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通辽历史

通辽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2 06:59:31

1. 通辽在古代叫什么

通辽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
春秋时期是燕国的一部分;
后来先后被秦国,匈奴,鲜卑控制。
金王朝时期,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
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时期,通辽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
清朝时,通辽属哲里木盟。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
九几年的时候,改名为通辽。

2. 通辽以前是属于那里

通辽市的前身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1946年4月1日,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巴彦塔拉成立哲里木省政府,划归辽西行政公署领导,省政府主席乌力图。 1946年6月1日,省政府迁至通辽,并更名为哲里木盟政府。盟政府下辖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左翼前旗、开鲁县、通辽县、库伦旗、奈曼旗。1948年,辖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通辽县、扎鲁特旗、库伦旗、奈曼旗。1949年4月2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1953年3月,哲里木盟政府撤销,所属各旗县市直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年4月,恢复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哲里木盟人民政府,下辖通辽市、通辽县、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后改成哲里木盟人民委员会。1958年4月,改成哲里木盟公署,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派出机构。1965年8月24日,呼伦贝尔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归哲里木盟。1968年1月,成立哲里木盟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哲里木盟及所辖地区划归吉林省。1979年,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成立哲里木盟行政公署。1980年7月,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归兴安盟。1981年10月,成立哲里木盟霍林河办事处,198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霍林郭勒市。1986~1997年,哲里木盟辖通辽市、霍林郭勒市、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库伦旗。

3. 如何介绍通辽

地级市
中国东北
面积:3212平方公里
机场:通辽机场
电话区号:0475
火车站:通辽站、通辽西站

4. 通辽有什么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

位置境域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2°15′—45°59′,东经119°14′—123°43′之间,东与吉林省接壤,南与辽宁省毗邻,西与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交界,北与兴安盟相连;南北长约418千米,东西宽约370千米,土地面积59835平方千米。[1]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 url("https://api.map..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4px; height: 21px; left: 382px; top: 140px; z-index: -8731596;">

©2020 Bai - GS(2019)5218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

地形地貌

通辽市处于蒙古高原递降辽河平原的斜坡,地貌总轮廓是南部、

科尔沁区一角(2张)

北部高,中部低平。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区,海拔高度400~1300米,占全市面积的22.8%。最高峰是罕山吞特尔峰,海拔高度1444米。南部为辽西山地的黄土丘陵和浅山区,海拔高度550~730米,占全市面积的7.0%;中部为西辽河冲积平原,海拔高度120~320米,其边缘分布着固定、半固定沙沼,占全市面积的70.7%。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吐尔基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气候

通辽市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北早南晚,冬季漫长少雪寒冷。年平均气温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区为0~6°C。≥10°C的积温鲁北以南为3000~3200°C,鲁北以北为2200~3000°C,霍林河地区为1900~2200°C。无霜期鲁北以南为140~160天,鲁北以北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变化在305~485毫米之间,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湿润度一般在0.3~0.7之间。全市光能资源丰富,光合有效辐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时数2868~3111小时,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为1577~1709小时,热量资源适宜于农牧林业发展。年平均蒸发量1817.4毫米(蒸发皿为20厘米口径)。气候条件为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及物质转化和积累。干旱、洪涝和大风天气是影响农、牧、林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通辽市共有艺术事业研究所2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5个,城市电影院16个,农村、牧区电影队139个,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115.17万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团体共演出1254场(次),观众达77.4万人次。全市有县广播电视台7个,乡广播电视站74个,通电视的村2127个,通广播的村2127个,调频台42座。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4套。广播节目覆盖人口309.79万人,电视节目覆盖人口309.63万人,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9.14%。

水文

通辽市水系由西辽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东辽河组成,其中西辽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条,属辽河流域的38条,属松花江流域的3条,属大凌河流域的5条,属内陆河1条。从水文地理特征上看,全市河流划分为北部山区河流,中部平原区河流和南部浅山丘陵区河流三个部分。通辽市境内有自然湖泊612个,总集水面积292.9平方千米,总蓄水能力3.53亿立方米。

5. 内蒙古通辽市古代属于哪一大州

1、历史上有传说中上古禹贡九州之说,由于这所谓的九州并不确指,说法不一,通辽属于幽州、冀州、营州三种不同的划分。
2、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级别的行政规划春秋是县、战国秦以及西汉初年为郡、西汉武帝设州刺史开始有了州的正式行政化,后来州越划越多,越画越小,到唐为道管辖,宋为路,元代划省。所以中国所谓州作为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划,汉魏晋。这里以汉来说明。
中国东北区域,如果以汉朝的13州来看,当时属于属于幽州管辖,但不归具体郡来管辖。幽州实际设郡区域为河北北部、天津北京辽宁、朝鲜北部,同时管理中国东北区域和朝鲜半岛附属民族,甚至日本当时呈贡的倭国。

6. 通辽以前叫什么

通辽是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
春秋时期是燕国的一部分;
后来先后被秦国,匈奴,鲜卑控制。
金王朝时期,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
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时期,通辽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
清朝时,通辽属哲里木盟。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
九几年的时候,改名为通辽。

7. 通辽以前是辽宁的吗

不是。
通辽市地处祖国北疆,历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生息。大约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居民已进入了奴隶社会。据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和生活器具证实,通辽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时,燕国在如今的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一带,就是现在通辽的中南部地区,为防御东胡人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迹,如今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古代文明的序幕。后来,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科尔沁草原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16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通辽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
伪满洲国时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1954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8. 谁知道有关通辽历史的资料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东连吉林省,南临辽宁省,西接赤峰市,北与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毗邻。现有人口310万人,总面积5.95万平方公里。
这片辽阔的土地,在历史上并不称为通辽。通辽二字作为地名,产生在1912年末,至今仅有百年。但是这里历史悠久,远在近万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人类生息。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大约在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居民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据考古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生活器具证实,通辽市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时,燕国在如今的通辽市中南部地区,为防备东胡人的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址,如今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地区古代文明的序幕。后来,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地区的中南部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汉初期,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地区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后裔鲜卑族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地区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与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擅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通辽地区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通辽地区,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四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地区,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辽代,通辽地区的畜牧业已十分发达。金王朝建立后,通辽地区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地区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地区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辽地区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16世纪末,建州女真人兴起在白山黑水之间。其首领努尔哈赤称帝后改国号为“大金”,通辽地区各蒙古部落基本上受其控制。当时这一地区主要有蒙古的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四个部落。到了清朝,改往日的部落制为盟、旗制。这四个部落建立了科尔沁六旗、札赉特一旗、杜尔伯特一旗、郭尔罗斯二旗。四部十旗组成一盟,名为哲里木。会盟于现在科右中旗西哲里木之地。至此,这一地区正式名为哲里木盟。
清代哲里木盟地域辽阔,水草丰美,人口众多,富甲内外蒙古诸部。从清朝初年至中期,地域范围和政权机构比较稳定。这种状况到清朝后期逐渐变化,终于在民国初年导致了通辽地名的产生。
清朝统治者最初在蒙古地区执行严格的封禁政策,严禁汉族流民私自到蒙地垦荒。但到清朝中叶后,许多汉族农民为了谋生,来到东北地区,渐渐进入蒙旗地方开垦。蒙古王公贵族贪图地租之利私自允许,同时清朝政府也无力杜绝这种现象,于是在往昔的蒙古草原上出现了农作物和家庭园艺。后来清朝统治者只好允许蒙旗王公贵族请旨招垦土地,使蒙地开垦公开化。到清末时,清廷又废除蒙地封禁政策,允许在蒙旗地区设官局主持蒙地放垦。到清朝末年,哲里木盟先后放垦蒙荒已达到六百多万垧土地。
为了管理大量垦荒的汉民,清廷在蒙旗地方设置了许多州县,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初期。在民国元年(1912年),科左中旗的卓里格图亲王色旺端鲁布出放自有领地牧场,地域东至巴林他拉,西到爱新庙,南至小细河,北至辽河岸,被称为巴林爱新荒。在出放这段荒地的过程中,选定了第396号镇基,并将该镇基定名为通辽。至此,通辽二字作为地名正式产生。此后,在1913年建立了通辽镇。1918年,经奉天省批准,成立了试办通辽县委员会。1920年开始实行县制,受当时的奉天省管辖。在以后的岁月中,通辽作为县名沿用下来。
位于现今通辽地区的哲里木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祖国东北其他地区一样,也受到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后,在东蒙古地区先后设置兴安南、西、北、东四个省。哲里木盟建置被撤销,大部分地区划归兴安南省管辖。这种区划一直沿续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初期的通辽地区,国民党势力争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广大人民群众重新沦入水深火热之中。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采取了正确的政策,肩负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党的优秀儿女来到通辽地区,团结蒙汉各族人民,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在数年的浴血奋战中,多少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通辽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宝贵的年轻生命。徐永清、吕明仁、施介、孙瑞符、麦新……等革命烈士的光辉,永远照耀在通辽的大地上。经过多年的奋斗,哲里木盟终于迎来了解放,人民获得了新生。 建国后,哲里木盟由辽北省划入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51年7月,通辽县的城关区划出设置了通辽市,为哲里木盟政府所在地。1958年10月,通辽县建制撤销,所辖区域并入通辽市。到1964年12月通辽县又重新恢复。到1986年7月,通辽县建置又一次撤销,所辖区域并入通辽市管辖。
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哲里木盟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将哲里木盟和原县级通辽市撤销,设立地级通辽市。在原县级通辽市设立科尔沁区。新设立的通辽市管辖原哲里木盟的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开鲁县和新设立的科尔沁区,并代管霍林郭勒市。1999年7月1日,新设立的科尔沁区正式成立。1999年10月8日,新设立的通辽市(地级)正式成立。
至此,沿用了三百余年的哲里木盟名称停止使用。新设立的通辽市是一块富饶美丽、有待开发的宝地。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历史名人孝庄文皇后、僧格林沁、嗄达梅林都出自于这片神奇的热土。这里的文明古老,这里的生活崭新,这里有哈达的深情,这里有友谊的金桥。三百万通辽市人民正在中共通辽市委、通辽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以崭新的面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建设美丽的家乡过程中,掀开了通辽地区历史的新篇章。

9. 内蒙古的通辽市的位置和历史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东临吉林省,南接辽宁省,属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交汇处。全市辖5旗1市1县1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土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通辽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总人口310万,其中蒙古族138万,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通辽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燕国长城、金代界壕、辽代古墓壁画、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历史文化古迹。这里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和清代名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里,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版画艺术之乡”、“中国民歌曲艺之乡”、“中国马王之乡”和“中国红干椒之乡”。
通辽市地处祖国北疆,历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生息。大约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居民已进入了奴隶社会。据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和生活器具证实,通辽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时,燕国在如今的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一带,就是现在通辽的中南部地区,为防御东胡人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迹,如今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古代文明的序幕。后来,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科尔沁草原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16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通辽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
伪满洲国时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1954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0. 通辽在清朝是什么地方

通辽市现在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重镇,但是通辽二字作为地名,其沿用的历史却并不久远,至今才九十余年。它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的出放“巴林爱新荒”。现在依据主持这次放荒的巴林爱新荒务局所形成的四件档案史料,简单介绍一下通辽地名的产生过程。
民国以前,现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这片土地,是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硕卓里克图亲王的领地,它是一块广阔的牧场。由于清朝末年以来,统治阶级推行蒙荒放垦政策,这里逐渐出现了汉民开垦种植的农业经济,也渐渐有了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在民国元年(1912),第十五代卓里克图亲王色旺端鲁布因为挥霍无度,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打算将祖传的领地正式出放招垦,以放荒收入来还债。此事经呈报奉天都督后,又转报给民国大总统批准同意,确定出放。这就是出放巴林爱新荒。于是,在当年由奉天都督遴派官员,成立了名为巴林爱新荒务局的官方放荒机构,主持这次放荒事务。正是在这次放荒的过程中,产生了通辽这个地名。
出放蒙荒,必须先制定总体规划。让我们来看看依据的第一件档案史料——形成于民国元年五月的《丈放科尔沁和硕卓里克图亲王所属巴林他拉至爱新庙牧场荒地章程》中,对通辽地名产生的过程有什么样的记载吧。在这件档案史料中记载着,这次放荒的地段“东至巴林他拉,西至爱新庙,南至小细河,北至辽河岸。长约五十里,宽三十里,约有荒地六万七千余垧”。由于此荒“东至巴林他拉,西至爱新庙”,所以这块荒地称为巴林爱新荒。巴林他拉,又称为白音太来,此处写法不一,是蒙语译为汉语时音译的不同,它位于今天通辽市科尔沁区街区的南部。爱新庙,又译为安心庙,位于今天科尔沁区西六方乡幸福村东,该庙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小细河,现称为洪河,位于今天科尔沁区与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交界处。辽河即指今天流经通辽市中部的西辽河。它们构成了巴林爱新荒的四界。现在的科尔沁区街区正处于当年放荒之地的东北部。在这一《章程》中的第四项还记载着,“四、镇基屯基。查向来放荒不先勘留,听凭各户按照领地,段内盖房凿井,殊嫌散漫。此荒拟先勘镇基、屯基。此段荒内于适中之地应留镇基一处,占地约五方”。在这段记载中明确提出了在这次放荒中,为了避免今后混乱,准备先勘留出一块面积为五方之地,作为建镇之地基。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在这预先勘留的镇基之上,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小镇通辽。因此,这一记载可以认为是通辽这个地名产生的前源吧。
随着巴林爱新荒的行绳丈放,出放镇基土地的准备活动也在加紧进行,在这种准备的过程中出现了通辽这个地名。让我们来看看依据的第二件档案史料——形成于民国元年十一月的《巴林爱新荒务局总办黄仕福为请领汉蒙大照并拟送照稿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之附件《谨似镇基汉文、蒙文大照稿》中,是如何第一次出现了通辽这个地名的记载吧。这件档案史料中包括了当时为出放镇基土地而拟定的镇基执照和存根样式,其中都有“兹据领户×××,遵章缴价报领通辽镇地基一段,坐落×××,编作第×××号,……,计开:领户×××,遵章报领通辽镇第×××号地基……”的记载。在现存的巴林爱新荒务局档案中,此件最早出现了通辽这个地名。这件档案记载的撰拟成文日期是“民国元年十一月 日即壬子十月 日”,我们查一下民国元年十一月各日同时处在农历壬子年十月的日期是1912年11月9日至30日。所以依据上述记载内容和成文时间可以推断出,至迟在1912年11月底之前,就已经对尚未勘留的镇基定名为通辽,否则不会在当时撰拟的镇基执照样式中应用此名。因此可以说,通辽这一地名至此已经产生,但是由于当时镇基土地还未最后选定,已经确定之名尚不能在实际上发挥地名的作用。
通辽这个地名是如何与这块土地结合在一起的呢?让我们看看依据的第三件档案史料——形成于民国二年(1913)1月25日的《黄仕福为开放镇基掣签招领请备案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中,是怎样记载这一过程的吧。这件档案史料中记载着,“……去年十二月,会同卓里克图亲王暨在事汉蒙各员履勘。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区,南临大道,西枕辽河,东倚平冈,北凭广野,地势高爽,永无水患,而水陆交通之便利,尤为他处所不及。拟即设立镇基,定名通辽。卓王及蒙众佥以为可,当即率领绳弓丈出四至,计东西长七百零六丈,南北宽四百零五丈,面积八方里三十七垧一亩三分五厘。中分井字正街四条,小街二条。每长六十丈,宽十丈为一号,共分三百九十六号。……”在这件档案史料中,以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详细而具体地记载了1912年12月时,实地勘丈和命名通辽镇基土地的参加人员、时间、经过、镇基位置与面积、镇基街路划分情况和镇基号数量。通过这件档案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次勘丈镇基,使通辽这一地名,与这块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此通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地名。
让我们看看依据的第四件档案史料——形成于民国二年2月1日的《卓亲王色旺端鲁布为自留镇基之事致黄仕福的信》吧,其中的记载也提到了这次勘丈镇基、规定镇名的过程。“……巴林爱新荒段照章应设镇基一处,前经本亲王会同贵总办择定地点,派员丈量完竣,命名曰通辽镇,并呈报省署出示招领在案……”。这件档案史料的记载可以作为此事的参考与补充。
以上是通辽地名从起源到定名,直至勘地命名正式产生的大致过程。从此以后,1914年在这里正式建立了通辽镇,1918年又建立了通辽县,解放以后又建立了县级通辽市,到1999年哲里木盟撤消建立了地级通辽市,历经九十载,通辽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此文读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通辽这个地名有什么含义呢?对于这个问题,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命名通辽时,是因为当时商旅往来,设镇之后,开辟道路通到东边的辽源州,即今天吉林省的郑家屯,于是人们称这里为通往辽源的地方,由此就叫通辽。也有的人提出,命名通辽时,是因为选定的镇基,象我们前面依据的第三件档案史料所记载的那样,属于“平甸一区,南临大道,西枕辽河,东倚平冈,北凭广野”,是一片通畅、辽阔的土地,故取其意,就称这片广袤的地区为通辽。还有的人说道,命名通辽时,西辽河还不象今日这般干涸,那时是激流澎湃,滋润着两岸的千里沃野,选定的镇基通向西辽河岸,所以将这块镇基就取名为通辽。还有一些说法,不再一一列举。那么究竟那种是正确的呢?我们在现存的档案史料中百般搜寻,查找根据,但至今还没有查到确切的记载,所以不敢妄下断语,只好在此存疑了。考证通辽这个地名的确切含义,还有待于新史料的发现和大家的继续努力
参考资料:源自通辽市档案局网页

热点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答题技巧 发布:2025-07-09 11:50:06 浏览:586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发布:2025-07-09 11:21:11 浏览:269
汪丽老师 发布:2025-07-09 11:20:21 浏览:982
贵阳哪个 发布:2025-07-09 10:48:16 浏览:993
高中历史框架 发布:2025-07-09 10:15:25 浏览:76
安全座椅哪个好 发布:2025-07-09 10:10:30 浏览:335
幻想老师漫画 发布:2025-07-09 07:13:31 浏览:900
六年级语文补充答案 发布:2025-07-09 06:19:21 浏览:21
保证书写给班主任100字 发布:2025-07-09 06:00:31 浏览:240
南科生物 发布:2025-07-09 04:15:57 浏览: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