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教育 » 羅小慈教學

羅小慈教學

發布時間: 2022-03-23 06:08:15

A. 民樂大師有哪些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49960.htm

華彥鈞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於1893年7月,卒於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歲時,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貧病交加,眼疾惡化,雙眼相繼失明,從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從童年起就同他父親華雪梅學習音樂。華雪梅是一位道士,是當地道教音樂界所公認的技藝傑出的人材,阿炳的音樂修養最初主要的基礎出於道家音樂,而且是出於家傳。道家音樂,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間音樂,其中有許多是毫未改動的民歌曲調。阿炳雙目換明後得不到有錢的齋主的歡迎,只能離開道門,開始以賣唱為生。在無錫市裡,一位戴著墨鏡,胸前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裡拉著胡琴,在街頭上行走的,這人便是阿炳。

阿炳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他在黑暗、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他的音樂反映出來,沒有因為生活艱難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建康而深沉的氣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後,當人民政府派人去關心他,去整理他的音樂作品時,他卻無法了願,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是阿炳常去遊玩的地方。他雙目失明後,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像中的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而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漆黑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調。

聽松:樂曲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岳飛,率領義勇軍士,進行衛國戰爭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間寄託著抗戰勝利的心情。樂曲個性鮮明堅強,引子氣魄闊大,一、二、三段都滿含著不平凡的情調和結構,成功地抒寫了奮斗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

寒春風曲: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寒冷的風,從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的唉嘆和對光明的無限嚮往。

大浪淘沙: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加進了琵琶的技術的。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樂曲結構緊湊,共分三段,音樂情緒從原來的深沉憂怨發展到活潑有力最後在充滿樂觀和自信的樂聲中結束。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樂曲中琵琶的彈奏是模仿端午節民間比賽龍船時,龍船上的羅鼓聲與歌唱聲。開頭是模鼓,中間為好戲段,每段是一個民歌或一段器樂曲調,各段之間,又夾進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劉天華

劉天華是民族器樂作曲家、演奏家。他的創作活動正是在本世紀初,一批有識之士為普及音樂教育,發揚振興民族音樂而奔走的時候。劉天華音樂的知識面很寬,從小就接觸過軍樂隊中的管樂器,後業向人學習過二胡、琵琶和多種民間樂器。1922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期間,還向外籍音樂家學習小提琴與作曲理論,同時進行了大量的民族音樂整理工作。

劉天華對中國音樂的貢獻主要在民族器樂創作上。他共創作有7首二胡樂曲,47首二胡練習曲,3首琵琶樂曲,15首琵琶練習曲。他將二胡這件中國最普及的民族樂器從伴奏地位上升到獨奏地位。並且將這件樂器納入高等院校教學之中,設立二胡專業,為二胡在我國民族器樂中的地位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由於他對民族間樂有著透闢的了解,他創作的樂曲不論是題材立意,還是旋律構成、結構安排都有著鮮明 的民族特點;又由於他對西洋音樂的長處用來幫助發展我國民族音樂。劉天華這種融人貫通中西之長的精神,以及他在創作上如此傑出的成就,今天仍然是民族器樂創作中一個令人景仰的山巔。

他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除夜小唱》)、《閑居吟》、《空山鳥語》、《江明行》、《燭影搖紅》、《苦悶之謳》等。

劉文金

中國當代頗具影響力的民族音樂作曲家和指揮家之一。

三十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器樂、聲樂作品,其中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鄉》曾在中國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評獎中榮獲一等獎,更被譽為當代二胡作品的新的里程碑,影響海內外,其他的主要作品尚有民族管弦樂《太行印象》、《山村的節日》、《難忘的潑水節》、《音樂會序曲》、《十面埋伏》等;笛子與樂隊《鷹之戀》、二胡與樂隊《秋韻》等;聲樂作品有《大海一樣的深情》、《北京之夜圓舞曲》等;舞劇《長恨歌》等,有的作品曾獲得創作獎。

由於他出色的創作成就,劉君被民族音樂界推崇為中國近代「自劉天華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北美洲中國音樂研究會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國音樂》曾贊揚劉君是「中國大陸最能令人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

何占豪

占豪在音樂創作上有一個座右銘:那就是"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他作麴生涯四十餘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來形式民族化"為主。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梁祝》蜚聲樂壇譽滿中外後,他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等大型器樂聲樂作品相繼問世,這一時期的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八十年代以後,何占豪又把"民族音樂現代化"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除了將《梁祝》改編成高胡協奏曲和琵琶協奏曲外,還寫了二胡協奏曲《亂世情》、《別亦情》,二胡與樂隊《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樂《伊犁河畔》《節日賽馬》《傣寨風光》,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民族器樂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興地看到古箏新秀輩出,除了將《梁祝》改編為古箏協奏曲之外,還創作了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和古箏獨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對傳統樂曲《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也作了改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笛子協奏曲《長恨綿綿》、柳琴協奏曲《花》、揚琴協奏曲《羅蘭情》等,幾乎每年創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樂語言的創新,民族器樂演奏技巧的提高,民樂表現幅度的拓展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何占豪稱自己是"探索者":"既然是'探索',有成功也有失敗,不管是哪種,都可以給後人帶去經驗與教訓。"他對後輩的提攜是圈內人眾所周知的,當年,默默無聞的二胡新秀,如今是海內外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許可"毛遂自薦"懇請何老師幫助年輕人的信至今讓何占豪感嘆,"當年,沒有孟波、丁善德、劉品等教授提攜,哪有我何占豪的今天呵。"如今,許可、馬曉暉已成名家;二胡邵琳和古箏羅小慈等新秀也已嶄露頭角,這些演奏家們或多或少地與何占豪的新作首演結下了不解之緣。

"路漫漫,其修遠兮",何占豪表示,探索是他永恆的主題,只要人民大眾喜歡的,他會一如既往。

謝功成

作曲家對民歌進行改編、加工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將民歌作為間調素材,作旋律性的發展;一是保持民歌原有骨架同時對其進行多聲部的加工處理,如改寫成全唱曲或配鋼琴伴奏等,使其增強藝術和豐富其表現內涵。

謝功成的代表作之一是合唱《阿拉木木汗》。這是他於1948年在香港時進行改編的。這首合唱以其豐富的合唱效果、生動的音樂形象、嫻熟的合唱寫作技巧飲譽國內外,一直到今天還是專業、業余合唱團隊的保留節目。

謝功成於1955年寫作的大合唱《長江抒情詩》(放平詞),是一部具有較高專業技巧和音樂表現深度的作品,其中第二樂章《白帆》早在1956年全國音樂周演出時,就得到了廣泛的贊揚,後來全曲曾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進行守演出。這部作品在積極的反映時代生活的同時,難能可貴的強調了藝術主體的美學價值,突破了50年代末期盛行的藝術功利主義的要求,今天看業這部作品用有其突出的藝術成就。

《長江抒情詩》有壯闊激情的第一樂章《大江東去》,飄逸、深沉的第二樂章《白帆》,生動、活躍、諧謔曲性質的第三樂章《彩虹》,神奇、飄渺、幻想的第四樂章《神女》以及熱情、澎湃的第五樂章《長江,你浩浩盪盪》。

作曲家近年的新作有合唱《綠色的瀾淪江》等。

謝功成同時又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建國以來主要從事音樂學院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菱有《合唱寫作技巧》(與曾理中合著)論文《論同宮場》(與馬國華合著),以及主編和參予定作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

B. 最好學的 民樂 是哪一種

基本上都沒有什麼樂器可以在在半年內得那麼多級的,技術是要積累的,沒有什麼速成法,再說咯,要拿等級證書的話,半年內也沒有那麼考級的機會,其實考級也不難,像鋼琴,他主要就是看你彈那個級別的曲子彈的怎麼樣,熟不熟練.
老師的眼睛的雪亮的,你學了多久,有多少技術,都可以看出來的,像唱歌,學了一年的怎麼聽都是一年的工夫,能好過人家學了五六年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天賦重要,老師重要,時間也重要,練的時間多了,才可以很熟練.

有些越冷門的越難學,現在是鋼琴泛濫,西洋種類的樂器也比較泛濫,今年的藝術生考試中國的民族樂器比較吃香,對於說藝術的特長生,很難在那麼短的時間拿下,現在的老師越來越注重積累,因為往年有些學生就是為了個學校,就在短時間內學習樂器,聲樂之類的,可一進到學校裡面,很快就出現問題了,跟不上教學啊!所以我也勸你早放棄這種想法,真的要學的話,那就學古箏吧,這個稍微好點.

C. 辯證法可以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么

當然可以。

在國內巡演數十場、颳起一股民樂旋風之後,音樂會版的《海上生民樂》,將於今年2月隨上海民族樂團遠赴英、法、德等歐洲國家演出。

「民樂是幾千年流淌在國人血脈中的音樂語言,蘊含著我們祖先的生活、智慧乃至哲學思考。古老的中國音樂智慧,正顯現出更強大的力量。」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基和沃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求,各地用好「守」和「變」的辯證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呈現新樣式,煥發新活力

「村子就是景區,這兒的日子比城裡好。」貴州遵義花茂村,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守著傳承數代的陶瓷、造紙等技藝,讓環境美起來、文化活起來、生活富起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是給村民留下了金山銀山。」出席了黨的十九大,花茂村黨總支書記潘克剛回到村裡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講十九大精神,對守護好村莊的文化根脈信心更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汲取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廣大文藝工作者樹立正確創作導向抒寫新時代,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在追求真善美中實現藝術價值。

D. 求全國古箏彈得最好的人的資料..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項斯華
飲譽中國樂壇、蜚聲海內外的當代中國箏樂大師項斯華,1940年生於上海,早年專修鋼琴,後師承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又從曹正、郭鷹學習其它流派箏樂,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在校期間,首次嘗試雙箏演奏,初露鋒芒,深獲好評。
畢業後,項斯華先後在北京電影樂團、上海樂團和中國歌劇舞劇院任古箏獨奏演員,並任教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及中國音樂學院,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古箏研究會理事。
一九八一年,項斯華移居香港,為香港民族音樂學會理事及永久會員、香港藝術家聯盟成員,東方樂舞交流學會理事,上海中國古樂團特約演奏家,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並獲吉林藝術學院名譽教授榮銜。著有《中國箏樂的源流及風格》和《項斯華演奏中國箏譜》兩集。
八十年代初,中國唱片社、日本東芝EMI株式會社分別出版了項斯華演奏的古箏專集《漁舟唱晚》和《項斯華中國箏名演集》,此系首次出版中國民族器樂的個人演奏專集。由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岸邊成雄博士所監制的《項斯華中國箏名演集》亦榮獲日本文部省藝術祭大獎。此款錄音,於香港發行,早己逾金唱片銷量,也成為中國箏曲的經典錄音之後,香港及台灣的唱片製作公司等又出版項斯華的專集.《出水蓮》、《燈月交輝》、《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及《望鄉吟》等多集。
她在改革箏上成功地演奏了轉調箏曲《東海漁歌》、《思想起》和京劇唱腔音樂《文姬歸漢》等。其演奏風格朴實,深刻細膩,富有韻味。

周延甲
秦箏教育家、演奏家,男,山西省聞喜人,漢族,大學專科,教授。曾任西安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古箏學會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陝西秦箏學會會長。1953年考入西安音專(今西安音樂學院暨附中前身)主修古箏,1959年畢業留校任教。1960年整理編訂了陝西流派《古箏迷胡曲集》等,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上,陝西箏曲16首被列為音樂藝術院校古箏專業學生的學習曲目。撰文倡導和奮力實踐「秦箏歸秦」活動。先後發表論文《榆林古箏考查報告》(合作)、《繼承和發揚秦箏流派演奏藝術傳統》(獲陝西省藝術科學研究成果優秀論文獎)、《秦箏歸秦,貴在實踐》等十多篇,並主編《秦箏》雜志。創作並演奏合帶《姜女淚》、《綉金匾》、《凄涼曲》、《秦桑曲》(此曲獲中央電視台《山城杯》作品一等獎)等箏曲,赴香港演出《秦鄉行》、《中港台箏樂大師演奏會》、《秦聲粵調音樂會》、《秦土情箏樂演奏會》,赴韓國、新加坡演奏陝西流派箏樂。報界評論稱「曲調特點鮮明,風格突出、就是秦箏樂派。」箏壇宗師曹正教授生前說,「具有西秦風格的『秦聲』,使兩千多年的逸響新聲,不但恢復了它的歷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艷,大放異彩。」1999年《周延甲箏曲選》(周望編)出版發行,2001年錄制《中國箏曲.陝西篇》CD盤,2002年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中國古箏流派名家音樂會》。培養學生200餘人(獲國家級獎9人,省級名次獎20人)。1982年獲「陝西省勞動模範榮譽紀念證」,1994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證書。多次被聘任全國古箏學術會議委員和大賽評委。業績被收錄《中國音樂家辭典》、《當代世界名人傳》、《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中國音樂家傳記》等。

任潔(青年演奏家)
南京人,6歲習箏,師從古箏教育家閻愛華教授,並受到古箏名家王中山的教益。8歲考入南京小紅花藝術團,擔任古箏獨奏小演員,從此開始活躍在世界音樂舞台上,先後多次出訪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被譽為「神奇的音樂小神童」。考入南藝音樂學院之後,憑著卓越的音樂天賦、高超的古箏技藝,任潔成為該學院的尖子學生,得到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庄耀等教師的信任,首演了一批古箏新作,如《西域隨想》、《山的遐想》,受到箏界名家王中山悉心指導,從傳統底蘊到最新技術,任潔都有了進一步更全面的掌握。
2001年在「龍音杯」國際民族器樂(古箏)比賽獲專業組優秀獎。
2002年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民族樂器獨奏比賽獲青年專業組銀獎。在此之前,任潔已是六次金獎的得主了。

羅小慈
上海民族樂團獨奏演員,上海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音樂家協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曾先後師從箏教育家、演奏家郭雪君女士、何寶泉先生、孫文妍女士。進入民族樂團後,羅小慈便開始了她的演奏家道路。由她演奏或首演的《臨安遺恨》、《林沖夜奔》、《西楚霸王》受到關注與好評。2000年首演箏

熱點內容
小蘋果舞蹈教學兒童版 發布:2025-05-14 18:06:07 瀏覽:916
高三語文卷 發布:2025-05-14 17:40:03 瀏覽:761
五年級上冊語文達標卷 發布:2025-05-14 16:38:37 瀏覽:871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