
五. 学习难点:
原子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六. 学习过程:
〔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基本相似,细胞中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高度一致〕
1. 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元素有90多种,各种元素在地壳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组成它们的物质都来自这些元素;
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碳、氢、氧、氮、磷、钙等元素的质量占全部元素的98%。不同种类生物体内所含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是每种元素的含量却有多有少
现在还没有发现生物体内的任何一种元素是无机自然界中所不存在的。
一项“硒与克山病发病相关性”研究的记录
组别 年度 观察人数 发病人数
实验组(补硒) 1974 4510 10
1975 6767 7
对照组(不补硒) 1974 3 985 54
1975 5445 52
(1)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元,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核中都带有固定数量的质子。
碳原子结构图
①结构
在一个正常的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整体上看原子是呈电中性的。
②价电子:原子最外层能参加构成化学键的电子被称为价电子。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价电子和原子半径决定的。
原子半径大,获得电子的能力相对较弱,氧化性也比较弱。
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
Ⅰ一个原子将价电子给予另一个原子,二者之间靠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例:Na++Cl-→NaCl
Ⅱ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例:H2、O2、N2。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除稀有气体等以单个原子状态存在以外,分子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构成。
①化学式:化合物的化学组成.通常以化学式表示。如水的化学式是H2O,表示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氢键:当氢原子与氧原子或氮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氢原子呈部分正电性,而与其相结合的氧原子等则呈部分负电性,这种氢原子还可以与其他带有部分负电性的氧原子或氮原子通过彼此间的相互吸引而形成氢键。
氢键属于一种弱键,在决定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
2. 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
(1)水
①特性
水分子具有极性,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使水体表面的张力增强,一些动物能依靠水体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运动
水分子的极性使几乎所有的带有电荷或具有极性基团的分子,都能溶解在水中。
水还具有较大的比热和汽化热,使水成为生物体的温度调节剂。植物的蒸腾作用、动物的排汗等能使生物体维持适当的温度,避免被高温伤害。
③功能:
Ⅰ 良好溶剂:许多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离子、分子都溶解其中;
Ⅱ生物化学反应介质、反应物:细胞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或水直接作为反应物参与的;
Ⅲ 物质运输:各种物质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细胞吸收并运输;而细胞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也要借助于水。
Ⅳ 参与代谢作用:自由水参与细胞中各种代谢作用,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
Ⅴ 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休眠的种子、越冬的植物、生活在干旱和盐渍条件下的植物,体内结合水的含量相对增多,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以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
(2)无机盐:细胞中的无机盐常以离子形式存在,虽然含量比较少,但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
例如在人体中:
Ca的含量约占体重的1.5%
P的含量约占体重的1.0%
S的含量约占体重的0.3%,
①存在形式:大多以离子状态存在。如Ca2+、Mg2+、Na+、K+、PO43-、C1-、Fe2+、Cu2+、I-、Co2+等
②生理功能:很多无机盐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Ⅰ 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如酸性(HC03-、PO43-等)、碱性(Ca2+、Mg2+等)离子的适当配合等具有缓冲作用
Ⅱ 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如PO43-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Mg2+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
Ⅲ 合成某些特殊生理功能物质的原料 如血红蛋白中的Fe2+,甲状腺激素中的I-
③无机盐在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
Ⅰ 植物: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铜、铁和氯等
Ⅱ 植物缺乏(或过剩)某一必需的营养元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在外形上明显地出现生长异常
Ⅲ 人体缺无机盐、微量元素出现缺乏症
微量元素 在机体中的作用 缺乏症 来源
铜(Cu) 用于产生血红蛋白和皮肤的黑色素 贫血 肝、肉、贝类动物、蘑菇、大豆、豌豆、整粒谷物
氟(F) 用于强壮牙和骨骼 蛀牙(龋齿) 鱼、贝类、含少量氟的水
碘(I) 为合成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肿大,代谢率降低 鱼、贝类动物、加碘食盐
锰(Mn) 协助许多酶的作用 发育不良 蔬菜水果、坚果、谷物
硒(Se) 抗氧化作用(防止氧化作用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克山病 鱼、贝类动物、肉、整粒谷物、奶制品
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二. 学习内容:
本节学习第二章 第二节 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主要讲述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以及糖类、脂质等有机分子的组成和功能。
三. 学习目标
概述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四. 学习重点:
糖类、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功能。
五. 学习难点
理解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六. 学习过程
〔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基本相似,细胞中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高度一致〕
1.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1)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一个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碳原子的4个价电子可与多种原子结合,但主要是与氢、氧、氮及硫结合,也可与其他碳原子结合
(2)有机物的碳骨架:
①碳原子之间可以单键相结合,也可以双键或三键相结合,形成不同长度的链状、分支链状或环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②例如,蛋白质分子的肽链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元的碳骨架构成的
(3)碳骨架的结构排列和长短以及与碳骨架相连接的某些含氧、氢、硫、磷等的原子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是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2. 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糖类是由C、H、O3种元素组成的。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1)糖类的种类
①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小分子的糖为单糖。自然界分布最广的是五碳糖和六碳糖,它们分别称为戊糖和己糖。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属戊糖
己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为己糖。
②寡糖:凡能水解成少数单糖分子的称为寡糖,常见的如二糖
蔗糖、麦芽糖为植物二糖。乳糖为动物二糖。
单糖和寡糖能溶于水,多有甜味。
③多糖:凡能水解成许多单糖分子的糖为多糖,如淀粉、糖原和纤维素。
④复合糖:与非糖物质结合的糖称为复合糖,如糖蛋白和糖脂。糖的衍生物称衍生糖,如糖胺、糖酸和糖酯等。
(2)糖类的功能
①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主要能源物质
②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是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是细胞壁的重要成分)。
③能参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物质运输和免疫功能的调节等生命活动。
(3)糖类的鉴定实验
①用斐林试剂来检测还原性糖的存在。
Ⅰ 单糖、麦芽糖、乳糖等是还原性糖,它们与斐林试剂反应,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
Ⅱ 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现砖红色沉淀
Ⅲ 淀粉、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它们与斐林试剂没有砖红色的颜色反应。
② 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
实验分组 步骤1 步骤2 步骤3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组
(试管A) 加入葡萄糖溶液3mL 加入新配置的斐林试剂各3 mL,注意颜色变化 水浴加热几分钟,注意颜色变化 生成砖红色沉淀 还原性糖
对照组
(试管B) 加入蔗糖溶液3mL 无砖红色沉淀生成 非还原性糖
③ 淀粉鉴定实验:
Ⅰ 取2支洁净的试管,用标记笔在试管上部编号(A和B)备用。
Ⅱ 用天平称取蔗糖和淀粉各2g,分别放入100mL的清水中,溶解后备用。
Ⅲ 用量筒量取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各3mL,分别注入2支试管中。
Ⅳ 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等量的稀碘液,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3. 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主要由C、H、O3种元素组成
(1)种类和功能:包括脂肪、类脂(如磷脂)和固醇(如胆固醇)等。
①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结合而成的脂质,对于动物称为脂肪,对于植物则称为油。
Ⅰ 简述脂肪
脂肪酸是由大约17个碳的烃链与羧基组成的有机酸,由于其碳原子与氢原子以非极性共价键相连接,因此整个烃链具有疏水性——非极性
甘油是由3个碳原子分别连着3个羟基构成的醇
由3个脂肪酸上的羧基与一分子甘油上的3个羟基分别脱水缩合形成的脂质又叫三酰甘油
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烃链含有双键的脂肪酸称为不饱和脂肪酸,玉米油、菜籽油和其他植物油大多为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多数动物脂肪为饱和脂肪酸甘油酯,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的食品可导致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等。
Ⅱ 功能:重要能源物质,保温缓冲等。
② 类脂(如磷脂)
Ⅰ 磷脂简述
甘油的一个α-羟基不是和脂肪酸而是和磷酸结合,另外两个羟基与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即磷脂酸。磷脂酸分子式中的H被含氨基的醇如胆碱、胆胺、丝氨酸等所取代,则分别成为卵磷脂、脑磷脂、丝氨酸磷脂等。分子中有一个亲水基团和两条疏水链。
Ⅱ 功能:几乎全部存在于细胞的膜系统中,是膜结构的骨架。卵磷脂为白色蜡状物质,易溶于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脑、卵黄、红细胞、肾上腺和精液中。
③ 固醇(又称甾类化合物)。
Ⅰ 固醇简介:结构与其他脂质类不同,类固醇分子中碳原子排列成4个相关联的环,环上连有一侧链。
Ⅱ 重要的甾类化合物有胆固醇、胆汁盐、雌激素与雄激素以及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等。
Ⅲ 类固醇激素调节动物(脊椎动物、昆虫、蟹类等)的某些代谢过程。
(2)鉴定脂肪
①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②步骤
Ⅰ 取材:取新鲜材料如花药等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
Ⅱ 染色:加醋酸洋红染液一滴,进行固定和染色。
Ⅲ 压碎:用玻璃棒的一端,或解剖刀轻轻将材料压碎,并使材料均匀分散开
Ⅳ 干燥:加上盖玻片,并将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往返烘烤3—4次(注意温度不可过高)。
Ⅴ 脱色:在盖玻片的一端滴加质量分数为45%的醋酸溶液,在另一端用吸水纸将盖玻片下的染液吸去,然后用另一吸水纸在盖玻片上轻按,以吸去盖玻片周围多余的醋酸。
Ⅵ 观察:晾干后即可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以及大小关系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真核生以及原核生物
❺ 高一生物必修2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前两章: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 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 ↓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 ↓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 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 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 ↓前期:(n)
中期:(n) 中期:(n)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3、 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现象——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侧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分裂后期
一侧无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第三节、伴性遗传
概念:伴性遗传——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一、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 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 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 女性 XAXA 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1、怎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艾弗里实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知识点: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G=C;
(A+G)/(T+C)=1 ;(A+C)=(T+G)
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 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概念、条件、特点、结果和意义)
DNA分子复制过程是个边解旋边复制。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也在疯牛病毒中还发现蛋白质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质的自我控制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要相关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点是(非连续性的)半保留复制。
其意义是:保证了亲子两代之间性状相象。
如果一条链中的(A+C)/(G+T)=b,那么另一条链上的比值为1/b
另外还有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50%
2、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
3、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
(二)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1、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2、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3、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3)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 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 末期:(n)
4个精细胞:(n) 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4个精子(n)
❻ 高一生物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 O、H、N;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组成细胞 蛋白质
的化合物 脂质
有机物 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❼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重点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具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最基本的生态系统〉:神经细胞、心肌细胞、上皮细胞
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上皮组织
器官:脑、脊髓、心脏、小肠、皮肤
系统(植物无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个体(单细胞生物无组织、器官、系统)
种群〈某区域同种生物所有个体〉
群落〈某区域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
生物圈(地球只有一个生物圈)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真核细胞[植物、动物、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和原核细胞[异养生物-细菌、自养生物-蓝藻(颤藻、蓝球藻、念珠藻、发菜)]: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DNA)
不同点:真核细胞-有典型的细胞核;原核细胞-细胞核未成形,只有拟核
{如何判断细菌:凡是“菌”字前面有“杆”“球”“螺旋”“弧”字都是细菌}
2.细胞学说的建立:
〈英〉虎克:发现、命名细胞
〈荷兰〉列文虎克:观察细菌、红细胞、精子
〈德〉施莱登、施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德〉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3.显微镜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