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1
1. 中國教育4和中央教育4是一樣的的嗎
中國教育適合中央教育四是不一樣的,因為中國叫它具有更廣泛的意義,而中央叫並沒有這個意義。你怎麼
2. 中國教育怎麼一回事
論現代中國的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概念的困惑
道德教育簡稱德育。德育究竟是什麼,至今人們還沒有統一的意見。概括起來在我國對德育通常有以下幾種理解:一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四是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這四種理解都是廣義的理解。狹義的理解德育僅指道德教育,這是第五種理解。道德教育包括的內容如此之多,真是一個「大德育」。有人形象地說,德育是個筐,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裝,到頭來,德育什麼東西都不像。就連我們從事德育研究的人員也最終不知道什麼是德育,廣大中小學教師在實踐的第一線,他們大多數沒有德育理論的功底,理論上的困惑使他們在實踐中茫然就不足為怪了。
由於對道德教育概念的模糊,道德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更是一個難解之謎。有人認為「德育的實質是育德,是培養人的品德,是將社會思想道德、社會規范轉化為個體人的品德,是促進人的品德社會性發展」;有人認為道德教育的本質「是對於人的生活意義的求索和生命質量的提升」;有人認為德育是「主體—發展性德育」,「主體性、發展性是現代德育的本質規定」;有人認為「道德教育的實質就是引導和規范人們通過利他而合理利己」,還有的學者認為「信仰:德育的真正意蘊」,「德育實質即信仰及信仰教育」。如此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二、道德教育價值取向一元化與多元化的困惑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價值取向的突出特點是一元化、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強調政治性,同時又缺乏層次性,忽視教育對象的個別差異性,基本上是用一個統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學生。在德育中過分強調按照社會規范的需要來確定培養規格和設計培養過程,沒有充分考慮到個人在「德」的發展中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把學生「德」的素質培養局限在一個狹窄的空間中,學生主體精神的弘揚受到一定抑制,再加上目標統一,缺乏層次,沒有選擇自由度,最終培養出來的學生比較符合社會共性道德規范要求,但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意識、批判精神以及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被忽略。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是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大鍋飯」、「平均主義」的產品分配方式,也影響到教育界,從而產生了教育上的「平均教育」模式,甚至忌談個性。這種教育價值取向恰與知識經濟、創新教育目標相悖,與知識經濟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人才的目標相悖。
我國的社會轉型始於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政治體制改革使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改革以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單一制,在經濟方面是一體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方面,也是以國家組織形式下的「行政一體化」的結構體制。在單一體制下,人們的觀念也比較單純,思想容易統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打破了單一制,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日趨明顯,多樣化是我國社會轉型的一個突出特點。
社會的轉型,帶來了人們價值取向的根本變化,一元化價值取向讓位於多元化價值取向。一元化思想在價值觀上就是整體本位,服從組織的觀念。現在這種價值觀在逐漸淡化,因為社會的發展已走向多元化,因而出現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多元化,這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人們的價值取向浸染上濃重的經濟色彩,經濟觀念深入人心,功利性價值取向突出,利益意識強化,這就勢必引起青少年學生從傳統的「重義輕利」觀向「重利輕義」觀轉變,當代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取向有四個突出特點:即兼容性、主體性、多樣性和不穩定性。這些特點是與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的,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在個體中的反映。
社會的變革引起人們價值取向的變化,道德教育模式就要變化,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無論從理論或實踐兩個方面看,我國的道德教育從主流方面看至今仍處於一種傳統的模式之中。這種模式把道德教育的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道德影響的過程,施加的道德影響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規范,強調的是學生符合規范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就勢必造成道德教育的困惑。我認為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道德教育,其價值取向是:生活化、個性化和社會化。即首先是有生活能力的人,再到有個性的人,最後是社會需要的人。這種道德教育價值取向體現出這樣的幾個特點:一是強調學生品德培養的統一性和獨特性相結合。即強調在共性基礎上發展個性,促進多樣化的個性社會化,使個性有深厚的根基;在發展個性時,重視學生個人起點階段的優勢潛能,充分展示個性的豐富內涵,同時,又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所規范制約,要求學生的個性發展沿著社會所需要的方向發展。二是突出了對學生的主體性精神的培養。只有主宰自己命運的人,才可能是富有遠大理想、宏偉抱負的現代人,才可能對社會、國家、民族富有使命感、責任感、義務感,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如果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積極發揮,其獨立思考、開拓精神、創造能力便可能受到壓抑,這樣,學生就有可能固守教條、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徘徊觀望,成為時代大潮中的落伍者。其三,德育目標充分體現個體發展水平的層次性,學生的個體素質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決定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德育目標應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不能過高、理想化,也不能遷就學生。其四,道德教育應有適應性、超越性和創造性價值取向。不可否認德育既有為社會培育適應性人才,並為社會服務,具有工具價值的一面,但從本質上講,德育應是一種人的主體性活動,是一種以發展人、提升人為宗旨的活動,德育不僅應根據現行社會需要來設計教育活動,還應根據人的發展要求、未來社會的需要來培養人,因為教育的周期長。德育不僅要求學生從前人那裡去繼承傳統美德,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強調開拓未來的新質,真正實現發展人、提升人、創造人。
三、傳統道德的現代化困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跨;而如果沒有優秀歷史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既是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歷史,又是人類優秀歷史文化不斷繼承發展的歷史。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國家,在傳統文化中,傳統道德經歷千百年的積淀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把傳統道德的精華現代化,做到「古為今用」,又是當代道德教育的一個難題。
傳統道德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發揚光大。這是因為傳統道德教育是駕起一座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橋梁。通過傳統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學生繼承、發展和延續我國優秀的道德傳統,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新道德的源泉和動力。同時,還可通過傳統道德的展示,為學生提供一種深邃的價值體系和人生啟迪,引導學生發展自我,完善自我。
傳統道德的內容很多,主要有愛國、反抗外族侵略、反對民族壓迫、心憂天下、持操守節、威武不屈、勤勞儉朴、勤奮好學、修身養性、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區分義利、提倡忠孝、剛正不阿、勤政愛民、廉潔奉公、辦事公道、尊老愛幼等等。傳統道德教育原則和方法主要有:立志樂道、自省自克、改過遷善、身體力行等等。然而,我們所弘揚的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是剔除糟粕後的精華,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再也不存在絲毫的封建階級的烙印,也並不是我們無需加工的現成快餐。相反,它仍然需要聯系實際,在內容上進行積極的轉換,把傳統道德現代化,以此當作我們時代精神的源頭,發展我們的時代精神,但目前這項工作我們做得還不夠。
四、道德教育內容的困惑
由於對道德教育含義和本質認識的分歧,造成道德教育內容的多樣性。據我們對《教育學》和《德育原理》教材和著作有關德育內容部分的初步統計,涉及到的道德教育內容有: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五愛教育;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人生觀教育;世界觀教育;自覺紀律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情操教育;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道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國力國情教育;科學無神論教育;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生態倫理教育;環境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二十多項。真可謂名目繁多,目不暇接。還有人認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公平;葉瀾先生認為,針對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前道德教育內容的基本構成是:「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為人之德』;以『責任心』為核心的『為事之德』;以『愛國』為核心的『為民之德』;以『熱愛生命,追求自我完善』為核心的『立身之德』」。道德教育的內容究竟有哪些,各項內容之間有什麼關系,這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五、道德教育實施的困惑
在道德教育實施方法上,我國以說服教育法或說理教育法為主,實際上是強制灌輸。灌輸教育法指向性十分明顯,其基本前提是社會意識形態、指導思想、價值觀等方面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會、階級培養人的手段。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人們價值觀念的一元化逐步讓位於多元化,傳統的說服、灌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價值取向多元的需要,這種方法在教育中很難使學生做到心服、口服。再加上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的不一致性,教師說的與社會上人們做的不是完全相符,中小學生在道德兩難中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道德教育實效差就不難理解。
在道德教育實施的途徑上,我們過分重視思想品德課(小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甚至有人認為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道德教育,這是不對的。道德教育應該貫穿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之中,提高學校道德教育效果,應該充分發揮道德教育途徑和方法的整體功能,說服教育法、價值澄清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此外,榜樣示範法、觀察學習法、道德實踐活動法、自我修養法等也要廣泛應用。其中,道德實踐活動法是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根本方法。這是因為活動和交往是德育過程的基礎,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德育本質是育德,即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若缺乏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學生的道德認識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不能轉化為相應的道德行為,道德品質無法養成。所以,道德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由知到行轉化的根本,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根本方法。
3. CCTV1是不是CETV1(中國教育電視台)到底是中央幾台
CCTV1不是CETV1,這二者是不一樣的。
CCTV1表示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頻道,也叫中央一台;版CETV1表示中國教權育電視台第一頻道。
(3)中國教育1擴展閱讀
中國中央電視台(英文簡稱CCTV,中文簡稱央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電視台、國家副部級事業單位,成立於1958年5月1日。是中國的新聞輿論機構和思想文化陣地,具有傳播新聞、社會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
中國教育電視台是一個重要的宣傳黨和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是戰略的實現依靠科技、教育和人才強國的戰略資源開發促進教育的公益電視平台,是全國教育信息交換平台,是肩負著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中國教育電視台擁有5個電視頻道和覆蓋全國和亞太地區的教育衛星寬頻傳輸網路。
4. 中國教育一共幾集啊
好像是三集吧
5. 中國教育1都有哪些工作可以做
承擔義務教育的宏觀管理工作,會同有關方面提出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措施,擬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提出保障各類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措施;會同有關方面擬訂義務教育辦學標准,規范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推進教學改革;指導中小學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內設辦公室,綜合處,政策處,專項工作處,學校德育處,校外教育處,學校管理處。詳情可去http://www.moe.e.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92/201001/82417.html
6. 衛星電視中國教育1的頻率,
115.5°中星6b衛星中國教育電視1台的參數,4000、H、27500,音視頻PID是41、42.
134°亞太6號衛星中國教育電視1台、中國教育電視2台、中國教育電視台-空中課堂頻道的接收參數是12395H27500,音視頻PID分別是41、42.,45、46,49、50.
92.2°中星9號衛星中國教育電視1台的接收參數是12140、右旋極化、28800,音視頻PID是2638、3644。
138°亞太5號衛星中國國際教育電視台的接收參數是12354V43000,音視頻PID,87、86。
7. 中國教育1用的是哪顆衛星
中星6b
8. 老師請說說,中國教育1頻道節目表
http://www.radio366.com/tv/cetv1.htm
在線看
9.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一、制定教育方針
1912年7月召開的臨時教育會議談論並通過了新的教育方針,9月2日,正式公布實行。新教育方針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二、頒布學制
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該學制系統框架,因當年為壬子年,所以又稱作壬子學制。壬子學制與癸卯學制相比的近步:
(1)縮短了三到四年的學習年限;
(2)取消畢業獎勵初升,消除了科舉制度的陰影;
(3)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開創男女同校;
(4)課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學和生產技能的訓練;
(5)教育更加聯系兒童實際,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壬子學制公布後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陸續公布了《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大學校令》、《實業學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規程,這些法令規程使壬子學制更加充實和具體,二者綜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全面完整的學制系統,稱為「壬子癸丑學制」。
三、課程標准
廢止了癸卯學制中的「讀經講經」課,突出近代學科和資本主義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採取了批判繼承的態度;關注對學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課程的應用性、平民化和首腦協調發展的特色。
第三節蔡元培與近代資產階級教育
一、「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
五育包括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前三者偏於現象世界之觀念,隸屬於政治教育;後二者以追求實體世界之觀念為目的,為超軼政治之教育。
二、改革北京大學的教育實踐
1.抱定宗旨、改變校風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確大學宗旨,並為師生創造研究高深學問的條件和氛圍。
第一,改變學生的觀念:(1)抱定宗旨:學校及研究高深學問之地;(2)砥礪德行;(3)敬愛師長。
第二,整頓教師隊伍,延聘積學熱心的教員:蔡元培在教師聘任上採取「學詣」第一的原則。
第三,發展研究,廣積圖書,引導師生研究興趣: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機關,而且是要創新知識,推動學術進步的場所。他率先在國內大學中設立了各科研究所,並注意豐富圖書館藏書。
第四,砥礪德行,培養正當興趣:要求學生砥礪德行,敬愛師長,並成立了各種學生組織以培養學生興趣。
2.貫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原則(3★選擇)
大學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學問,但並不是研究某一家或者某一派的學問,更不是研究某些人指定的學問。這一原則在教師的聘用上得到充分體現,同時也是辦理北京大學的基本指導思想。這一原則體現了蔡元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在當時具有沖破封建專制思想的作用,是積極進步的。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第一,成立全校最高立法和權力機構:評議會
第二,成立全校最高行政執行機構:行政會議
第三,建立全校教務傳導機構:教務會議及教務處
第四,建立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務工作的機構:總務處
第五,成立各學門教務管理機構:教授會
4.學科與教學體制改革
在學科與教學體制改革上,蔡元培採取了以下措施:
擴充文理,改變「輕學而重術」的思想;溝通文理,廢科設系;改年級制為選科制(學分制)。
三、教育獨立思想
蔡元培認為教育與政黨之間,宗教之間存在這矛盾,因此教育應該獨立,教育獨立主要包括了以下內容:教育經費獨立,教育總長不得因政局的變動而頻繁變動;教育學術和內容獨立,教育方針應保持穩定,不受政治的干擾;教育脫離宗教而獨立。
第四節新文化運動與教育變革
一、新文化運動與教育觀念變革(3★選擇)
新文化運動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在思想觀念層面上自覺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主要表現在:
(一)教育的個性化
強調在教育上「使個人享自由平等之機會而不為政府、社會、家庭所抑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個人,從尊重兒童開始,教師必須懂得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從而選擇適當的方法。
(二)教育的平民化
教育關注點的下移和重民是當時普遍可見的現象。提出必須堅持教育的「庶民」方向,打破以往社會有貴賤上下、勞心與勞力、治人與被治種種差別的階級教育。
(三)教育的實用化
一方面認識到教育對個人生活能力的培養、對社會生產發展的適應的重要意義,從觀念上解決了改革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教育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學校內部須進行全面改革,溝通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強調學生主動、創造的學習和實際能力的培養,要求課程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均須適應生產和生活發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學校教育擺脫傳統的束縛。
(四)教育的科學化
民主主義者開始用科學的精神分析中國教育現狀,指出要讓科學內容和方法滲入到社會各項事業,滲入到教育,改變人民的態度和觀念。
二、新文化運動與教育改革(2★選擇)
第一,廢除讀經,恢復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即: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
第二,教育普及有所發展。
第三,學校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學校教育中開始推行白話文和國語,中等教育開始注意科學和實用。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改革首先在小學開展起來。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第四,師范教育和大學的改革。
1913 年教育部調整全國師范教育布局,籌劃直隸、東三省、湖北、四創、廣東、江蘇六大師范區,每區設一所高等師范學校。大學的改革首先發生在北大,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後。
第五節新文化運動時期和20 年代的教育思潮與教育改革運動
一、平民教育運動(2★選擇)
由於政治立場、思想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運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部分:
(1)一部分以陳獨秀、李大釗、鄧中夏的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代表。
他們認為平民教育必須符合勞動人民謀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應該與破除階級統治的革命斗爭同時進行。要真正解決平民教育問題,必須先解決經濟和政治制度問題,只有在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條件下,工農勞苦大眾才能獲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為此,1919年鄧中夏發起組織了「平民教育講演團」及負責籌備了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這些都是平民教育運動的實踐。
(2)另一部分以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代表。
他們在杜威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把平民教育視為救國和改良社會的主要手段,希望通過平民教育來實現平民(民主)政治。
為此,北高師師生於1919 年組織了平民教育社;朱其慧、陶行知、晏陽初於1923 年組織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
二、工讀主義教育運動(2★選擇)
以工兼學、勤工儉學、工人求學、學生做工、工學結合、工學並進,培養樸素工作和艱苦求學的精神,以求消除體腦差別。
(1)北高師學生1919 年發起組織工學會。
基本觀點:倡導工學主義
(2)少年中國學會成員王光沂發起組織北京工讀互助團。(無政府主義者)
將工讀視為實現新組織、新生活、新社會的有效手段。本著互助合作的精神,實行半工半讀,將工讀互助團辦成。
(3)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農民的工讀問題,同時也支持青年學生的工讀互助實驗,尤其號召知識青年到工農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的思想。
(4)純粹的工讀主義者,他們把工讀單純看作是解決青年失學問題的好方法。
三、職業教育思潮(2★選擇)
職業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實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發展演變而來。在對職業教育概念的最早闡述上,涉及授人一技之長和促進實業發展這二點職業教育思潮的基本內涵。早期主張實用主義教育的人士大多轉而提倡職業教育,思潮逐步形成。1917年黃炎培發起組織中國近代第一個研究倡導實驗和推選職業教育的專門機構:中華職業教育社,進一步從理論上探討、在實踐中推選職業教育,思潮過到高潮。
四、實用主義教育思潮(1★選擇)
形成思潮的原因:杜威的思想適應了中國國內希望社會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國、教育改革的主張。其中,「社會的改良全賴學校」的觀點和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國和改革傳統教育的需要。
五、勤工儉學運動(1★選擇)
1912年吳稚暉、蔡元培等在北京發起「留法儉學會」並設預備學校。1915年蔡元培等人在法國創立「勤工儉學會」,明確提出「勤於工作,儉於求學,以進勞動者之智識」為宗旨。在華工教育中創造了半工半讀的教育形式,產生最初的工讀主義教育思想。1919看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儉學達到高潮。早期共產主義者是此階段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主要發起組織和參加者。至此,勤工儉學運動的內容與性質都發生了變化,從通過勤工與儉學以維持學業,提高到以儉學與勤工相結合,探索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出路的認識高度。
六、科學教育思潮(1★選擇)
(1)以任鴻雋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志。
認為科學教育的基本內涵是物質上之知識的傳授以及應用科學方法於教育研究和對人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的訓練。
(2)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通過文化反思倡導科學啟蒙,主張以理性態度看待中國傳統教育,建設未來教育。
(3)以胡適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將科學的方法理解成「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以之為解決一切學術和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是一種較為具體的科學教育主張。
七、國家主義教育思潮(1★選擇)
於20世紀20年代初在中國興起,其內涵為:① 以教育為國家的工具;② 教育是國家的任務。其主旨在於以國家為中心,反對社會革命,通過加強國家觀念的教育來實現國家的統一與獨立。1923年曾琦李磺在法成立「國家主義青年團」,余家菊和李磺合著《國家主義的教育》,標志著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重振。
八、學校教學改革與實驗(1★選擇)
受實用主義教育和科學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初,當時在西方國家流行的以反傳統為旗號、以兒童活動為中心的各種教學法相繼傳入中國,並都有熱衷者嘗試作引進課堂的實驗。
九、收回教育權運動(1★選擇)
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雜志》第四卷第3 期上發表《教育獨立議》,極力主張教育脫離政黨與宗教而獨立,率先舉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
1923年9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國》月刊上發表《教會教育問題》一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權」的口號,要求對教會學校「施行學校注冊法」。在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和學生界引起強烈反響。
1924年6 月,「廣州學生收回教育權運動委員會」宣告成立。
7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南京開會,討論外人在華設學和收回教育權問題。1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開封召開年會,通過《教育實行與宗教分離》和《請取締外人在中國設立學校》。
1924年,收回教育權運動達到高潮,全國各地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教會學生紛紛退學,一些知名學者也振臂吶喊,聲援學生運動。政府迫於壓力,也採取了一些實際行動,1925年5月,浙江省發出通令,禁止全省所有學校宣傳宗教。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頒布《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這個文件的頒布與執行是收回教育權運動最大的實際性成果。
第六節1922年新學制
1922年11月1日以大總統令公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這就是1922年的「新學制」,或稱「壬戌學制」。由於該學制採用的是美國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稱「六三三學制」。(3★選擇)
新學制的標准:適應社會進化需要;發揚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實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於普及;多留各地伸縮餘地。
新學制的特點:
(1)根據學齡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劃分教育階段;六三三學制中各教育階段基本上是依據我國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來劃分的,這在我國近代史上是第一次;
(2)初等階段教育趨於合理,更加務實;
(3)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
(4)新學制增加了職業教育;(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兼顧升學和就業)
(5)師范教育方面種類增多,程度提高;
(6)高等教育階段縮短年限,取消大學預科。
缺陷:脫離中國實際,照搬了美國的模式。
第三篇中國現代教育
第一章南京國民政府的教育建設
第一節教育宗旨與教育方針的變遷(1★選擇)
(一)「黨化主義」教育
1924年,模仿蘇俄「以黨治國」模式,強調政治上一切舉措都以黨綱為依據,教育也不例外。1926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通過《國民政府教育方針草案》,闡述了「黨化教育」的涵義,所謂「黨化教育」,就是在國民黨指導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眾化」、「科學化」、「社會化」,即把教育方針建立在國民黨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國民黨的「黨義」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組學校課程,不僅造就各種專門人才,尤其要使學生走出學校後都能做黨的工作。
(二)「三民主義」教育宗旨
1928年,中華民國大學院第一次全國會議通過的《三民主義教育宗旨說明書》,解釋三民主義教育「就是以實現三民主義為目的的教育,就是各級教育行政機關的設施,各種教育機關的設備和各種教學科目,都是以實現三民主義為目的的教育」。
1929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並由國民政府正式公布之的「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為:「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至此,「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終告形成。
(三)「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7年8月,國民政府提出來「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教育方針,頒布了「一切仍以維持正常教育」為主旨的《總動員時督導教育工作辦法綱領》一方面採取了一些戰時的教育應急措施,另一方面強調維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這一方針政策是一項並不短視的重要決策,它即顧及了教育為抗戰服務的近期任務,也考慮了教育為戰後國家建設重建和發展的遠期目標,使得教育事業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仍能苦苦支撐,並在大後方西南、西北地區還有所發展。
第二節教育制度改革(1★選擇)
(一)大學院和大學區制的試行
1927年6月,國民黨教育行政委員會,仿照法國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設中華民國大學院主觀全國教育,地方試行大學區,取代民國以來中央政府設教育部、各省設教育廳的教育行政制度。任命蔡元培為大學院院長,公布了《中華民國大學組織法》。規定,大學院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機關,隸屬國民政府,管理全國學術和教育行政事宜。
同時,通過了《大學區組織條例》,次年公布。規定全國各地按教育、經濟、交通等狀況劃分為若干個大學區,每區設大學1所,大學設校長1人負責大學區內一切學術和教育行政事務。大學區下設高等教育處、普通教育處、擴充教育處等。大學區的最高審議機構是評議會。
(二)「戊辰學制」的頒布
1928年中華民國大學院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以1922年學制為基礎並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華民國學校系統案》,即「戊辰學制」。「戊辰學制」分組織和系統兩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1)根據本國國情;(2)適應民生需要;(三)增高教育效率;(四)提高學科標准;(5)謀個性之發展;(6)使教育易於普及;(7)留地方伸縮之可能等七項原則,第二部分為學校系統。
第三節學校教育發展(2★選擇)
(一)初等教育
三個階段: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穩定和發展時期,教育建設實行法制化;抗日戰爭時期,時局動盪中仍能維持一定發展;抗戰勝利後,受到扼殺。
(二)中等教育
三個發展階段:在統治的最初十年裡,通過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規的頒布,保證了中等教育的發展。抗戰時期由於採取「抗戰救國」方針,中學數量增長較快。抗戰勝利後,全國中學的數量達到最高點。
(三)高等教育
國民黨政府時期的高等教育,前十年可以說是穩步發展,逐步定型。抗日戰爭爆發後的一般時期里開始下挫,但到抗戰勝利後,大學學校和學生數量都達到最高點。
(四)抗戰時期的學校西遷
抗日戰爭時期,為保存國家教育實力,國民政府將沿海地區不少著名大學西遷,高等教育的基本不僅得以保存,還獲得了一定發展。使抗戰時期中國的高等教育呈發展態勢,學校和學生數比戰前有較大增長。
第四節對學校教育的控制加強
(一)中小學校的童子軍訓練
童子軍是一種使兒童少年接受軍事化教育訓練的組織形式,於民國初年傳入我國。1926年3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由中央青年部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統轄廣州革命政府區域內的童子軍組織和教育活動。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央青年部撤銷,於國民黨中央訓練部下設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1928年5月,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通過《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總章》,規定凡12-18歲之青少年皆須入伍受童子軍訓練。1933年10月,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公布《中國童子軍總章》,其中規定:中國童子軍「以忠孝仁愛和平為訓練之最高原則」,以「智、仁、勇」為教育目標。1934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成立,蔣介石為會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7月31日,中國童子軍總部頒布《 童子軍戰時服務大綱》 ,對童子軍的組織和訓練更為加強。同年11 月,教育部公布《 中國童子軍戰時後方服務訓練辦法大綱》 ,強調童子軍活動為戰時需要服務。
(二)高中以上學生的軍訓
192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通過的《國民政府教育方針草案》提出了「各學校要增設軍事訓練」。1928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炮轟濟南,製造了「五冊」慘案。激於民族義憤,大學院下令全國專門學校一律增加軍事教育課程,1929年1月,教育部頒發《修正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規定高中以上學校軍事科每學年三學分兩年共六學分,1933年3月,蔣介石下令國民政府軍政部、教育部、訓練總監部:梵谷中以上學校學生軍訓不合格者,不得補考、投考大學。這就將軍訓作為完成學業和升學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