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元素
① 找本书,关于化学元素的趣味大书,外国人编的
《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美国人西奥多 格雷著 这本书还有第二部,感觉质量没有第一本高,不推荐买
《图解化学元素》 英国人杰克 查洛纳著
这本书很不错,质量高。
② 记化学式的趣味方法有哪种
这可不是一两天就能背上的,先要背出每个元素对应的符号,再等学完化合价以后熟悉各个元素常有的价态,然后就好写了.不过刚开始学有些麻烦,但学得多了以后会发现有很多规律,也会产生很多兴趣,但愿你能学好化学.
不用死记硬背.先记住中文再记相关化学失.
多复习书,多练,多用形象记忆法,回忆老师做的实验,背重点(比如它的性质,状态,用途),有条件再做做实验,增加形象记忆
最基础的还是要知道前18位元素,一定要记,用什么方法都行,很重要
另外心态要放平和,不要着急,多练自然会记住的
记住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据化合物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0写,而不是死记硬背.
2.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也不需要死记硬背,有规律可循,有化合价歌帮忙.
③ 化学趣味小故事6个
点石成金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 ,开炉熔炼。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 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 ,为何中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立法改变贱金属的性质,把铅、铜、铁、汞变成 贵重的金银。殊不知用一般化学立法是不能改变元素的性质的。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经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 ”已经实现。1919处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1941年科学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变成了黄金-人造黄金镄(一百号元素)。1980处美国科学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轰击铋金属靶,得到了针尖大的微量金。金丹术士得知今人之丰功伟绩,在天之灵出会自觉羞愧的。
不吃羊的狼
中国民间故事及古希腊伊索寓言中有不少狼吃小羊的故事。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划为豺狼虎豹一类,它吃羊羔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动物学家在美洲大陆上驯出了一种北美狼,它不吃羊羔,即使把小羊羔放在它的嘴巴底下,它也会远远地回避。你一定感到很惊奇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科学家给北美狼开了一张羊肉加氯化锂的处方,就是在羊肉中掺进了一种叫氯化锂的化学药品。北美狼吃了这种含有氯化锂的羊肉,在短时期内会患有消化不良及肚子胀痛等疾病,开始时,它们明显地不喜欢这些肉的味道,到后来如果在肉食方面给它们有选择的可能,它们就不吃含有氯化锂的羊肉。这样经过多次驯化,它们就不再掠食羊羔了。 有趣的是,母狼吃什么样的食物,它的奶就会有什么样的味道。母狼不吃羊羔的特性,会很快地传给它的幼仔,并且母狼不给它的幼仔吃自己已经回避的食物——羊羔,那么幼狼也绝不会去尝试这些羊羔。 亲爱的读者,如果有狼掠食羊群的地方,你有什么巧妙的办法来保护羊群呢?另外,你一定听说过“老鹰捉小鸡”的故事吧,你又有什么措施能使小鸡免遭毒害呢?你愿意像科学家那样,当一名驯兽能手吗
碘与指纹破案
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实验,仍能将隐藏在纸面上的指纹显示出来。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当用手指入纸上面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而纯净的碘是一种紫黑色的晶体,并有金属光泽。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物质在加热时,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态变化。而碘却一反常态,在加热是能够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蒸气。象碘这类固体物质直接气化的现象,人们称之为升化华。同时碘还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由于指纹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机溶剂,当碘蒸气上升遇到这些有机溶剂时,就会溶解其中,因此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身轻顽皮的锂
锂是一种柔软的银白色的金属,别看它的模样跟有些金属差不多,性格特点可不同一般哩!首先它特别的轻,是所有金属中最轻的一个.其次它生性活泼,爱与其他物质结交.例如,将一小块锂投入玻璃器皿中,塞上磨砂塞,里边会通过反应很快耗尽器皿内的空气是它成为真空.结果,纵然你使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别想把磨砂塞拔出来.显然,对于这样一个顽皮的家伙,要保存它是十分困难的,它不论是在水里,还是在煤油里,都会浮上来燃烧.化学家们最后只好把它强行捺入凡士林油或液体石蜡中,把它的野性禁锢起来,不许它惹事生非. 锂被人发现有170多年了.在他出世后的100多年中,它主要作为抗痛风药服务于医学界.直到20世纪初,锂才开始步入工业界,崭露头角.如锂与镁组成的合金,能像点水的蜻蜓那样浮在水上,既不会在空气中失去光泽,又不会沉入水中,成为航空,航海工业的宠儿.此外,锂还在尖端技术方面大显身手.例如,氘化锂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核反应堆燃料;固体火箭燃料中含有51-68%的锂.不过,专家们认为,锂的才能目前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它的潜力还大着呢!
疯子村之谜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后有10多人发了疯病,这些人精神紊乱,行动反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四肢变得僵硬……他们的罹病,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了灾难,也引起了人们的骚动,还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有关医疗部门。 当地的警察局和医院派出了调查组,进行了大量的访问调查,检查了这些疯子的身体和血液成分,发现他们身体中所含有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得多。正是这些锰离子使这些人中毒并发了疯。 过多的锰离子进入人体,开始时使人头疼、脑昏、四肢沉重无力、行动不便、记忆力衰退,进一步发展使人四肢僵死、精神反常,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捧腹大笑,疯疯癫癫,呈现令人作呕的丑态。 那么过多的锰离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 ,这个小镇的人们常常把使用过的废旧干电池随手扔在水井边的垃圾坑里,久而久这,电池中的二氧化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逐渐变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锰,这些可溶性的碳酸氢锰渗透到井边,污染了井水,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锰离子的水,便引起了锰中毒,造成了在短时间内有10多人发疯的怪事。
铜丝灭火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是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传递热量的本领也是顶呱呱的。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火焰的热量大部分被铜丝带走,结果使蜡烛的温度大大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190C)时,蜡烛当然就不会燃烧了。
④ 《趣味地球化学》是由什么内容构成
《趣味地球化学》由原子、自然界里的化学元素、自然界里的原子史、地球化学的过去与未来这四部分内容构成。每一部分独立成章,取材精练新颖,又有若干小条目,条目之间的内容既有特殊性又有一定联系,科学性很强。四个部分之间勾画出如何认识构成自然界的原子及历史,以及地球化学的过去和未来的知识体系,作者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迪着读者,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并以很强的逻辑性层层展开,带领读者探索、思考着这个奇妙的物质世界,极富趣味性。
费尔斯曼首先以科学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原子的结构与特性,描绘奇妙的原子世界,这是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关于自然界里的化学元素,根据元素的性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他选择了一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元素,引人入胜地介绍它们的“生活”和“一生的命运”。如“硅——地壳的基础”、“碳——一切生命的基础”、“磷——生命和思想的元素”、“氟——腐蚀一切的元素”等,读者会从阿•费尔斯曼对大自然热情的歌颂中获取有关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许多趣事逸闻,深深地被作者渊博的知识、飞扬的文采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所打动。
费尔斯曼还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从不同的空间场所和不同的时间尺度讲述了宇宙空间、大气层、气候带、水体、地球表面与地下深处,以及人类史与地球史中元素的历史。他系统论述了地球化学思想发展史,坦诚地告诫青年一代,“这门科学是经过无数次精确的观察、实验和测量才产生的”。地球化学这门科学的诞生和建立,经历了众多杰出学者的艰苦探索与积累,通过全世界的科学先驱们各自独立的工作与相互协作,是建立在严格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科学综合与推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对地球化学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与美好的期望,“所有原子都在经历着漫长的历史道路,我们不知道这条道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完结。原子产生的过程怎样,它们怎样才开始在地球上旅行,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在地球复杂的未来世界里原子的命运怎样,我们也不敢说”。他提出了地球化学学科未来探索的方向和关键问题,如:元素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地球中元素的演化历史、地球未来的演化前景和元素的命运与作用等。这些思想至今还放射着科学的光芒。
⑤ 趣味化学读后感1000字
趣味化学读后感
今天,我把《化学故事》这本书看完了.
书里的内容主要分七大回类.有神奇的化学魔术、令人着迷的答元素、丰富多彩的发明创造、趣味无穷的生活、奇怪的文体用品、奥妙的工业化学、神秘的军事.
里面还有好多好多的好文章.比如,火焰写字、守财奴被骗了、玻璃棒点冰…….其中,这本书里还有几篇我特别喜欢的文章,如小猫为何要自杀、“三父子”、喝水的房子、能治病的清泉、谁说柔弱等文章,都非常有意思.
《化学故事》中的化学魔术、元素演义、生活发现、发明创造、奥妙工业、神奇军事,化学世界的无穷乐趣,带我走出了枯燥的课本,走出了抽象的数学公式,引领我走进了生活中无处不再的神奇的化学世界,跳出传统学科学习的常规,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而且我假期期间还做了很多的化学实验,比如自己培育细菌,观察它们的分离,还有自己制作植物色素等试验,都使我增加了很多对化学知识的了解.
这本《化学故事》不仅给了我很多的化学知识,而且也使我增加了自信,使我知道不仅只有专门搞化学研究的学者才可以进行化学试验,只要喜欢化学都可以从试验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我相信所有的人认真读了这本书,都会喜欢它的.
⑥ 趣味地球化学主要有哪些内容
《趣味地球化学》内容简介:《趣味地球化学》是费尔斯曼1945年5月20日逝世后,由他的同事和学生赫洛平院士、维诺格拉多夫院士、谢尔巴科夫院士等根据他的手稿整理并补充,于1948年出版的。前苏联的一些学者不断地充实、完善这本科普读物,相继于1950年、1954年和1959年三次修订再版。随着各种译本的出现,《趣味地球化学》在全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本书由原子、自然界里的化学元素、自然界里的原子史、地球化学的过去与未来这四部分内容构成。每一部分独立成章,取材精练新颖,又有若干小条目,条目之间的内容既有特殊性又有一定联系,科学性很强。四个部分之间勾画出如何认识构成自然界的原子及历史,以及地球化学的过去和未来的知识体系,作者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迪着读者,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并以很强的逻辑性层层展开,带领读者探索、思考着这个奇妙的物质世界,极富趣味性。
费尔斯曼首先以科学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原子的结构与特性,描绘奇妙的原子世界,这是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关于自然界里的化学元素,根据元素的性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他选择了一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元素,引人入胜地介绍它们的“生活”和“一生的命运”。如“硅——地壳的基础”、“碳——一切生命的基础”、“磷——生命和思想的元素”、“氟——腐蚀一切的元素”等,读者会从阿·费尔斯曼对大自然热情的歌颂中获取有关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许多趣事逸闻,深深地被作者渊博的知识、飞扬的文采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所打动。
费尔斯曼还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从不同的空间场所和不同的时间尺度讲述了宇宙空间、大气层、气候带、水体、地球表面与地下深处,以及人类史与地球史中元素的历史。他系统论述了地球化学思想发展史,坦诚地告诫青年一代,“这门科学是经过无数次精确的观察、实验和测量才产生的”。地球化学这门科学的诞生和建立,经历了众多杰出学者的艰苦探索与积累,通过全世界的科学先驱们各自独立的工作与相互协作,是建立在严格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科学综合与推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对地球化学的发展前景充满憧憬与美好的期望,“所有原子都在经历着漫长的历史道路,我们不知道这条道路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完结。原子产生的过程怎样,它们怎样才开始在地球上旅行,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在地球复杂的未来世界里原子的命运怎样,我们也不敢说”。他提出了地球化学学科未来探索的方向和关键问题,如:元素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地球中元素的演化历史、地球未来的演化前景和元素的命运与作用等。这些思想至今还放射着科学的光芒。
《趣味地球化学》不仅传播了系统而丰富的科学知识,还传播给我们正确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这是费尔斯曼用他的心血浇灌和培育的《趣味地球化学》永具魅力、成为世界科普名著的原因。
17世纪之前,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科学思想被深深地禁锢在自然经济的牢笼之中。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冲破封建庄园经济的桎梏,蒸汽机的应用促进了经济大发展,也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地质勘探和地质学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转变,也改变了科学技术的命运,一批批学者走出书斋,下矿井、赴野外、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寻找工业必需的矿产,也使地质科学水平大为提高。费尔斯曼在本书中提到许多前苏联与欧美的地球化学家,并详细论述了俄罗斯科学家对发展地球化学学科所做的重大贡献。
《趣味地球化学》的附录是编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反映了费尔斯曼院士渊博的自然科学、哲学、历史知识的高度融合和智慧的光华,以及独具特色的观点。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后人,教读者如何从野外工作入手,去观察大自然,去研究地球,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球化学家,引领读者认识一个个元素的来龙去脉,深入浅出地讲解一种种矿物、岩石和地质现象,领着你继续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展开幻想的翅膀飞翔、遨游。
⑦ 有什么好的趣味化学实验可以做一下高中大学的都可以。
“可乐”变“雪碧”
可口可乐和雪碧都是夏令时节的理想饮料。可口可乐淡褐色的液体,而雪碧汽水则是清澈透明的液体。下面介绍一则将“可口可乐”变成“雪碧”的小实验。
取可口可乐空瓶一只,倒入四分之三体积的蒸馏水。取烧杯一只加入50亳升酒精,并加入适量碘片,制得深褐色酒精碘溶液。将配好的溶液倒入可乐瓶中,边加边振荡碘直到溶液的颜色和可乐相似为止。一瓶“可乐”制好了。在干燥的瓶盖内放入硫代硫酸钠(大苏打)粉末,然后取一张糯米纸盖在内粉末上,再将瓶盖轻轻地盖在瓶口上,小心盖紧,注意不要使大苏打粉末散落在瓶内。
将可口可乐瓶用力一摇,很快一瓶“可口”变成了无色透明的“雪碧”。
原来,硫化硫酸钠和碘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褪去碘溶液的颜色:
I2+2Na2S2O3===2NaI+Na2S4O6
自然,这种“可口可乐”不会可口,“雪碧”也不会令人清爽,它们绝对不能饮用。
变 色 手 帕
化学老师在讲新课之前,给同学们做了个有趣的化学小魔术。在讲台上放着一个小嘴的绿色玻璃瓶子,只见老师手中拿着两块鲜红的新手帕,然后放在自来水里沾了一下,取出后拧了拧,接着对大家说:“我能把这两块红手帕变成黄色的和白色的。”随后,把这两块手帕塞进瓶子里盖上盖,上面遮块布。稍等片刻,老师故意地大声说:“变”,掀开布,打开瓶盖,有条不紊地取出一块黄色手帕。又盖上瓶子,不一会儿,从瓶子里取出另一条白色手帕。同学们都以探索的目光望着老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案
原来,瓶子里集满了呈绿色的氯气,氯原子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干燥的氯在低温下不太活泼,但有微量水存在时,反应急剧加快。其原因是:氯气易溶解于水而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很不稳定,易分解,放出的氧气,它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所以,将湿的红手帕逐渐地氧化成黄色,再由黄色氧化成白色,这就是氯气的退色作用。氯气的这一重要性质,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人们熟悉的漂白粉就是如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氯气是一种有毒性的气体,有剧烈的窒息性臭昧,对呼吸器官有强烈的刺激性,应注意。
下面这个网址有很多有趣的实验,LZ不妨试试
⑧ 求趣味化学试题
趣味化学试题
--------------------------------------------------------------------------------
1. 当你发现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苔藓枯死;雪松呈褐色伤斑,棉花叶片发白;即各种植物出现“烟斑病”。请问这是那种气体污染的迹象:
A.SO2 B.CO2 C.NO2 D.O3
2. 丁香、垂柳萎靡不振,出现“白斑病”说明空气中有哪种气体污染?
A.SO2 B.CO2 C.NO2 D.O3
3.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不包含的是:
A.CO2 B.SO2 C.氮的氧化物 D.总悬浮物
4.根据所含成分,下列不属于同一种“油” 的是:
A.花生油 B.菜子油 C.牛油 D.汽油
5.酱油中没有的成分是:
A.氨基酸 B.糖类 C.食盐 D.脂肪酸
6.柿饼外的白粉是:
A.果糖粉末 B.葡萄糖粉末 C.淀粉 D.蔗糖粉末
7.生产面粉的车间严禁吸烟,主要原因是:
A.防止火灾 B.防止爆炸 C.保护环境 D.保护工人免受尼古丁毒害
.8.来自海洋深处的可燃冰,主要成分是:
A.CH4 B.H2 C.CO D.CO2
9.用自来水养鱼时,将水注入鱼缸以前需在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目的是:
A.使水的硬度变小 B.使水中次氯酸分解
C.起到杀菌作用 D.增加水中O2的含量
10.目前国外一些专家认为( )是复活水:
A.白开水 B.凉开水 C.茶水 D.矿泉水
⑨ 我想了解化学趣味知识
化学,科如其名:有化才能学。有了变化才能够学习。
在生活中,化学可以说是最有用的一门学科。
生活中的好多变化都要靠化学才能解释,例如:为什么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的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为什么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缓慢,但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会剧烈分解并释放出大量的热及氧气,且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等等
在初中的化学中,经常要根据现象来说明问题的本质。因此,化学课会很有趣 。而且,在高中,化学依旧是理科中最简单的科目。
趣味知识:德国南部出产一种矿物,从十八世纪上半叶起,就有许多矿物学家试图对它进行分类,但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它是锌矿,有的则把它归入铁矿。1781年发现了新元素钨以后,还有人认为这种矿物中含有钨。
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对这种矿物进行了全分析。他用硝酸处理这种矿物,得到一种黄色溶液,向这种溶液中加入“钾碱”进行中和时,便析出一种黄色沉淀。沉淀物的性质与所有已知元素相应化合物的性质很不一样,所以克拉普罗特认为它是一种新元素的“氧化物”。
于是,克拉普罗特将这种“氧化物”与碳放在一起,加热到很高温度,企图把这种“氧化物”还原成金属。他确实得到了一种金属态的黑色物质,这种黑色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所有已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因此克拉普罗特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
1789年9月4日,克拉普罗特报告了自己的发现,题目是“乌拉尼特(Uranit)——一种新的半金属”。他之所以将“新元素”命名为“乌拉尼特”,是为了纪念八年前新行星——天王星(Uranus)的发现。
次年,克拉普罗特将“新元素”改称为铀(Uranium),他说:“我根据类推法将该新金属的名称由乌拉尼特改为铀”,于是铀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这种“新元素”的发现确实引起了许多化学家的兴趣,不少人对它进行了研究。但实际上,“新元素”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竟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克拉普罗特本人一直到死,仍然深信自己发现并分离出了铀元素。
曾有少数人对克拉普罗特的结论表示过怀疑,认为“乌拉尼特”可能是一种化合物。例如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就曾试图用纯钾来还原“乌拉尼特”,但末成功;同一时期,阿弗维特逊也曾用氢来还原“乌拉尼特”以及铀和钾的一种二元氯化物,但得到的最终产品依然是“乌拉尼特”。
直到1841年,法国化学家佩里戈特才揭开了“乌拉尼特”的秘密,证实“乌拉尼特”确是铀的化合物而不是元素铀。
佩里戈特将“乌拉尼特”同碳一起加热,并通入氯气,从而得到一种升华出来的氯化铀结晶体。奇怪的是,生成氯化铀所消耗的“乌拉尼特”和氯气的总量竟是化学计算量的110%,而且在气态产物中还含有二氧化碳。这说明,“乌拉尼特”原来是一种金属氧化物。
证实这一结论的实验有很多,例如使四氯化铀水解,得到的产物是“乌拉尼特”和氯化氢,这表示“乌拉尼特”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
为了得到元素铀,佩里戈特采用的也是钾还原法。但他是还原四氯化铀,而不象贝采利乌斯那样还原“乌拉尼特”。
佩里戈特将四氯化铀同钾放一起,放在白金坩锅中加热。因为需要将反应物加热到白热状态,所以这是一个有危险的实验。为了谨慎起见,他把一只小白金坩锅放在一只大白金坩锅里,当小坩锅中的物质开始反应的时候,便立刻把火源熄灭,以免金属钾从白金坩锅中飞溅出来,发生事故。等到激烈的反应变得和缓了,再对白金坩锅加强热,以除去其中所剩余的钾,并使已被还原出来的铀聚结。待到冷却后,用水将其中所含的氯化钾溶解而除去。结果,在留下的黑色残渣中找到了银白色的金属铀颗粒。
至此,一种新的化学元素铀——化学元素中的“天王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孕育,才真正诞生了。
1789年克拉普罗特发现含铀化合物“乌拉尼特”的时候,已知的化学元素还只有25种;但是到1841年佩里戈特制得真正的元素铀的时候,已知元素的数目已经增加到55种。这么多的元素,重量有轻有重,性质千差万别,真好似一团乱麻。但是化学家深信物质世界是秩序井然的,因此他们一直试图透过表面的混乱现象,从元素的特性中找出某种内在的规律性来。
1869年,已知化学元素的数目已经增加到62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终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当时象一团乱麻似的杂乱无章的元素理出了一个头绪。他发现,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律。两年后门捷列夫加以充实改进的周期表,已经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与现代的周期表已相差无几了。
在编制周期表时,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比它的原子量更为重要,因此当某一元素的性质与它的根据原子量排列的顺序有冲突时时,他便不顾当时公认的原子量,大胆地把它的位置调换一下。例如碲和碘的原子量,当时测定的值分别是128和127,如果按原子量排列,碲应该排在碘的后面。但是门捷列夫把碲提到碘的前面,以便使它位于性质与它非常相似的硒的下面,并使碘位于性质与碘非常相似的溴的下面。
门捷列夫坚信自己已发现了一条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因此,为了使排列不违背既定的原则而又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时,门捷列夫就毫不犹豫地在周期表中留出一些空位。门捷列夫指出,这些空位的元素将来一定会被发现,并预言了这些元素的性质。在轻元素中,他断定将来一定会发现原子量大约等于44、68和72的三种元素:类硼、类铝和类硅。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随后的十五年中,在门捷列夫还活着的时候,这三个未知的元素——钪、嫁和锗就相继被发现了,它们的性质几乎与门捷列夫预言的完全一样,元素周期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门捷列夫在制订周期表时,还根据元素的性质,并考虑到周期表中的可能位置,校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其中就包括铀。
铀的原子量,佩里戈特等测得的数值是120。按照这一当时公认的数值,铀应该排在锡(原子量为118)和锑(原子量为122)之间。但是周期表中锡和梯是连续排列的,中间并没有空位,而且按照铀的性质,它也不应该排在这个位置上。
门捷列夫相当准确地将铀的原子量加大了一倍,即加大了为240,这样就使铀排在了比较正确的位置,同时也使铀成了最重的元素。
虽然后来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一直到锕系理论确立之后,铀才排到了更为合适的位置—锕系元素的第三个成员,但在当时,门捷列夫校正了铀的原子量,确立了铀的最重元素的地位,无疑是一个杰出的成就。
1886年,齐默尔曼测得铀的原子量约为240,从而证实了门捷列夫从理论上对铀原子量所作修改的正确性。
各种元素在周期表中按原子量依次排列,每种元素编有一个序号,称为原子序数。铀排在第92号位置,因此是第92号元素。1913年,莫斯莱应用X射线测定了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的数目,进一步发展了元素周期律。这一工作指明了周期律的真正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的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数。同时证实了,原子的核电荷数或核外电子数在数值上正好等于原子序数,从而最终确定了铀是92号元素,并且是当时已知的最重的元素。
铀作为最重的元素,其地位是很特殊的。人们往往习惯于一般而敏感于特殊。早在1871年,门捷列夫就在一篇关于铀的文章中写道:“在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中,铀的原子量最大,……我深信,研究铀,从它的天然来源开始,一定会导致许多新的发现。我大胆地建议寻求新的研究课题的人,特别认真地去研究新的铀化合物。”
虽然,铀作为最重的天然元素的意义只有在人们深入到物质的更深层次时,即从分子、原子深入到原子核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来。这是门捷列夫处在他那个时代时所无法预见的,但是门捷列夫还是首先注意到铀作为最重元素的特殊性,这无疑是有一定先见之明的。
海华同学突然接到在外祖母家度寒假的小刚的一封来信。这封信被海华的弟弟打开了,他一看就惊叫起来:姐姐你快来看,这封信怎么只是一张粉红色的信纸,连一个字也没有写呢?”海华把信接过后对弟弟说:“我会把这张纸变出字来,一会儿你就看见了。”弟弟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只见姐姐将这张粉色的信纸,放到一个白瓷盘中,盘中装着一些“清水”。不一会儿,这张纸上逐渐地显现出字迹来,字迹越来越清楚。弟弟一字一句地念着:“海华同学,假期过得偷快吧!作业都完成了吗?……”
这封密信写法非常简单,写信人是用一种叫做硫酸钠水溶液写的,这种水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写在粉纸上晾干后,什么痕迹也没有。海华把收到的这封信放到盛有硝酸钡水溶液的瓷盘中,硫酸钠与硝酸钡发生一种有趣的化学反应,生成了不溶解于水的白色沉淀物——硫酸钡。这样,白色的字迹就在粉纸上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魔术台上放着一根磨得发亮的铁棒和一瓶淡蓝色的水。只见魔术师千里拿着一块红布,满面笑容地向观众说,“观众们,我今天要把这根铁棒变成金棒。等他说完之后,只见他将这根铁棒往瓶中一放,蒙上布,过一会儿,嘴里念念有词他说:“变”拿出来一看,铁棒果然变成了金棒。铁棒真地能变成金棒吗?
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化学反应,魔术师的瓶子里装的那种淡蓝色的溶液是硝酸铜溶液。铁比铜活泼,所以铁棒中的铁能把硝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这种反应结果生成了硝酸亚铁和铜。由于这个反应是在铁棒表面进行的,因此,生成的铜附在铁棒上了,铁棒就变成了紫铜色,好似金棒一样。懂得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可以做类似的魔术——如:铁环变银环。把铁环浸在硝酸银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