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師
A. 孔子的老師有誰
滿意答案
師襄,萇弘,老聃(老子)等
我相信還有很多,因為他一直在周遊列國,而且他自己不是說了嗎:三人行必有我師
師襄是春秋時期的一位古琴家,在衛國做樂官。其實,讓他更加出名的還是孔子,因為他是孔子的老師。
大約在公元前496年時,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聽說師襄是一位音樂家,便拜其為師,學習琴曲《文王操》。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聽了孔子的演奏說:你可以再學別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要繼續練習這首,又過了一些時候,孔子再彈給老師聽,師襄又說,你可以再學別的曲子了。可孔子仍然還要繼續練習這首曲子,這樣反復了數次。孔子認為只是彈出樂曲還遠遠不夠,還要掌握它的內部邏輯,還要深刻理解曲意達樂曲的意境。師襄正是利用學生的學而不厭的精神,讓其發揮主動。
萇弘是周朝著名政治家,生年無考,死於公元前492年,其事跡見於《左傳》和《國語》等書。據《國語》載,萇弘是周景王、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的大夫,因保周抗敵,不幸死於國難。後來,神話傳說,萇弘死後三年其血化為碧玉。鮮血化為碧玉的故事,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後人所說的「碧血丹心」便淵源於此。
萇弘不僅是周朝政治家,他還擅長於樂。孔子入周時曾訪樂於萇弘,證明了萇弘與孔子同時代而年長於孔子。關於孔子訪樂於萇弘,《大戴禮記》謂:「孔子適周,訪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這就是說,孔子不只是「訪」而且是「學」樂於萇弘。
B. 孔子的老師是
孔子並沒有固定的老師,也可以說沒有長期傳授他學問的老師,他的學問和道德,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並勇於實踐。
孔子曾經跟很多人學習過,在當時尊師重道的環境下,一日為師,終身若父,所以,可以說很多人都曾經做過孔子的老師,但他這些老師,賢能都不超過孔子。
孔子雖然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但母親卻自幼對他嚴格管教,所以孔子才「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母親利用父親的老關系,請人帶孔子去魯國太師處學習禮儀。
郯子是魯國一個附庸小國郯國的國君,是二十四孝里「鹿乳奉親」的主人公。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郯子向魯國大夫昭子回答了關於少昊時以鳥名官的問題,孔子聽說後,就去拜見郯子。
(2)孔子老師擴展閱讀:
祠堂
孔子還鄉祠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城北六公里王公樓村。孔子祖先為春秋時期宋國人,其祖居地及祖墳仍在此地。周僖王二年,宋國發生內亂,孔子曾祖孔防叔為避亂而奔魯。
孔子成人以後知曉夏邑王公樓村為自己的祖籍,時常回夏邑祭祖省墓,於是把這個地方叫「還鄉里」。後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還鄉祠」。
孔子還鄉祠始建於唐初,其形制仿文廟,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壇、兩殿、四門及碑林等。宋真宗時,孔子四十五代孫孔良輔、孔彥輔由曲阜到此定居。
C. 孔子的老師到底是誰
D. 孔子的老師是誰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孔子的老師是誰,很多史料表明,孔子三十歲左右就辦了學校,但很少看到其三十歲之前在哪裡學習,跟誰學習,彷彿孔子乃天人,一出世便為師。
讀《論語》,也可以看見衛國大夫公孫朝也曾問子貢,你的老師孔子的老師是誰呢,子貢便說:「文王、武王的大道並沒有崩壞,還在人間運行。賢者理解它的大道,不賢者也可了解它小道,文武之道,無處不在。夫子哪裡不能學習,為什麼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這個回答至少說明幾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孔子無所不學,無處不學,所以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說法。二是孔子在向歷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完全是自學成才。三是若非要在歷史中找一位導師的話,那就是周武文王和周公了。
(4)孔子老師擴展閱讀:
讀《史記-孔子世家》可以知道,孔子家貧,且賤,沒上過好的貴族學校,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沒上過好的大學,只好自學成才。但自學成才的好處在於,什麼都學,什麼書都可以讀。可以博學矣,非專家耳。
子貢的回答實在是完美,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是天才,什麼都懂,不需要向誰學習,恰恰相反,從《史記-孔子世家》中,人們可以看到一個隨時都向人學習的孔子。
E. 孔子的老師叫什麼
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根據《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向老子問禮.孔子當時的原話據說是這樣的,孔子和弟子們說:"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根據現在的大概意思是,孔子十分佩服老子的學識,認為老子絕對有擔任自己老師的資格。
老子是公元前約575生人,孔子是前551生人,雖然兩個人相差二十多歲,但是孔子經常問禮於老子,對他以老師尊稱,雖然二人各派,也可以說是二者間存在著師徒關系。所以說老子是孔子的老師這個觀點是毋庸置疑的。
F. 孔子的老師是誰
《師說》: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老聃(老子)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G. 孔子的老師是誰
師襄,萇弘,老聃(老子),郯子,項橐,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神童,雖然只有七歲,孔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教,後世尊項橐為聖公。
H. 孔子的老師有哪些
孔子少時家貧,並無固定學塾教師。那時候似乎沒有學堂,但是有老師存在。但比如說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師是誰,也很難講。
孔子自己博學多聞,算是自學成才。自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是空穴來風。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師。據說周遊列國時,曾經短期問學於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據傳從一個難為他的稚童那裡也學了一招。
下面是網路網友「後來新生」的介紹,供您參考。
孔子的老師:
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1.萇弘
萇弘,字敘,古資中縣(現資陽市雁江區)人,公元前(575-492年)。據《圖經》載「萇弘、資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又據,《莊子.外物篇》載:「萇弘蜀人,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
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齊久仰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國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
孔子在請教萇弘韶樂與武樂異同後最後問萇弘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萇弘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
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迭,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其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
在晉國的「六卿之亂」中,萇弘因幫助范氏和中行氏,趙簡子派晉大夫叔向對周王施反間計而將其殺害。現資中發輪鎮有萇弘讀書遺跡。
2.師襄
師襄:春秋時魯國樂官,擅擊磬,也稱擊磬襄。也有一說是衛國樂官,亦稱師襄子。
《史記》里說他「以擊磬為官,然能於琴」,師文曾從他學琴,《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也都說孔子曾從他學琴。
3.老聃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東周守藏史(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除此之外,我相信還有很多,因為他一直在周遊列國,而且他自己不是說了嗎:三人行必有我師 !
補充:關於郯子
公元前525年,郯國國君郯子訪問魯國。郯國是位於魯國東南的附屬小國(今山東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後代,故對少昊時期的歷史文化比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會上,魯國一大夫問他,少昊時期以鳥名作為官吏名稱的情況,郯子作了解釋。孔子聽到郯子這般宏論,敬佩不已。隨之單獨求見請教。此際孔子27歲,早已聲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許多提問,包括少昊時期的官吏制度。從中,孔子受到很大啟發,得到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於是人們也就把郯子當作孔子一位值得記載的老師。
孔子一生,無時無事不學,「學而不厭」,「不恥下問」,並堅信「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故有「學無常師」之說。然而為歷史所認定的主要老師,除郯子、老聃外,還有萇弘和師襄子,共四人。萇弘是著名的音樂學家,孔子拜他為師,學習音樂。師襄子是魯國著名樂官,教孔子彈琴。
孔子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其意為,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索得到的。此言有理。其中與各位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韓愈《師說》)密不可分。聖人孔子拜師求學的精神,登門求教、學無常師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義。
I. 孔子是一位什麼樣的老師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