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发布时间: 2021-08-02 04:35:29

地理与生活有哪些联系我要写地理小论文,需从生活找例

1、 服饰与地理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 饮食与地理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套传统名菜。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原因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3、 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4、 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 55 个,人口虽然占全国人中的约 8% ,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 50% - 60% ,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他们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随之形成的服饰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种的服饰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少数民族顺应自然,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灿烂文化。
1、高寒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 1% ,在这因新构造运动大幅度的差别上升造成地势高峻,地貌复杂的山原上,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方便放牧抵御猛兽,他们的服饰设计上采用腰带短、长刀、火石等饰品,由于深受佛教影响,藏族和门巴族服饰上多戴佛珠,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少数民族腰间挂有银饰和铜饰的品种形式繁多,走动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2、干旱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区多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伊期兰教的礼节,如果到室外头不戴遮盖物就是对天的亵渎,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头戴的一般是最轻最小的圆帽或一块头巾。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男子多配长袍,女子多配各种绣花、坎肩,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鼓风机”的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区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装均大襟长袍,腰间束带,同新疆地区相比无钮扣对襟长袍更容易抵御北方的寒风侵袭。
3、季风区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活跃西部,干湿季节交换明显,东南季风活跃东部,气候终年湿润、湿度大,冬雨多,因处于三大板块相对运动的地区,山地高原多,河流纵横交错,地貌类型多样,这里聚居生活着的少数民族较多有黎族、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当然这些民族服饰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风“擦尔瓦”,蹲着休息时自然形成小围帐,可以遮风和避雨防寒,还有羌族,因为祖先是以畜牧业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与前襟下摆等处均露出长的羊毛,敞开搭在肩上,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装的衍化物,除此之外还有基诺族的尖顶帽等明显反应了西南少数民族在服装上的个性。在饰品的选择上,有的民族比较简洁,有的民族非常重视,如佤族所居住的沧源和西盟地区,蕴藏着金、银、石英、云母等矿藏,女子习惯在小腿和腰间绕藤圈,上臂及手腕处戴银饰,项间还要戴上银项圈、项珠,有的挂上多串彩珠,此外景颇族的银饰,苗族的银凤冠都表现出西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民族因散居几处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居山里者,裙略短,便于攀登,居平原者,裙略长,踏草行垅,居水边者,衣简洁,适于洗涤。
4、冷湿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由于纬度较高,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冻土广布、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这里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条件上与青藏高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其服饰上也有就地取材,脚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装,宽大遮体,以求御寒的共性,如鄂伦春族头顶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个身体、适宜零下 40ºC 的寒冷天气,还有赫哲族,由于久居江原野以捕鱼为生,穿的是鱼皮长衫,脚下踩鱼皮靰鞡。不同的是由于东北地区昼夜温差不大,没有藏族制皮袍将一袖褪下缠于腰间的习惯。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满族服饰的线条明确多用绸缎和土布,冬夏服装分明,衣着比较宽大。在饰品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除了配戴银饰外、源于渔猎部落的爱以羽毛、兽头作饰品显示其勇猛无畏。

② 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太多太多了,《2012》里最多,地震、板块移动、太阳风暴、各国的建筑、海啸、火山喷发……还有《后天》,海啸、低压中心(气旋)、台风……《冰河世纪》,冰川漂移……《狂蟒天灾》,热带雨林……中国电影的话也很多,地理其实很广泛的,比如《黄河绝恋》,提到了黄河的知识,《我的父亲母亲》、《乡村爱情故事》,就有农村地理知识、涉及到种植业、土壤、区域环境等等。地理无处不在,还有就是,所有的电影里都有的:交通工具,这也是地理与生活

③ 地理和衣食住行有什么联系

吃饭穿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1.对衣着的影响:气候的不同,会影响穿衣的多少和布料等等。

2.对食品的影响:由于土壤和气候不同,造成了东方吃辣除湿,西方吃酸中和碱土的现象,南方作物和北方作物不同,南甜北咸。

3.对住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水热条件不同,南方以竹楼或墙体较薄的楼为主,楼间距较小,北方墙体较厚,楼间距较大,更看重风水,吸收阳光。

4.对行的影响:南方河网密布,主要以船和其他工具为主,北方河流较少,主要以各种陆上交通为主。

(3)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扩展阅读:

人们的穿着与地理知识中的“气候”有关。

气候炎热时,人们会穿薄点。

气候寒冷时,人们会穿厚点。

补充:自然地理知识包括 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 、 水文地理学 、 土壤地理学 、 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化学地理学 、 医学地理学、冰川学 、冻土学、 物候学 、火山学 、地震学等。

因为气候是自然科学,文化是社会科学,经济建设、衣食住行和健康都受气候影响。

地理气候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事业,

这也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国家里也会有较大差异的地方文化的原因。

因此,地理气候对文化影响的部分则是相对恒定的。只要这种条件继续存在,其影响就不会消失(当然可以发展)。

④ 地理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举例说一些吧

下面,我就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产生什么杨的制约作用,以及制约强度的大小进行评述。

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制约表现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为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水土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能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现差异。这是因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本来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当然要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和方式,固有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区别,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环境,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商业,航海,殖民则较为发达。

马克思的以上论述表明,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这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使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产生许多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基本上是“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这就不能不带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征的社会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学说就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了较大区别。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性格,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孟德斯鸠认识不到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而不适当地强调人的气质性格及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科学的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那么,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气质性格就没有任何影响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某个人类共同体从事于何种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们多过着农耕生活。而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正是这种由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某个民族才形成具体的,具有某种特点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此外,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格的形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响。但是,这些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特别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发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联系。地理环境作为生产过程之一的劳动对象,在人类文明初期,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学说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际情况的,是唯物史观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表述,这也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⑤ 谈谈地理与生活的关系

1.地震。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灾害。 2.气候。每天大家都在关注着它。 3.降水。每个地区的降水量都不同。 4.风土人情。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风俗都不同。 5.位置。你所在的是亚洲,但是还有其它几个大洲与我们共同存在在这个地球。 6.地理标志。某些时候所看见的一些地理符号的识别。 7.山脉。

⑥ 地理与生活有哪些联系 我要写地理小论文,需从生活找例子, 当然,最好与日常生活有紧密的关系

记得几个例子,
1.就是到野外旅游迷了路,用北极星和树木的年轮辨别东南西北,
2.如果你经常版出差的话,那么懂权得一些地理知识尤为重要了,如果出国,最重要的一点要知道时差和当地的气候状况,以决定你要带什么衣服

⑦ 浅谈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地理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一年中日出日落的时间太阳高度等等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另外地理中的气候我们的,穿衣服多少有关

⑧ 地理与生活

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制约表现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为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水土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能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出现差异。这是因为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本来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当然要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和方式,固有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之区别,而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环境,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商业,航海,殖民则较为发达。

马克思的以上论述表明,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这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世界葛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使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产生许多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基本上是“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这就不能不带有其文明初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特征的社会生活所打上的深刻烙印。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地理环境学说就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形成了较大区别。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性格,人的气质和性格决定法律及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

由此可见,两者的区别不在于地理环境是否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而在于前者怎样决定后者。孟德斯鸠认识不到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而不适当地强调人的气质性格及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科学的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那么,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气质性格就没有任何影响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某个人类共同体从事于何种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如生活在草原地带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们多过着农耕生活。而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正是这种由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某个民族才形成具体的,具有某种特点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此外,一个民族的气质性格的形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的影响。但是,这些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特别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正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发生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联系。地理环境作为生产过程之一的劳动对象,在人类文明初期,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学说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际情况的,是唯物史观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表述,这也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⑨ 地理与生活有哪些联系

记得几个例子,
1.就是到野外旅游迷了路,用北极星和树木的年轮辨别东南西北,
2.如果你经常出差的话,那么懂得一些地理知识尤为重要了,如果出国,最重要的一点要知道时差和当地的气候状况,以决定你要带什么衣服

热点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答题技巧 发布:2025-07-09 11:50:06 浏览:586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发布:2025-07-09 11:21:11 浏览:269
汪丽老师 发布:2025-07-09 11:20:21 浏览:982
贵阳哪个 发布:2025-07-09 10:48:16 浏览:993
高中历史框架 发布:2025-07-09 10:15:25 浏览:76
安全座椅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10:10:30 浏览:335
幻想老师漫画 发布:2025-07-09 07:13:31 浏览:900
六年级语文补充答案 发布:2025-07-09 06:19:21 浏览:21
保证书写给班主任100字 发布:2025-07-09 06:00:31 浏览:240
南科生物 发布:2025-07-09 04:15:57 浏览: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