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的來源教學反思
⑴ 哲學的起源
自然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學發展的本質。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還不了解,打雷閃電、山洪暴發等自然現象激起了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和認識,這便是宗教的早期雛形,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哲學解釋宗教的形式存在。
哲學產生於社會生產力長足進步的古代奴隸制時期,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人們認識能力的較大提高,人們開始思索世界的本質等理論問題,人類早期的哲學思想出現了。
在古代,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龐雜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給人以智慧、使人聰明的各種問題,都是哲學的研究對象。這時期的哲學研究對象,包含了具體科學的對象,哲學和科學渾然一體。
到了奴隸社會中期,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具體科學成為一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哲學的研究對象縮小了,並具體化了,在哲學內形成了各種具體的哲學學科:本體論、認識論和邏輯學。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產生了近代實證科學,各門具體科學紛紛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哲學研究對象又縮小了。
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存在的,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它一切都歸到關於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
認識論和發展觀的問題成為這一時期哲學的重點問題。
在當代,由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意識科學的獨立和迅速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又發生了變化。
哲學不再研究世界某一范圍、領域的問題了,而是研究整個世界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普遍的規律,如世界的本源,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世界的基本狀態等問題,從而形成了唯物唯心兩大派系。
哲學本身只是展現思維的不同維度,並無對錯可言,可若以實踐探尋客觀世界本來面目即存在科學與不科學之分了。
(1)衣食的來源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哲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類研究世界的基本學科和手段。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產生的條件,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
一、飢餓哲學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哲學會轉向政治探索型方面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尋求在亂世中的立國之本、生存之道。這就是哲學的深入發展,我們可以稱之為"飢餓哲學",或者理解為絕路逢生的哲學。
所謂「飢餓哲學」,指的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利益和國家進步利益得不到滿足,或階級沖突尖銳的情況下,哲學被迫進行改革思索,以政治和經濟探索的方式思考世界,從而產生的價值型哲學。
我們深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特定歷史階段誕生的哲學,其本質是為政治服務的。由於資本主義對工人剝削加劇和內部矛盾深化,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論和辯證法,進一步創立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藉以揭露資本主義的本質,反對壓迫,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工人階級處於不利地位中發展出來的,特定的社會環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提供了合理的溫床,這便是典型的「飢餓哲學」。
二、富足哲學
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們解決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後,思想世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時人們思考的哲學范圍比較大,包括了諸多方面,形式也比較多樣。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滲入到各個領域,這正是哲學的多樣化發展,我們稱之為"富足哲學"。
所謂「富足哲學」,指的是人們在生活利益得到滿足後,思維意識世界得到了極大豐富,細致入微地觀察世界與自身的關系,進入意識、精神、自然等多種哲學領域,從而產生的多元形態哲學。
阿奎那是中世紀傑出的神學家和哲學家,由他所著的《神學大全》享譽古今,是這一時期哲學特徵的重要體現。
由此看出,哲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形態,正因為如此,歷史為哲學指明了兩條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學的多層次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哲學
⑵ 原始社會人類的衣食住行主要來源於哪裡
原始社會,人們的衣食來源主要從自然界的一些動物、植物那裡攝取,人們住在山洞、樹洞中,靠粗製的石塊、木棒獲取野獸,吃飽喝足之後,便手舞足蹈抒發感情。
⑶ 社會的財富的來源是什麼是如何增加的大到國家戰略投資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還不說社會的資源大部分掌
社會財富不完全來自於勞動,也來自商業進步、技術進步。說到財富必然有兩個參量一個是價值標的,一個是價值價格。對於同一種物品,隨著商業進步、技術進步,價值標的會增加,雖然物品沒有增加,但總價值增加了。比如實木傢具,原本是尋常家用並不稀奇,隨著對木材的使用方式的進步出現了板材和板材傢具,同時供需關系導致實木資源的相對性稀缺,造成實木傢具的價值標的除了使用價值增加了實木資源價值和手工工藝價值。這兩個新增的價值標的的價格帶有投資性質因此價格較高。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技術進步導致產品分層,更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更高效的生產產品使產品出現了低端,中端,高端不同層級的市場,以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對於同一個實木傢具,由於商業進步和技術進步,價值標的增加了,其蘊含的價值量即財富量也就增加了。因此財富不完全來自於勞動同時也來自商業進步、技術進步導致的價值標的的增加。
⑷ 歇後語的歷史來源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的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有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表現,遠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後語。
歇後語的由來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⑸ 節儉的定義,來源(起源),作用
節儉的定義:指生活儉省,有節制。這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的一個途徑。
起源於《晏子春秋·諫下十四》
指節約儉省。
《晏子春秋·諫下十四》:「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 唐 白居易《太平樂詞》之一:「歲豐仍節儉,時泰更銷兵。」《英烈傳》第六三回:「大抵嘗歷艱難,便自然節儉;稍習富貴,便自然奢華。」 徐特立《我的生活》:「一家老小三口,無勞動力,靠收租子維持生活,比較節儉。」
節儉體現了對一般勞動者和自己的尊重。每一項勞動都是生活有限性的一種情況,包括自己在內的每一位只要是以社會的方式存在著就不能避免進入這種情況。對於這種勞動結果價值的覺察構成了節儉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的一個前提。
節儉成習
意思是節儉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蘇東坡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節儉。
公元1080年,他被貶官來到黃州時,生活窘迫。為了渡過困境,他訂出了一套特殊的計劃開支辦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後又將每份分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錢掛在屋樑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來用,准余不準超。剩餘的錢,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備意外開支之需。
後來,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節儉,從不講究奢華。他自訂每餐只能一飯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兩個菜,不許鋪排,否則就拒絕用餐。一次,蘇東坡的一個老友與他重逢,請他吃飯,他囑咐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可是,當蘇東坡應約去老友家赴宴時,見酒席准備得相當奢華,他婉言拒絕入席,告辭而走。蘇東坡走後,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東坡遭難時,生活很節儉。沒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後,還這樣節儉。」
⑹ 什麼是美國人民的衣食來源也是國民經濟的什麼
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故選:A.
⑺ 誰知道法王腓力二世時,法國的衣食習慣
腓力二世 Felipe II 西班牙語實際讀音為:菲利佩 (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國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國王(稱菲利佩一世 Filipe I,1581年起)。他的執政時期是西班牙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在腓力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國力達到顛峰,歷史學家常以這段時間為哈布斯堡王朝之稱霸歐洲。腓力二世雄心勃勃,試圖維持一個天主教大帝國,但最終未能成功。
哈布斯堡王朝巨大遺產的繼承者
腓力二世是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的兒子,母為伊莎貝拉 (葡萄牙)。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宣布退位後,腓力二世繼承了哈布斯堡帝國除家族起源地奧地利和德意志之外的其餘所有部分。查理五世的弟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和有名無實的在德意志的最高地位,而哈布斯堡王朝的軍事與經濟實力來源——西班牙和尼德蘭——都歸於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總共繼承了下列領地:西班牙、尼德蘭、西西里與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蘭及全部西屬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在西班牙和尼德蘭的統治
腓力二世繼續執行其父在西班牙執行的一切強化中央集權的制度。在他統治時期,中央政府真正開始剝奪一些歷史上的王國和民族地域(阿拉貢,卡斯蒂利亞,巴倫西亞,特別是加泰羅尼亞)的獨立性。腓力二世撲滅了1590年至1591年阿拉貢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發動的暴動。他並且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規,可能是為了更有利於王室獲得直接的稅收。在腓力二世時代,西班牙的集權程度和官僚體系的臃腫可與東方國家媲美。
腓力二世對低地國家實行毫不妥協的鐵腕統治;[[1567年]]他任命著名的將領和劊子手阿爾瓦公爵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為尼德蘭總督。後者嚴厲鎮壓尼德蘭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動,處死了大約8000人。
腓力二世為堅定而狂熱的天主教徒,他的很多政策中都能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這大大影響了他在一些問題上的判斷,並使政府捲入一系列宗教紛爭。特別是由於腓力二世希望鏟除各種異端或異教的決心,中世紀的宗教審判和迫害異端在他統治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腓力二世大力支持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異端邪說的人(無論是真有其事還是受到陷害)在火刑(火刑柱)上化為灰燼。他的另一項政策則使1568年—1570年被強制遷徙到西班牙內地的摩爾人受到殘酷迫害。從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開始的對穆斯林和猶太人的迫害和驅逐最終使西班牙的種族構成趨於「純化」。
國際舞台上的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執行了積極的對外政策,似乎他有決心也有能力推動一場把整個歐洲統一到一面旗幟下的運動。在即位之初,腓力二世曾因為希望維持他對義大利領地的支配和削弱教會力量而與教皇保羅四世發生一場不小的沖突。他也繼續進行其先輩為之努力的義大利戰爭。1557年,西班牙軍隊在聖康坦戰役中擊敗了法國軍隊。腓力二世於1559年和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簽訂了對西班牙有利的卡托—康布雷西條約,從而結束了綿延半個世紀的義大利戰爭。
腓力二世領導了對嚴重威脅歐洲的奧斯曼帝國的回擊。在他牽頭之下,組成了反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同盟成員除西班牙外,還包括教皇、薩伏依、威尼斯和熱那亞。[[1571年]],腓力二世的異母弟弟(查理五世的私生子)胡安 (奧地利)在勒班陀戰役中全殲了奧斯曼帝國艦隊。這次勝利因其終結了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上的擴張而永垂史冊。
1580年,腓力二世派遣阿爾瓦公爵率軍強行合並葡萄牙。
對英國和法國的干涉
1554年,當時還是王儲的腓力二世與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結婚,但婚後腓力二世幾乎不曾在英格蘭住過。腓力二世與瑪麗均為天主教徒,他們共同對國內的新教徒實行恐怖政策。然而在瑪麗一世死後,同情新教的伊麗莎白一世登上英格蘭王位。腓力二世曾向伊麗莎白求婚未果。伊麗莎白對新教的明顯偏愛促使腓力二世作出入侵英國的決定,他於1588年建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無敵艦隊。
1588年5月,擁有130艘艦只和3萬余名戰士的無敵艦隊在麥迪納—西多尼亞率領下向英格蘭發起遠征。在著名的英吉利海峽遭遇戰中,這支艦隊被機動靈活的英國海軍擊潰了。在返航途中,又由於風暴因素而在蘇格蘭海域折損了很多艦只。
在無敵艦隊對英國的進攻遭受巨大的挫折之後,西班牙大傷元氣。盡管其強大實力還未倒塌,英格蘭也不可能立刻成為與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從此西班牙在海上的威力就趨於衰落。
腓力二世的另一項錯誤決定同樣源於他的宗教熱情。在法國發生可怕的法國宗教戰爭之後,腓力二世馬上倒向了天主教神聖聯盟一邊,該聯盟由吉斯家族領導,致力於消滅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1591年形勢最混亂的時候,西班牙的軍隊甚至開進了巴黎。腓力二世希望他的女兒與第四代吉斯公爵吉斯公爵 (第四)-查理·德·洛林結婚,並使後者繼承法國王位,但最終未能成功。1595年,腓力二世被納瓦拉的亨利(此時已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擊敗。後來腓力二世終於承認了亨利四世的國王地位。
評價
腓力二世是有作為的偉大君主,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國力昌盛,給人以深刻印象。但是,他的雄心壯志是建立在無視國家整體經濟環境的前提之下的。為保障無休止的軍事行動,西班牙支出了巨額的軍費;腓力二世不得不多次增稅。盡管西班牙有美洲殖民地的強力支撐,她仍未能解決軍費浩盪作成的財政危機,以至腓力二世在1557年、[[1575年]]和1598年3次宣布國家破產。毫不妥協的宗教政策也使腓力二世到處樹敵。由於這些弊端,腓力二世的統治從長遠看對國家產生了不利影響。在他去世後,西班牙很快衰落了。
腓力二世的家庭
配偶
葡萄牙的瑪麗亞
瑪麗一世
法蘭西的伊麗莎白
奧地利的安娜
子女
唐·卡洛斯
卡特琳·米蓋拉
腓力三世
2腓力二世(1165—1223),法國卡佩王朝第七任國王(1179-1223),被稱為「高貴王」、「奧古斯都 」
他(腓力二世)在繼位後不僅使卡佩王朝保持強盛,而且還既不屈不撓又計謀多端地與強大的金雀花王朝展開了持久的戰爭。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的第七任君主。在他之前,卡佩王朝已走過了近200年的歷程,但國王卻像囚徒一樣被困在「法蘭西島」上,對其周圍的一片汪洋無可奈何。所謂「法蘭西島」是指卡佩王朝早期國王所能有效控制的實際范圍,包括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中游的狹長地帶,以巴黎和奧爾良為中心,其面積只佔法蘭西國土的大約1/15。在「島」外,不乏實力比王室要強大的諸侯,如諾曼底公國、勃艮第公國、阿基坦公國等。即使在「島」內,也有著眾多不服管制的城堡主。
腓力二世的祖父路易六世和父親路易七世開始了加強王權的努力,但成效不大。「胖子」路易六世清除了眼皮底下的眾多城堡主,但對更大更遠的諸侯則無可奈何。路易七世陷入了一位更強大敵人的陰影之中,他就是來自金雀花家族,後來成為英格蘭國王的亨利二世。亨利二世在法國擁有大片領地,包括諾曼底、安茹等,後來搶了路易七世的老婆、阿基坦女公爵阿莉埃諾,又得到了諾大的阿基坦公國,其領地竟比法國王室領地大五倍。要實現法國統一的夙願,「金雀花」是最大的障礙。
腓力二世14歲繼位,開始時由他的舅父香檳伯爵亨利、蘭斯主教紀堯姆、布魯瓦和沙爾特伯爵蒂伯攝政。後來,他與弗蘭德伯爵的侄女伊莎貝爾結婚,妻子帶來的嫁妝是阿圖瓦地區的領地。他翅膀逐漸長硬,終於擺脫了香檳的執政們的控制,獨掌大權。這是他第一次顯示出政治斗爭的才能
對當時法國來說,最大的對手無疑是擁有幾乎佔法國國土的一半領地的英格蘭國王。這一點少年老成的腓力二世十分明白。而在法國國內的諸侯中,比較強大且有離心傾向的是佛蘭德伯爵。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英國人,腓力二世與佛蘭德伯爵妥協,表示對他以往的冒犯不作計較。
當時的英格蘭國王「偉大的立法者」亨利二世,與他的幾個兒子矛盾眾多。腓力二世便挑撥他們父子的關系,與王子理查結盟,並挑動他與他父親兵戎想見,腓力二世從中坐收漁翁之利,收回了一些領地。隨著1189年理查即位成為「獅心王」理查一世,他們之間又不可避免產生了諸多糾紛,這一次,腓力二世拉攏獅心王的弟弟、後來被稱為「無地王」的約翰來對抗獅心王。
1187年薩拉丁奪取聖城耶路撒冷的消息傳到西歐,引發了新一輪要求十字軍東征的輿論怒潮。於是腓力與獅心王約好暫時將彼此的恩怨放在一邊,同時出發一起參加十字軍東征。但當腓力二世到達阿卡城與薩拉丁的軍隊激戰近一年之後,獅心王才趕到,腓力二世覺得與驕橫的獅心王共事實在是一件難以忍受的苦差,就留下一萬多法軍,自己中途退出,趕回法國後向英王在法國的領地發動進攻,迫使獅心王理查不得不趕回國。
1199年獅心王去世,腓力的對手換成了志大才疏的無地王約翰。腓力又使用了他慣用的借力打力的手段,挑動無地王的侄子亞瑟與之對抗,從中得利。後來,無地王與普瓦圖的呂濟昂家族的未婚妻結婚,惹惱了呂濟昂家族,於是腓力趁此機會與呂濟昂家族結盟,並於1202年宣布取消英王在法國領土上的領地,進攻諾曼底。腓力一生最榮耀的階段到來了,在此後的一系列戰役中,奪取了加萊港、魯昂、曼恩、安茹等地。無地王不甘示弱,拉起了一個反法王同盟,成員除了弗蘭德伯爵等幾個諸侯之外,還包括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而腓力則和奧托四世的對手、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和西西里國王腓特烈二世結盟。英法德意諸國的矛盾,被歷史性地聯結到一起。1214年,約翰組織的反法同盟在法國西部登陸,腓力奮起還擊,取得了著名的布汶戰役的勝利,徹底打敗了約翰。這場勝利也導致了韋爾夫家族在德意志統治的終結。腓力二世在位期間,法國國王的領地擴張了三倍。領地的擴大,最直接的效應就是收入擴大,財大氣粗的王室也可以有更大規模的作為了。
腓力二世與巴黎這座千古名都有著莫大的關聯。卡佩王朝早期的國王,一直在巴黎和奧爾良之間搖擺不定。腓力二世積極營建巴黎城,修建道路和城牆,巴黎的市政面貌在他在位期間煥然一新,著名的盧浮宮就是他開始修建的,主要用途是拱衛巴黎城。腓力還積極扶持巴黎大學,如授予其師生以免稅權和獨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權利。從腓力二世時代開始,巴黎的首都地位已不可動搖。
由於法國在腓力二世之前,並未確立王位世襲的原則,法國歷代國王在位期間,都要在生前為兒子加冕,以防貴族集團選出其他人來當國王。從腓力二世開始,由於王室力量已足夠強大,這多餘的形式也被廢除了。從此,諸侯選舉國王的走過場形式也終結了。
法國從領主紛立到形成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是一個漫長的量變過程,而其中關鍵性的質變發生在國王腓力二世在位期間。少年老成、心機深沉的腓力二世在其漫長的40多年國王生涯中,與國內國外形形色色的對手鬥智斗勇,終於使法國王權由弱轉強,王室領地擴大了三倍,使法國向中央集權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避免了像德國那樣陷入了長期的諸侯割據、爭戰不休的局面。在他的時代,巴黎也確立了在全國的首都地位,從此不可撼動。他真不愧「奧古斯都」之名矣。
3腓力二世(馬其頓國王 公元前359—336年)
作為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二世的歷史影響也不應被兒子遮蓋住。
馬其頓雖不屬於傳統的希臘城邦,但與希臘城邦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腓力早年就曾在希臘的底比斯城邦為質。腓力回國之後,於公元前359年奪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經過20多年的勵精圖治,打造了一個強大的馬其頓王國。他在內政方面,加強王權,改革幣制,促進貿易,建立新城市,打開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作為。
他建立了一支常備軍,訓練了一種戰鬥力很強的「馬其頓方陣」,並建立了強大的海軍。他利用希臘城邦之間的矛盾,在公元前338年喀羅尼亞一役中大勝希臘聯軍,第二年在科林斯召開全希臘會議,成立了以馬其頓為主導的科林斯同盟,確立了馬其頓對希臘諸城邦的控制。公元前336年,他在准備進軍波斯的前夕死於刺殺。
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間,馬其頓由一個內亂不止的小國崛起為希臘城邦的首領,並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累計了巨大的潛力,已經為其子亞歷山大的大征服准備好了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