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的历史
A. 八达岭长城历史
他巡回赛
B. 八达岭长城距今已有多少年
距今507年。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在此修筑了长城,至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明长城大体一致。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八达岭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历史上八达岭长城是护卫居庸关的门户,从八达岭长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建有关城“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关沟”,而真
正扼住关口的是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为险要。古人有“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领,如窥井”、“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可见当时居庸关只是一个关城,真正的长城是修建在八达岭的。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这里修筑长城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是历史名地。
C. 八达岭长城有哪些历史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相传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天三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山羊驮砖”的故事:在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但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D. 八达岭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没有重修过
八达岭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版,
始建与春秋燕国,至今权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明长城大体一致。
八达岭是峰峦叠嶂的军都山风吹草动的一个山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可见八达岭的地理战略地位。
明代复建,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经过八十余年的修建,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联、墩堡相望、重城护卫、烽火报警的严密防御体系。
E. 八达岭长城的由来的故事是什么
八达岭长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称。明末学者顾炎武曾两度登临,并赋诗盛赞“雄托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对于八达岭这一名称的由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兼而有之,考证起来非常有趣,同时也足见八达岭长城载誉天下的盛名。
当地传说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关山险峻,崇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曰“巴达岭”,后人讹传为“八达岭”。这个解释未必真实,因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据,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过一位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实际上,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确曾降生过一位元代皇帝,不过,他的名子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含有“八达”二字,也许“巴达黎黎”是一种误传。但联想到元朝时皇帝们每年要从北京到上京来往一次,而处于必经之路的八达岭,被这位皇帝乘兴赐名,还是有一定可能的。
还有人传说明末李自成率军征战到此,由于关城易守难攻,大军受阻,累日不进,不由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前方还有七道险关。李听罢长叹一声,心想这第八道关都过不去,看来强攻是不行了,于是改途而去。后来这里被称“八道岭”,继而成为“八达岭”。
在明代,八达岭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哨阵地。因为在古代汉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称作“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岭”(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和误传。但这一观点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据。
看来,最可信的还是《长安客话》中的: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名“八达岭”了。
“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怎么回事呢?有一段故事传说。
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药材可是到处都有。
回头再说阎王爷和城隍爷的官司。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玉帝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长城八达岭一带没有阎王庙。
F. 八达岭长城长多少米 八达岭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
建于14世纪。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G. 有什么八达岭长城的故事
1、西麻草
八达岭有一种草,叫西麻草。这种草有毒,人碰着它,就象蝎子蜇一样疼,疼得嗷嗷叫。它生长在八达岭长城外,替边防人员放哨,对保卫八达岭还很有功劳哩。
传说,大边(长城)修好以后,在关口地方都设重兵把守。八达岭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了,从修好那天起,一直没有断过驻兵。长城上不是都有楼子吗?
那楼子叫敌楼,站岗放哨人员就在那里头。当官的经常提着鞭子查哨,发现哪个敌楼的哨兵睡着了,就是一顿马鞭。他们更怕的是自己睡着了,敌人摸上来还不知道。
要是那样,不仅是挨打,还有杀头之罪哩!因此,他们一到岗哨上来,就向老天哀告:“老天爷呀,保佑着,千万别让我睡着。敌人来了,跟我打声招呼,让我知道。”
也别说,他们的哀告玉帝还真知道了。玉帝体会边防人员的苦处,便想了一个办法,派草神带上西麻草籽,撒在长城外。草长起来了,到处都是。
入侵的敌人一碰到这种草就蜇得“嗷嗷”叫,放哨人员听见有人喊叫,机灵就醒了。从此,再也不会因站岗失误而被杀头了。西麻草成了哨兵的好友,他们对西麻草也更加保护。
2、仙女点金砖
很久以前,八达岭一带下了场大雨。这场雨一连下了二十多天,只下得山崩地陷,房倒屋塌。老百姓无家可归,就坐在山梁上忍饥挨冻,望大水叹气。
按照惯例,每逢灾年,朝廷向百姓发救济粮,就是老书上说的:“放赈”。大雨一过,官府就放赈了。这一年,放赈的官员叫芦瑞,这小子专会欺压百姓。
往年放赈就是把粮食放到百姓的手里。今年可好,芦瑞为了往自己腰包里搂,就想了个损招:在路边支起大锅,下几把米,再掺点麦麸谷糠,然后让百姓排队来喝粥。
一人一碗,再想喝第二碗的就得跪下来叫他“爷爷”。老百姓都恨死芦瑞了。可又有什么法子呢?这一天,路上走来一个姑娘,这姑娘长得可美了,她也走过来要喝粥。
芦瑞一看姑娘的美貌立马就迷了。想不到这深山之中竟有这样仙女一般的女子。芦瑞顿起邪心。他把姑娘叫进帐篷,拿出他的好干粮递给姑娘。
那姑娘红着脸儿,羞答答地接过干粮吃了起来。芦瑞望着姑娘那红石榴一样的脸蛋说:“你愿不愿意成天价吃这饭?”姑娘说:“愿意。只是……”
芦瑞接过话就说:“只要你肯跟我走,我保你天天吃香喝辣的。”姑娘眨着星星一样的眼睛问:“跟你上哪儿去?”芦瑞厚着脸皮说:“跟我回家,给我当媳妇呀!”
姑娘一听,脸腾地红了,说:“谢谢大人的美意。只是我长在长城下,离不开这山山水水,舍不得这万里长城呀。”芦瑞一听有门儿,忙说:“山水我家有的是,长城嘛,我给你修几道。”
姑娘说:“大人真有这样的心肠,也算小女子有福气。不过,我要的长城,非这里的砖石垒的不可。”芦瑞大笑着说:“这好办,赶明儿我派人拉几车就是了。”
姑娘说:“不行,大人要亲自用小锤儿找砖,敲着有铜音儿的就要,用不了几车,有十口袋就够了。”芦瑞满口答应。
姑娘又说:“大人要真这样,小女子愿意生死相随,三日后和大人成亲。”说完,递给芦瑞一把小锤,走出了帐篷。这下可把芦瑞美昏了。
他忙带人爬上长城,挨着个儿“梆梆”地敲砖,只听见有“嗡嗡”的铜音的就拆下来装进口代里,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十大口袋。他把十口袋砖搬上车往回拉。
起初,骡子拉的不费劲儿。后来,道儿越来越平,车却越来越慢,骡子也累得通身是汗。最后,车轴“咔嚓”一声折了。芦瑞大吃一惊,忙解开口袋一看,天哪!
只见口袋里金光闪闪,砖块变成了金砖。芦瑞乐疯了。他赶忙往回跑,哈哈疯笑着,把所有的粮食都分给了老百姓。他要腾出口袋装金子了。
正在这时,皇帝派的查赈大臣到了,他派人去叫芦瑞。芦瑞只顾着放粮,根本不理。这惹恼了钦差,钦差令人把芦瑞捆绑起来痛打了一顿。
这一打可把芦瑞给揍残了,疯劲也消了。他如实招出了金砖的事。开始,钦差不信,令人再打,芦瑞忙说:“大人慢打,金子还在半路上,请大人查实。
如有半点虚言,小人情愿一死。”说完,押着芦瑞向长城奔去。到了大车旁,钦差果然见大车已被压坏。没命似地扑过去看金子,当他解开口袋,看到的是一袋一袋的城砖。
钦差这个贼火大了。他扭脸瞧见芦瑞正跪在路旁,手拿小锤发抖。奔过去,夺过小锤,照着芦瑞的脑袋就砸。“轰”的一声,只见一团火光,芦瑞扑在地上死了。
他的衣服烧光了,头发烧焦了,后背上皱皱巴巴地裂开了好多口子,这些口子正好拼成了一行字:“欺压百姓必死!”钦差一看,吓得魂飞丧胆,忙钻进轿子,带着随从溜回了京城。
这天晚上,人们吃饱了饭,坐在山上望着北面的长城议论着这件事,:“仙女可真为咱办了件好事。”“可不,杀了芦瑞,还让咱有了粮食,只是长城叫芦瑞毁了不少。”
“没事,等大水一退,咱们再修补修补。”“唉!这年月命都顾不过来,谁还……”人们在议论着的时候,见黑黝黝的长城上亮起了星星点点的金光。
一闪一闪的特别好看。人们非常惊奇,猜测是仙女点的金砖在放光。第二天,有人跑上山一看,长城全补好了。
3、张果老修拐脊楼
拐角楼施工时,张果老被王母娘娘邀请去赴蟠桃会,他恐怕失礼,没敢骑驴。会罢,他回到终南山仙洞,看到心爱的神驴瘦得皮包着骨头,就责问童子:“为何不用心喂料饮水?”
童子告禀:“下界秦始皇修筑长城,凡人不够,又向仙界征丁。别的洞府已派出仙役,我们人手缺乏,只好让神驴去驮砖。”
张果老听了又惊又气,惊得是,秦始皇这条孽龙竟干出偌大事业;气得是,神驴怎么累成这般模样?第二天,神驴又去上工了,张果老悄悄驾云跟踪下来。
他刚到八达岭就听得帮水峪那边人喊马叫,震天动地,便慌忙拨开云缝往下一瞧,只见高高的山尖上正在修建一座拐脊楼。那里人山人海,抬石运砖,和泥挑土,像蚂蚁搬家似的。
他的毛驴驮着小山般的一驮子砖,正艰难地往山上走着,浑身的皮毛全湿透了,还不时挨抽打。张果老心疼极了,他又扫了一下山上山下,只见崖间沟壑堆着不少尸骨。
禁不住暗骂一声:“暴君呀!”就马上化作一个瘦高的老头儿,飞下云端。一个好心的工头对他说:“拐脊楼工程艰巨,地势危险,你到平处去和灰吧。”
张果老望着他哈哈一笑:“知道老将廉颇的故事吗?”说着从怀里拿出绳索,背起八块城砖,腋下又夹上四块,每只手又紧紧拿起两块,如飞地跑上山坡……
拐脊楼的砖石运齐了,张果老跨上他的神驴回山了。瓦匠们垒墙用到他运的砖发现上面留有很深很大的手印儿。
都十分惊讶,心里琢磨:“帮助我们修边的老头准是神仙。什么神仙呢?张果老嘛,只有他才有头好驴子呀。”
4、东米仓,西米仓
在八达岭上往南看,有两座山,山上碎石呈米粒状。东边的那座山,叫东米仓,西边的那座叫西米仓。修长城时,民工们要吃饭,人多呀,每天都要吃大批的粮食。
那时侯征集全国粮食,都往这里送,送的少了,不够用,送的多了,日晒雨淋都霉烂了。尽管不断地送,可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民工们吃不饱,还得干重活,因此连饿带累,死的人可就多了。
相传王母娘娘,很体恤黎民的疾苦,就在八达岭堆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两座米山。两座山的粮食,人再多也吃不完呀!从此全国的老百姓再也不往这里送粮了,修长城的民工们也不再挨饿了。
一直到把长城修完,这两座山也没见减低。据说,就是打那时侯流传下来,男人在外做活,妇女在家管吃饭,因为王母娘娘在天上就是管吃饭的。
5、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
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