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历史
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白馒头除了大小之分外,区别不大;而包子的花样则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汤包等等,是以馅来区分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
馒头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㈡ 饮食的历史
我国的烹调技术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殷,周时代就有了高度的发展。在调味方面,已能够酿造酱油,醋,酒,且能制作多种多样的酱,烹调方法也相应地多样化了。
在秦以后到近代的2000年间,我国的烹饪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长期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烹饪技术融汇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使中国菜点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文化风格的特点,如选料讲究,刀工精细,配料巧妙,精于运用火候,调味丰富多采,烹调方法多样,菜点品种丰富,讲究器皿等。
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先秦时期墨家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没有产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廷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㈢ 历史美食的资料
北京的传统美食豆汁
豆汁是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
景东传统美食
据史书记载景东已有500多年的烧烤历史了,已发展为一道地方名菜。有烤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鱼肉、洋菜、韭菜、茄子等,其中最有名气的是火烤猪和火烤乌骨鸡。
火烤猪的做法为:选用40公斤左右的细骨猪(也称核桃猪),宰杀洗净后,在猪周身擦上食盐、酒、花椒、大蒜等调料,用特殊的铁叉穿住猪身,在栗炭火上翻烤,待猪皮烤得微黄时,边翻烤边擦上卤水、麻油,继续再烘烤。约4个小时左右,待整个猪身烤得金黄,达到皮脆肉酥时,火烤猪即成。之后把火烤猪切成坨,再用酱、醋、胡椒、芫荽、葱配成调料蘸着吃,味道清香,肉皮酥脆,别有一番风味。
(3)食物的历史扩展阅读
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
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名点,特色是金面银帮,起皮掉酥,凉舌渗齿,甜润适口。传说宋相寇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
酒过三巡,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传统美食
㈣ 中国历史食物来历神话故事
神农氏所处的时代,
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转变
关头。
那时,
人口已生育繁多,
维持生计的是打猎和采集植物的果实。
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
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
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
?
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
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
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
土壤里,
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
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
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㈤ 食物的起源
食物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对人体而言,能够满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动需求并利于寿命延长的物质称之为食物。 食物通常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构成,能够藉进食或是饮用为人类或者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发酵产品像是酒精。人类借由采集、耕种、畜牧、狩猎、渔猎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获得食物。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在此之前,人们食物来源靠的是狩猎和采集,其生活要以野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的多少为转移。随着世界各地先祖们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和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培育作物。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西亚、东亚、中南美洲。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的原产地;古印度约于公元前4500年开始栽培水稻;公元前7000年,泰国北部已种植豆类,葫芦,黄瓜作物,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原产地。
古埃及人食用的蔬菜主要是:大豆、小扁豆、大蒜、萝卜、卷心菜、黄瓜和莴苣。他们食用的水果有:枣子、无花果、葡萄、石榴和各种瓜类等……农业的产生和家畜的驯养满足了人们对食物的需要,而作物的栽培和动物的养殖,意味着人类开始用自己生产的食品来代替自然提供的野生食物,从而结束了狩猎和采集生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果说农业时代相对原始阶段是文明的起源,那么野生食物转变为驯养食物,则是饮食文明开始标志。 文明是人类应对自然挑战的结果,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是人类最终摆脱野蛮状态走向文明的转折点。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最初是为了有一定的食物来源和安稳地生活,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不断优化作物和动物
品种,以供给和满足人体日常所需的活动能量。包括了蔬菜、水果、肉类。蔬菜泛指一株植物的不同部分,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除了粮食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属于草本植物);种类可分叶菜类、瓜、豆类、根茎类。水果统指一棵植物中带有种籽的植物器官或对部分供食用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种类有鲜果、坚果和干果等;为家庭或待客常用。肉类,肉类泛指畜类(猪、牛、羊等)、禽肉(鸡、鸭、鹅等)和水产品鱼类等;是动物的皮下组织及肌肉,包括用作食品的任何动物的可食部分;含高蛋白质和脂肪,以及大量卡路里。
㈥ 中国食物历史
中国饮食特点中国是文明之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㈦ 关于食物的历史故事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 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㈧ 中国传统美食历史
冻米糖是我们青阳当地的著名传统美食。
说它好吃,是因为它有甜、香、糯、脆的特点。餐前饿的时候,抓一把冻米糖放在手里,那诱人的香味飘散开来,绝对让你抵挡不住,掰一片放在嘴里,那种绵、糯、爽、脆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甜丝丝的直达心底。
每到腊月,人们就开始为做冻米糖作准备了。做冻米糖可不简单,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工序。首先要用上好的糯米,先在冷水里浸上一两天,再用蒸笼蒸熟,然后摊开在簸箕里开始冻,直到冻得用手一搓就散成一粒一粒的时候,再拿到太阳下晒,晒干后放入炒砂一块炒,使之膨化待用。
㈨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食物)
、中国食物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寻求食物的足迹,就成为人类历史的进程。A.H.恩斯明格说过,食物不但影响了人口增长、城市建设、资源开发、居民迁移,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食物发展早已存在,从人类最早的狩猎起步,到打制石器、加工食物,从用火熟食到酿造酒液,从锄禾耕种到设施农业,都表明了食物的发展。按照食物生产的方式和能力,可将我国食物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食物发展时期、传统食物发展时期、现代食物发展时期。[1]
(一)原始食物发展时期
时期:1万年之前一新石器时代。原始食物发展阶段中,食物生产由原始农业方式进行,食物获得能力极低,获得数量也极不稳定,人类从事劳动的活动主要为采集野果和狩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逐步学会了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种植的“五谷”有稻、黍、稷、麦、豆,驯养的“六畜”有猪、鸡、马、牛、羊、犬等。原始食物发展阶段,是人类应用远古生物进化给人类带来资源享用的最先阶段,是人类食物发展的一次飞跃。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类劳动工具的限制,获取动物性食物的能力要大大低于获取植物性食物的能力。人类主要依靠猎取野生动植物为生,食物的种类极少,结构也十分单一。这一时期时间长、食物变化模式少,这是人们形成并一直至今仍在保持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习惯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食物发展时期
时期:从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l世纪)一19世纪。这一时期经过了三四千年时间,获取食物的能力比原始时期有很大提高,生产工具已由石器过渡到金属时代。为了种植水稻、灌溉农田,开始兴修水利,农耕技术有进步,垄作、中耕选种、治虫等农业生产技术相继发明,获取食物是社会主导任务,但此时食物生产工具简单,产品单一,食物生产能力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获取食物的数量不稳定,仍以获取天然食物为主,基本没有食品加工产品。在这一阶段的中期,即春秋至两宋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食物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水田耕作技术渐趋成熟。与此相适应的食物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水稻生产大力发展,成为粮食作物中总产第一的作物,小麦超过粟而位居第二位。在这一阶段的中后期,大约在公元13世纪之后,由于扩大食物生产资源的需要,食物生产区域逐步向边远地区发展,食物生产的区间和空间增大,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周边地区移民开发,向内陆地区的丘陵、山地、草地扩展。并引进了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使食物种类丰富。特别是这一时期的经济逐步发展,物品交换逐步活跃,食物流通加强,食物生产区域也逐步形成。
(三)现代食物发展时期
时期:从20世纪开始——现在。现代食物发展是以现代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经济为基础和动力的,是以现代食物生产体系、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和现代食物营养体系为主要构架特征的食物发展阶段。上一阶段的18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食物生产技术变革,为现代食物阶段发展打下了基础。1850年,开始应用蒸汽机,1920年以后,以汽油内燃机替代了蒸汽机,食物生产走向现代时期,1908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机械制糖厂(黑龙江阿城糖厂)。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食物种类逐步向着广谱性发展。现代的食物既包括植物性的各种粮食、蔬菜和果品,也包括动物性的肉类、奶类、蛋类和各种水产品等等。人们通过食用上述多种多样食物,从中吸取必要的热量、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是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总产与单产成倍增长,畜牧生产率提高,主要食物生产数量增长远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食品工业体系逐步建立,逐步形成了由食品制造、食品加工、酿造、饮料等组成的食品工业生产分类体系;三是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即运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和能源,大大提高了食物生产效率;四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充分运用了现代社会经济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将科学技术渗透到食物生产的各个领域,显著提高了食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五是现代食物生产与社会需求及营养结构紧密结合,关系越来越显现,由食物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营养的目标链式逐渐向营养引导消费,消费带动生产的现代食物目标链式方向发展。
㈩ 有关食物的历史故事
1、油条
油条也称油炸烩、油炸鬼。它是南宋时杭州百姓制作的早点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设计杀害于风波亭。京城临安(今杭州市)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后,个个义愤填膺,对秦桧、王氏深恶痛绝。
当时风波亭附近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饮食店,店老板正在油锅旁炸食品,得知岳飞被秦桧夫妇害死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并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口里还连连喊道:“吃油炸秦桧啦!”
他这么一喊,周围的百姓个个心里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拥而上,一边动手帮着做,一边帮着喊,还一边吃。其他的饮食店见状,也争相效仿。当时,整个临安城都做起“油炸桧”,并很快传遍全国。“油炸桧”流传到今天,许多地区已改称“油条”,但仍然有地方叫“油炸烩”或“油炸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