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历史
㈠ 鄂尔多斯历史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万年前,“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1457年—1464年(明朝天顺)年间,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1648年(清朝顺治六年),鄂尔多斯各旗会盟王爱召,形成伊克昭盟;2001年,撤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品牌服饰从这里走向世界,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鄂尔多斯文化艺术璀璨,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其中“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独特的魅力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㈡ 鄂尔多斯各旗的发展情况主要杭锦旗,乌审旗这两年怎么样
如果你是在东胜区买房的话,电梯楼或环境好点的房子均价目前应该在5000左右,鄂尔多斯的经济一直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我觉得两年之内不太有降的可能,但应该不会长得太厉害了,各个旗的房价比较低一点,但达旗,准旗,伊旗的房子有涨的可能,这些都是鄂尔多斯主要建设的旗,康巴什新区的房子很便宜,但基础设施不太齐全,环境很哈,发展潜力也很大,不过估计最少需要5年时间。
推荐你在东胜区买房,最好在铁西新区,环境好,整个城市的治安在全国属于一流水平,而且经济发展快,这里的风土人情比较好,交通便利,是主城区,距鄂尔多斯机场半个小时车程,而且不太堵车,这是比老城区好的地方.
鄂尔多斯简介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市辖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乌审旗、准格尔旗、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市府所在地东胜区,并有9个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6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0万,其中少数民族16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一个地级市。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秦汉时期,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成为千古佳话。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打动,选为长眠之所。
鄂尔多斯市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40公里,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与黄土高原相连,与宁夏、陕西、山西三省毗邻。依托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和草原钢城包头,地理、经济、文化优势,同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构成自治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鄂尔多斯地上、地下资源极为丰富。煤炭已探明储量1496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其中苏里格气田储量规模已达到5000亿立方米,是我国特大型气田。天然碱储量6000万吨,食盐1000万吨,芒硝70亿吨,石膏储量35亿吨,石灰石65亿吨,高岭土65亿吨。年产羊毛970万公斤,皮张233万张,被誉为“软黄金”的阿尔巴斯山羊绒70万公斤,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六分之一。年产“粱外”甘草4000吨,麻黄草1万吨,还有优质粘土方沸石、杭锦2号土,及多种野生绿色植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住国家能源开发战略西移和实施中西部开发的契机,构筑起了以纺织、化工、煤炭、电力、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药材等为支柱的产业,形成了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几大支柱产业,确立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综合指数连续几年居自治区前列。
随着鄂尔多斯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等级公路旗旗通、高速公路连呼包;中国电信、移动GSM、联通CDMA通讯网络覆盖全市;城镇建设城市化水平初具规模,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投资环境诱人,电价底、土地使用费便宜、劳动力价廉、运输方便、税收优惠,投资场地“四通一平”;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力改善;社会治安和法制环境良好。
鄂尔多斯旅游资源丰富。以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世纪珍禽园、沙漠绿洲恩格贝等为代表,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为我市与国内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真诚欢迎国内外一切有意于开发鄂尔多斯的有识之士,与我们共同开发鄂尔多斯,建设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人民淳朴善良,生活水平较高,每百户拥有汽车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GDP在2006年底达到6600美元。热情的鄂尔多斯人欢迎全世界各地的人到这里做客。
㈢ 达拉特旗的来历和来源
达拉特(蒙古语意为肩胛骨)旗,旧称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市北部。北与包头市隔黄河相望、南临东胜区、东与准格尔旗接壤、西与杭锦旗搭界。全旗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辖8个苏木镇,旗委、旗政府驻树林召镇。全旗总人口34万。旗内交通便捷,包(包头)神(神木)铁路、210国道、109国道及包(包头)东(东胜)高速公路贯穿旗境,被誉为鄂尔多斯市的“北大门”。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年前至四千年前),仰韶文化人群先后从陕西、河南等迁入鄂尔多斯地区垦荒种田,把这里辟为农业区。这一时期的人类遗存遍布鄂尔多斯高原,准格尔旗就有坟玛、窑子粱、官地、阳湾、贺家沙背、张家圪旦等遗址。到了龙山文化晚期阶段(距今四千多年前),岱海老虎山文化后裔在鄂尔多斯落户,同时晋南、关中地区同期文化人群及后来的青海、甘肃地区齐家文化人群东进也来到鄂尔多斯地区。当时鄂尔多斯高原的生态环境正由森林草原向草原环境演变,气候逐渐变冷,促使农业经济向半农业经济发展。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准格尔旗有永兴店、二里半、大口。直到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达拉特旗同鄂尔多斯其它地区一样,逐步转变为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状态。
当中原地区进入青铜器时代之际(即夏商时期),鄂尔多斯高原也几乎同时有了铜器。铜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又使游牧经济从农业经济中分离出来。从此,鄂尔多斯就成了游牧人的故乡。当时,高原林草丰茂,森林分布在高原的北部、东部和南部,覆盖度在50%以上。
商周时期,准格尔旗多为北方游牧部落所占据,并同中原地区时有冲突。
春秋战国时期,为胡戎游牧地。
公元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北部一带设置九原郡。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一带属九原郡。
公元前127年,西汉为了管理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在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北部地区设五原郡,郡下设河阴、曼柏、高兴三县。
公元10年,王莽篡权后,为控制今鄂尔多斯地区,将五原郡改为获降郡。
公元50年,东汉又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分隶于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河西郡、上郡。五原郡辖有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北部一带。
东汉灵帝刘宏登基之初(公元168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公元188年,南匈奴摆脱东汉管辖,鄂尔多斯被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开为游牧地。
隋唐时期
公元589年,隋朝在今达拉特旗和杭锦旗的部边沿设五原郡(公元585年曾在这里设丰州),下辖九原县、永丰县、安化县、大同城。
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于公元672年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关内道领属。
宋元时期
公元916年,辽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东部地区设振武军,废弃胜州。
公元929年,在今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讨司(治天德军),下辖富民县、振武县;在今达拉持旗西南部、东胜区东部置河清军。 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部、东胜区一带置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
明清时期
蒙古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七旗王公会盟铜像
元朝灭亡之前,鄂尔多斯地区被元朝太傅、中书左丞相、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所占有。至明朝初期,扩廓帖木儿被赶出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属明王朝派员管辖。但不久,故元势力和蒙古各部相继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在一个多世纪里,明王朝多次派军进攻,但始终未能如愿。后明朝在鄂尔多斯南部修筑长城,加设边关,将鄂尔多斯让给了蒙古军。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蒙古诸部势力日渐向南扩展,威胁明朝北部的安全,明朝也开始在北方陆续设置边镇,构筑边墙,其中延绥边墙就筑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南部。这道边墙东起今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占村紫城岩,西抵宁夏盐池东北,从此成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与陕西省的分界。
明成化十五年被誉为蒙古中兴之主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第十五世孙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再一次统一蒙古草原,设立六个万户;封其三子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担汗为其次子)执掌新秦中草原为鄂尔多斯万户(新秦中草原:今黄河几字湾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时为蒙古鄂尔多斯部属地。
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鄂尔多斯万户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的第五世孙孛儿只斤·额磷臣率部内附归清,顺敕封额磷臣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后与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合并为今伊金霍洛旗)札萨克,晋多罗郡王爵。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将蒙古鄂尔多斯部落析分为6个扎萨克旗: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后与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合并为今伊金霍洛旗旗),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现准格尔旗),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现达拉特旗),鄂尔多斯右翼中旗(现鄂托克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旗(现乌审旗),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杭锦旗);后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萨克旗)。因清初蒙古鄂尔多斯部六旗(时为六旗)王公第一次会盟于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即今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藏传佛教大庙王爱召,相传王爱召为当时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故而得名伊克昭盟。简称伊盟。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清廷对待蒙古头行的种种政策继续生效。”故当时鄂尔多斯各旗旗政仍由蒙古王公自专。
公元1938年8月在达拉特旗北部成立中共包固工委。
公元1939年国民党在达拉特旗耳字壕设组训处。
公元1947年2月,伊盟工委分为伊东工委和伊西工委;10月,成立准达工委。
公元1948年2月5日;7月24日,成立东郡工委,撤销准达工委。
公元1949年3月11日,达拉特旗工委成立。7月25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主持组建乌审旗党委、鄂托克旗党委、达拉特旗党委、准格尔旗党委、东郡工委、杭锦旗党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属区工委。
解放后
1950年,5月1日, 伊克昭盟达拉特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辖区、乡、行政村(牧区称达尔古)、自然村(牧区称小达尔古)。
行政区划:
2000年,达拉特旗辖9个镇、13个乡、1个苏木。
2004年,达拉特旗辖20个苏木乡镇,其中苏木1个、乡10个、镇9个。总人口32.6万,有蒙古、汉、满、回、藏、壮、达斡尔等11个民族。城镇人口为9.5万人,城镇人口密度为6 333人/平方千米;农村人口为23.09万,密度为28人/平方千米。(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2005年鉴》)
2005年,全旗撤乡设镇,全旗辖8个苏木镇,其中苏木1个、镇7个。包括吉格斯太镇、白泥井镇、王爱召镇、树林召镇、昭君镇、恩格贝镇、中和西镇和展旦召苏木。
达拉特旗辖6个街道、7个镇、1个苏木:工业街道、昭君街道、锡尼街道、白塔街道、西园街道、平原街道、树林召镇、白泥井镇、中和西镇、吉格斯太镇、王爱召镇、昭君镇、恩格贝镇、展旦召苏木。旗政府驻树林召镇。
㈣ 杭锦旗的历史简短
在鄂尔多斯西部,有一个古老、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这里曾为历代“骑射之地、游牧之所”,孕育了韵味独具、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这里地貌独特,气象万千,既有广袤神奇的大漠风光,也有水草连天的草原景色,更有碧波荡漾的黄河风情;这里富集多种矿产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充满生机与活力杭锦旗。
杭锦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北部,座落于黄河上中游跨段的“几”字型湾内,地跨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黄河流经242公里。横亘东西的库布其沙漠将全旗自然划分为北部沿河区和南部梁外区。沿河区属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海海漫漫米粮川,是自治区高效畜牧业基地;梁外区以草原和天然林保护区为主,还有部分丘陵沟壑区,梁外牧区草原辽阔,草质优良,这里盛产多种植物,其中许多植物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自治区主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基地。
“杭锦”一词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是部落名。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替留居,为? 方、羌方、龙方、猃狁、匈奴等民族游牧之地。随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旗境归属屡有变迁。
公元前十世纪,西伯姬昌派大将南仲北逐猃狁,始于此筑朔方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设置九原郡。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于杭锦旗沙日召地区再建朔方城,为朔方郡治。建安二十年,减朔方等郡,匈奴入居朔方等郡地,杭锦复为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民族的游牧地。两晋十六国时期,杭锦旗先后归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燕、大厦等国。隋朝,杭锦旗北部和西北部分属五原郡之九原县、永丰县。公元618年,唐朝将隋时的郡改为州,杭锦旗为丰州地,丰州城位于格更召境内的库布其沙漠中,为当时南北交通要冲。明朝中叶,蒙古鄂尔多斯部移牧至此,“杭锦”为一部。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以“杭锦”部为主,设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即杭锦旗。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划定边界,杭锦旗境域北至五家河,包括现在杭锦后旗大部、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临河市一部分,面积约8.37万平方公里。1949年9月杭锦旗和平解放,同年12月杭锦旗临时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8日杭锦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㈤ 鄂尔多斯简介
鄂尔多斯(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鄂尔多斯市辖七旗一区,即杭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和东胜区,另外现在新开发的康巴什新区正在迅速发展,市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已陆续落迁于新区,这里目前有一所二本院校,一所市重点高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两所。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940653人,其中蒙古族17.7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万年前,“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1457年—1464年(明朝天顺)年间,蒙古鄂尔多斯部驻牧河套,始称鄂尔多斯;1648年(清朝顺治六年),鄂尔多斯各旗会盟王爱召,形成伊克昭盟;2001年,撤盟设地级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自然资源富集,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品牌服饰从这里走向世界,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经成为中国绒城,世界羊绒产业中心。鄂尔多斯文化艺术璀璨,是世界蒙古族传统礼仪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其中“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独特的魅力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尔多斯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七个典型城市”之一。2010年鄂尔多斯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9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205元和8756元。[1]2012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2]
【转自网络搜索】
㈥ 杭锦后旗的历史沿革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
1649年,清政府设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今的杭锦后旗地区,蛮会镇和团结镇为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的辖地。陕坝镇、二道桥镇、头道桥镇、三道桥镇、双庙镇、沙海镇为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的辖地。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将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更名为达拉特旗,将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更名为杭锦旗(因其辖地原为突厥族“杭锦”部落所有,故名)。
1942年,傅作义在河套地区实行新县制后,划出五原县和临河县的部分地区,新建狼山县、米仓县。从1942年6月14日至1953年9月27日期间,现今杭锦后旗的蛮会镇和团结镇为狼山县四区辖地,陕坝镇(包括原红旗乡)为临河县三区辖地,其余地区为米仓县辖地。这一时期,绥远省政府在河套地区实行“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政策。比如在米仓县地区的居民,蒙族隶属杭锦旗领导,汉族隶属米仓县领导。即使在一个自然村里杂居的群众,也各有权属,各归自己的旗政府或县政府领导。
1953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废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蒙汉分治,旗县并存”政策,将米仓县划归杭锦旗。但这一决策尚未实施,就因黄河阻隔,两岸交往不便,给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故随即决定以黄河为界,将杭锦后旗一分为二,黄河以南地区仍称杭锦旗,黄河以北地区命名为杭锦后旗。1958年8日,将原狼山县四区即蛮会镇、团结镇划归为杭锦后旗,后又将临河三区即陕坝镇(包括原五星、光荣、红旗、跃进)划归杭锦后旗。至此,杭锦后旗的行政区域基本固定下来。
㈦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有哪些历史上的名人
斯琴高娃
㈧ 鄂尔多斯的历史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专。三万五千年前,古“河套属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打动,选为长眠之所。1649年,清政府在这里设伊克昭盟。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历史上的鄂尔多斯,曾经是一个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庶之地,后来因自然气候的变迁、战乱、放垦等原因,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几代人不懈奋斗,但直到2000年时,全市植被覆盖率仍不足30%。进入新世纪后,鄂尔多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发生了质的逆转,开始由不断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改善转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目前的70%以上,占全市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赢局面。
与松原、呼和浩特、包头一起被称为“中国北方经济增长四小龙”。
㈨ 鄂尔多斯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2009-1979=30
㈩ 鄂尔多斯的由来
1、先秦时期。大禹建立国家后,把国家分为九州,此时的鄂尔多斯为雍州所辖,而鄂尔多斯的西南部则属渠搜国所管。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东北部一带设置云中郡、九原郡。战国后期,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一直为秦国所有。
2、秦汉时期。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今鄂尔多斯一带设立郡、县。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东汉灵帝刘宏登基之初,由于农民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南匈奴摆脱东汉管辖,鄂尔多斯被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开为游牧区。
3、北朝时期。汉赵光初二年(319年),后赵在今杭锦旗北部建立朔州。北魏正光六年(525年),裁朔州,将朔州在今鄂尔多斯的地盘归入并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在今鄂尔多斯南部设夏州。
4、隋唐时期。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一带设榆林郡、下辖榆林县、富昌县、全河县。唐王朝建立后,唐高宗于唐朝咸亨三年(672年)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关内道领属,在杭锦旗北部设丰州,下辖九原县、永丰县。
5、宋元时期。辽神册元年(916年),辽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东部地区设振武军,废弃胜州。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东部、东胜区一带置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
6、明清时期。元朝灭亡之前,鄂尔多斯地区被元朝太傅、中书左丞相、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所占有。至明朝初期,扩廓帖木儿被赶出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属明王朝派员管辖。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部被开垦的地区设东胜厅。
7、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孙中山宣布:“清廷对待蒙古头行的种种政策继续生效。”故当时鄂尔多斯仍设7旗1厅。民国三十八年,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主持组建乌审旗党委、鄂托克旗党委、达拉特旗党委、准格尔旗党委、东郡工委、杭锦旗党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属区工委。
8、解放后。1949年12月28日,伊盟人民自治政务委员会改称绥远省伊盟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达尔扈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普遍组建了行政政权,各旗县下辖区、乡、行政村(牧区称达尔古)、自然村(牧区称小达尔古)。
9、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将改名为鄂尔多斯市。
(10)杭锦旗历史扩展阅读:
鄂尔多斯特点:
1、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毗邻晋陕宁三省区。鄂尔多斯市辖2区7旗,“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2、鄂尔多斯市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是,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与黄土高原相连。地貌类型多样,既有芳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又有开阔坦荡的波状高原.
3、煤炭资源极为丰富,地下埋藏有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煤田(距今21000万年至26000万年)和中生代侏罗纪煤田(距今15500年万年)。含煤面积约占全盟总面积的80%。煤炭资源分布呈东西一线。
4、鄂尔多斯坚持以建设品质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美丽鄂尔多斯。在这座现代化之都,生态、健康、智慧、宜居、宜业、宜游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全国驰名品牌和独具魅力的旅游景点成为鄂尔多斯亮丽的品牌形象和城市名片。
5、全市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7个,著名景点有成吉思汗陵园,鄂尔多斯草原,响沙湾,恩格贝,昭君坟,库布齐沙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