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历史
❶ 在军队历史上曾有过兵团,兵团规模一般有多大
兵团的规模非常的庞大,在当时的中国历史上组建了十几个兵团,这些兵团的人数非常的多,总量大人口达到了60多万人左右。组建兵团是当时的历史所需,它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兵团的组建它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些兵团的战斗力也是非常的高的,它有利于当时的解放战争。
正是因为对这些兵团有了一个好的划分和控制,才有了我们对他好的管理,因此兵团在当时的战斗力是非常的高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势力在这些兵团的打击下迅速的溃败,我国由此迎来了一个全面解放全面发展的时代,后面兵团还有一部分的扩张。因此这些兵团的数量一共达到了19个,这19个兵团为保卫我国的安全和边境的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这些兵团的将士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我们应该不忘历史刻苦前行。
❷ 新疆建设兵团的意义与来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是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兵团从成立后,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和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架桥修路,兴建了一大批团场、企业和新城镇。
兵团管辖范围7.43万平方公里,有耕地105.56万公顷,分布在自治区16个地(州、市)的69个县(市)境内;人口254.22万,辖有14个师、174个团场,其中58个边境团场;5000多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百花村、新疆天业、新天国际、新农开发、伊力特、新中基、天宏纸业、天富热电、冠农果茸、青松建化、新赛股份等11家上市公司;已与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新疆16个一类开放口岸中兵团辖区内有9个,具有东进西出,向西开放,发展贸易的优势;有国家级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长期以来,兵团始终以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三个文明” 建设和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实践中,弘扬了“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奋进” 的兵团精神,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兵团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兵团把发展作为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第一要务,着力“调高调优农业、做大做强工业、拓宽搞活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一些特色产业和产品已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
兵团以履行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为己任,以“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为工作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不断推进了屯垦戍边事业的新发展。
兵团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协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希望继续同各方面加强联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交流。
我们真诚地欢迎各界人士、中外朋友来兵团考察交流、投资洽谈、旅游观光;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的新路子,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❸ 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也是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行政区划单位。
兵团属于国务院计划单列的省(部)级单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事务;司法事务受新疆的高法高检领导管理,由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任免兵团各级法检的组成人员;行政业务受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兵团部驻乌鲁木齐市;分支机构遍及克孜勒苏以外的新疆全境,主要靠近"两周一线"〔即"两大沙漠"和一个边境线(中国西北边境)为主,管理多个县级市,拥有健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司法机构。
❹ 历史上出名的十大兵团是
十大兵团:
1、李牧骑兵兵团;
2、王翦兵团;
3、韩信兵团;
4、霍去病兵团;
5、陈庆之七千白袍军;
6、岳家军;
7、成吉思汗怯薛军;
8、常遇春兵团;
9、袁崇焕关宁铁骑;
10、满清八旗军;
❺ 新疆建设兵团的来龙去脉
1949年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别通电和平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尔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各地区,新疆的屯垦事业揭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1952年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二、六、五军大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1954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发电报给西北军区、西北局和军委总参谋部,提出关于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其领导机构、名称的请示报告。8月6日,军委总参谋部复电:同意第二十二兵团部与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遵照军委总参电令,发布命令《公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月25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公布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组织机构及管辖部队番号》,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于11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自给性生产。1958-1960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如火如荼,兵团迅速掀起垦荒造田大兴水利建设高潮,同时,兵团工业生产也蓬勃发展。1961-1962年,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兵团各项事业很快进入一个全面大发展时期,农牧团场基本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鉴于新疆农垦事业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兵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1983年以后,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体制改革。1990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为兵团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今,兵团以占全疆1/7的人口,生产新疆1/5的粮食、2/5的棉花和1/3的棉纱、棉布、食糖,并交纳1/5的税金。
❻ 新疆兵团发展史有哪些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创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则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创业中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到1966年底,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❼ 组建新疆建设兵团的历史背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10月7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全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组编而成。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前身是湘赣苏区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1944年10月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于1946年秋返回延安,与独立四旅组成第二纵队(后独立六旅归二纵队建制),次年3月西渡黄河。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6月,归一野一兵团建制,出色地完成了自卫反击、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荣任务。
1946年11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后改称第六军,由新四旅和教导旅组成。新四旅前身是1927年黄(安)麻(城)起义组建的光山独立团发展的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后与一方面军的三十九团合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参加过"百团大战"。教导旅的前身是中央苏区红军的一部,参加了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诸战役和长征,还有一部分是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后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开辟根据地的斗争。后一二九师七七一团等3个团赴延安组成新四旅,晋察冀、冀鲁豫的劲旅到边区,组成教导旅。
第六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解放西安,攻克兰州。1949年11月,由二兵团转隶一兵团建制,由王震司令员、徐立清政治委员率领进军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起义部队于1949年12月7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于1949年12月20日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一兵团从二、六军中抽调大批优秀政工干部到二十二兵团和五军的军、师、团中,建立起各级党委会和政治工作机构及制度,加强了二十二兵团和五军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中坚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二、六军。这是一支从红军、八路军延续下来的英雄部队。据兵团办公厅1995年征集统计,1954年兵团成立后,仍在兵团工作的老红军有195名,老八路2098名,其中不包括40年中已调出兵团的师以下老红军老八路。这些老红军老八路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时期。全国解放后,他们又坚定地执行毛泽东的命令,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在新疆亘古荒原上谱写了屯垦戍边的壮丽诗篇,并成功地改造了国民党驻疆7万起义官兵。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垂史册,留芳千古。他们激励着年轻一代兵团人在新世纪创造新的辉煌。
❽ 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沿革
经过40多年来的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拥有职工百万余人,总人口220余万人。除十个农建师,还有一个建筑工程师(简称工建师),三个农业管理局。现有农场、牧场、林场、渔场共172个;耕地面积9.3万多公项;各农建师沿着塔里木河、孔雀河、乌鲁木齐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中苏界河等数十条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库105座,开掘头渠以上渠道4470多条,总长度达5.22万多公里;实
有造林面积12万余公项。生产建设兵团的宏伟规模和巨大成绩,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屯垦戍边政策的伟大胜利。
为进一步贯彻屯垦戍边的方针,1952年,党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以担负起边疆经济建设的任务。1954年,党中央又决定将这支退出现役的转业部队集中编成一个兵团,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光荣称号。从此,新疆的军垦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以来,保持了人民解放军一整套政治机构和制度,并赋予生产建设新的内容;它实行了工农学商统筹兼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方针,并坚持平站结合,寓兵于农,体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一致性,使人民军队“三个队”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兵团还大力发展了工交、财贸事业,创建、改进、逐步完善了农工商联合经营。兵团工业的成就,对改变新疆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起了重大作用。 为生产建设奋战不息的兵团全体指战员,始终不渝地肩负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的任务。到1998年,兵团的工农总产值占自治区工农业总产值的19.7%。
从1983年开绐,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农场经济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农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交、商、建企业推行承包经营。在运行机制上,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变,内引外联,使兵团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党委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3年8月21日,“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纳入黑龙江政府领导,改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6年2月25日兵团撤销,改编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现今是黑龙江农垦系统,也称之为北大荒集团或黑龙江垦区。
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5月7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其编制体系采用兵团——团——连队的体制。1975年6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7月16日至21日农林部召开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做好交接工作座谈会。
❾ 历史上的原始兵团的起源
根据刑起于兵,可以推断,兵在夏已经有了,当时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低下,主要靠天收,各种族为了争夺肥沃土地,而利用原始的生产工具为兵器作战争夺土地,这应该是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