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地理专有名词

地理专有名词

发布时间: 2021-08-02 04:37:19

『壹』 地理 专有名词解释

焚风(Foehn)是出现在山脉背面,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一般来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1956年11月13、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的焚风现象。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时,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在中国,焚风地区也到处可见,但不如上述地区明显。如天山南北、秦岭脚下、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大小兴安岭、太行山下、皖南山区都能见到其踪迹。

『贰』 请问地理专有名词有哪些,详细点的,求解释。 例如净变化之类的,

1.infiltrate v.渗透
2.aquifer n.含水土层, 蓄水层
3.unconfined aquifer 非承压含水层 无压含水层
4.confined aquifer 自流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
5.recharge area 补给区
6.water table n. 地下水面(门窗泻水台)
7.vadose zone 渗流区
8.aquitard 半透水层 弱含水层
9.aquiclude n.含水土层
10.porosity n.多孔性, 有孔性

『叁』 地理名词汇编有哪些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的划分。西汉以前,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所划分;东汉以后,有的认为九州是周制,有的认为九州是殷制。具体州名未有定说。《尚书》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吕氏春秋》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尔雅》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各家所说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

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面方向;荒,荒远之地。《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带,“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郡县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时“县”大“郡”小,秦代郡大县小。秦统一后分全国为36郡,后来又增加为40郡。汉高祖刘邦分为62郡,区域变小了。隋唐时改郡为为“州”。县制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县属郡,一个郡管辖几个县。汉代郡国并存,国以下也有县。隋唐以后县隶属于州或府。

国周代分封诸侯,每个诸侯都建立一个“国”。秦代取消分封制,不存在国。西汉实行郡、国并置之制,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与郡相当,所以常连称“郡国”。

道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大略相当于汉代的州,隶属于中央的监察区。北宋初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不久即废,改道为路。清代又恢复道,它的范围较小,属于省管辖,但比府、州为大。

路北宋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势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当于州、府。

省最初是指宫禁之地,魏晋时成为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金代开始有了“行省”,它是中央尚书省的临时派出机关。元代省成为正式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2个大行政区,中央政府直辖的称中书省(元时中央政府即是中书省,同时中书省在元及明初亦是政区名,指直隶中书省的地区),另外分设11个“行中书省”,也简称“行省”。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习惯上仍称“省”,而中央机关已不再用省的名称,于是“省”就专指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清沿袭明代制度,分全国为十八省,“省”一直沿袭到现在,虽省的数量增加,但它作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没有改变。

州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书》说)。冀州相当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一带;兖州相当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一带;青州相当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徐州相当今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扬州相当今安徽省南部、江苏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东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区;荆州相当今湖南、湖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豫州相当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梁州相当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东部地区;雍州相当今陕西省和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舜时为十二州,增加了幽、并、营三州。到了汉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国时,共十八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后又分为二十一州,从汉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当时江南的州实际上与郡无异。在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是行政区,但大的州,也可称为“府”。明清统一改州为府。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一府管辖几个县。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隶辖于路。如宋代的平定军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见军和州府相当。

山东(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为“山东”,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在华山以东包括作者故乡蒲地(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2)春秋时的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3)金代开始,山东即指现山东半岛一带,成为行政区域名。

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即“关中”(今陕西省一带),后来指太行山以西的区域为山西。元代开始,山西成为行政区域名。

江东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这个地区是孙权的根据地,所以当时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该地区在江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鲁肃所称“江表英豪”,即指东吴的英雄豪杰。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唐代“江南”又为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贵州省东北部地区。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西及安徽省长江以南和江苏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区。

河东战国至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因黄河经河套后,流向由北向南,本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秦代开始设河东郡,唐代设河东道,宋代设河东路,除唐代河东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其他辖境均在今山西省内。

关外(1)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2)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得名。

关内(1)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2)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另外,今四川省康定县以东地区亦称为关内。

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

西垂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义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的“中原”,系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关中相当今陕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剑外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唐代京都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地区为剑外。杜甫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即指剑门关南的蜀中地区。

塞外“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约自东经110度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统称为“西洋”。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南海,通常称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后,西洋泛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

南洋我国唐朝时候,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人远渡重洋,到现在的东南亚一带谋生。聚居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侨越来越多,华侨就把东南亚称做“南洋”。“南洋”包括11个国家。在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马来群岛上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等。

东洋这名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还可以代表东亚地区。而东洋的说法,是相对南洋、西洋而有的说法。明朝初期以婆罗洲的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不过,近代中国通常用它指称日本,可作日本一词的别称。

华阳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包括汉中和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因这些地区均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东晋常璩(qú)所著《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的历史。南朝时曾设华阳县、华阳郡,辖境亦在此地区之内。

两淮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两淮”。元代以后,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盐场。

三楚秦汉时分称战国楚地为西楚、东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当今豫东、皖北和江苏省西北部一带。秦亡后,项羽曾于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国号亦为“西楚”。东楚约当今江苏(除西北部以外)、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南楚约当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两湖一带。

三都、两都东汉时的“三都”为东都雒(luò)阳(即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yuàn,在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三国魏时改“雒”为“洛”)、北都晋阳(在今太原市)以及京都长安。左思《三都赋》所指三都,是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在今南京市)和魏都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故城早已毁)。班固《两都赋》所指“两都”,是东都雒阳(东汉的国都)和西都长安(西汉旧都)。唐代的两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五代则指东都开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两京唐代的“五京”,指东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北京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南京成都府(在今成都市)、西京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中京京兆府(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的“两京”,指首都雒阳和西汉旧都长安。宋代则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阳)为两京。明代永乐以后,两京指京师顺天府(在今北京市)和南京应天府(在今南京市)。

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的总称(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绵亘于湘、赣、桂、粤边境地区,为长江、珠江分水岭,又名南岭。其中以越城岭(2118米)最高。大庾岭古称梅岭。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指“五岭”,即此。

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函谷关败还,当时该关亦为秦国与关东六国的分界。崤山东自河南新安县境,西迄潼关,高峰凌绝,形势险要。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即指此。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有中、北、南3条支流。源出易县境,流人南拒马河,最后注入大清河。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即指此水。

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孰隍县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

『肆』 高中地理的一些专业术语``

地形-------地形平坦、地势崎岖、山高谷深、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土壤-------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贫瘠
水源-------水源充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浪费严重、节约用水、跨区域调水、汛期长、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

『伍』 地理名词有哪些

地理学常用名词
1.地理单元——按照一定的尺度和性质将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间单位。
2.地理空间——地球表层现象的相关几何范围。实在、客观并界定了的,称绝对地理空间;个人或群体所感知到的各地理事件之间或地理事件各方面之间的几何关系,称相对地理空间。
3.地理过程——地理事物随时间的演变轨迹。
4.地理结构——一定尺度地理系统中各要素和各部分的空间格局和相互关系。
5.地理考察——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是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6.地理阈值——又称“地理临界值”。它将地理系统中的不同状态加以区分或分隔,对某一性质的表现范围加以限制和说明。
7.地理系统稳定性——地理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原状的能力。
8.地理系统敏感性——地理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和速度。
9.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
10.地理因子——影响和决定地理现象的原因和条件。
11.地理要素——构成地理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组成成分。
12.地理分布——地理现象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的集聚或扩散。
13.地理界线——将地域单位或地理现象加以区分的线或带。一般处在地理要素或地域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明显的部位。
14.地理位置——地理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
15.地理综合——地理学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将地球表层或某一特定区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16.地理循环——地球表层具有时间上可重复性的现象。包括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等。
17.区域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中的作用,18.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19.区域分异——地球表层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
20.区域承载力——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资源能支撑的人口数量和人类活动强度。
21.地理系统——地球表层中所有地理要素构成的时间、空间动态整体。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系统和人文地理系统,两者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22.地球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地球,包括了自地核到地球外层空间的广阔范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23.地球表层——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圈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圈层。
24.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组成的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25.景观——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
26.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27.水圈——地球表层由水和冰雪占有或覆盖的圈层,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上限到对流层顶,下限到深层地下水所及深度。
28.大气圈——地球最外层,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氩、氦及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29土壤圈——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土层覆盖。
30.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31智能圈——生物圈的高级阶段,指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和社会化大生产使生物圈受到影响的部分。
32地圈——地球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及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不同圈层之间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33地理纬度——地面上的法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地理纬度从赤道向两极量度,由0°到9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赤道以南称为南纬。

『陆』 地理专业术语

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
冲击扇
河漫滩
三角洲
高原
平原
丘陵
山地
盆地
背斜
向斜
地堑
地垒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雪线
海岸线
褶皱
断层
洋流
母质
淋移作用
拮抗现象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
方沸岩
块熔岩
非可燃性生物岩
腐殖堆积层
水蚀
板块

『柒』 地理专业名词

地理专业一般指地理科学。地理科学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是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人与地理的关系的专业。

『捌』 翻译~ 地理专有名词~

大隆起

红河拱

天鹅拱

沃希托河建筑前线
祝您学习进步!

『玖』 求一些地理问答题中的专用名词的解释

地质构造类型广泛,细分的话据我所了解的就有44种,但主要有褶皱(又分向斜和背斜)、断层、韧性剪切带、面理等,考试不会考那么细,只要答出类型就可以了,在深层次一点就是简述其成因,但一般不会太难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这个考试也只要答出是什么作用就可以了,很少深入地考

1.地形特征的分析
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试题中,地形判读常以等高线的形式给出,因此,这里还需要掌握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读数值范围和极端值的大小;二读弯曲方向和延伸方向,等值线向高值凸出数值为低,向低值凸出数值为高(“凸高为低,凸低为高”);三读疏密程度,根据疏密程度判断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等值线越密,变化越急,反之,变化越缓;四读局部小范围闭合,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其周围数值较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的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大,反之,若闭合圈上的数值与周围数值较小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则圈内数值比闭合圈上的值更小;最后再结合具体相关知识和特征进行解读。
2.气候特点的分析
世界各地气候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有一些差异。气候特征一般可以根据典型的气候特征描述。如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气温降水资料,一般应当根据数据来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某气候夏季炎热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称为高温,而低于20℃时称温和或凉爽;某地气候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为标准,高于0℃为温和,反之为寒冷。
3.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结冰期等,分析时,应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加以分析。首先我们应大致确定河流的补给类型,若是以降水补给为主,水量的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主要与河流流域降水量及其变化有关,若是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则与气温有关。对含沙量的分析,主要考虑流域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高,河流含沙量越小。有无冰期取决于冬季最冷月均温,若小于0℃,一般有冰期。
4.区域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热、水资源。在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时,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光、热资源,有利的条件是(生长期内)光热资源丰富,但有些地区可能两者不同时具备,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够充足。
(2)降水量,有利的条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适中,但不同的农作物生产对雨量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麦、棉花为旱作物,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要少于水稻生产。
(3)水热组合,有了一定数量的水热条件,还应评价水热配合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光热、降水都较为丰富,但雨热不同期。
(4)评价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如降水变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不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台风、寒潮对农业不利等。
在评价一个地区气候条件时,应评述利弊两个方面。
区域自然特征的分析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性较强,因此,熟练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和思路是准确、全面分析此类问题的关键。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上面也提到了)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热点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答题技巧 发布:2025-07-09 11:50:06 浏览:586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发布:2025-07-09 11:21:11 浏览:269
汪丽老师 发布:2025-07-09 11:20:21 浏览:982
贵阳哪个 发布:2025-07-09 10:48:16 浏览:993
高中历史框架 发布:2025-07-09 10:15:25 浏览:76
安全座椅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10:10:30 浏览:335
幻想老师漫画 发布:2025-07-09 07:13:31 浏览:900
六年级语文补充答案 发布:2025-07-09 06:19:21 浏览:21
保证书写给班主任100字 发布:2025-07-09 06:00:31 浏览:240
南科生物 发布:2025-07-09 04:15:57 浏览: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