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①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016年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慣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
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
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2、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
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慣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准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麼進行測量?
(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並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麼?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後,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慣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並讓學生拿出准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准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後,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並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捲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捲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後腳後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准確的長度。)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
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為什麼?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准備好的牙膏盒、葯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麼?
找出你認為直的東西。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並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為什麼?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准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著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厘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厘米長的線段,並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並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厘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3、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後記: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
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麼?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匯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麼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後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
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教學後記:
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
教學內容: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進位),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退位),問題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加減法估算。
教學目標:
知識點:
真心望採納!
②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猜一猜教案
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一億有多大》人教版新教材料小學四年級數學 第七冊第一單元
教材分析:
教材在數概念的教學中,十分重視數感的培養。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但由於1億這個數太大,學生很難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因此在「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後,安排這個綜合應用,旨在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億這個數有多大。
教學目標:
1、通過「稱一稱」「數一數」「排一排」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一億有大,並能結合實際,以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對一億大小的感受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活動中增強主動參與和樂於合作的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
教學理念: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小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知一億的大小 難點: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大約有多少人嗎?那麼你知道一億有多大嗎?揭示課題:一億有多大。
在黑板上寫出100000000和1億。後引導學生從數的組成理解1億的大小:由1個億組成的、由10個千萬組成的、由100個百萬組成的、由1000個十萬組成的、由10000個萬組成……由100000000個一組成的。
誰能說說,「100000000」這個數給你的感受是什麼?(特別的大)
二.實踐操作
(一)稱一稱
那麼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實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叫劉恩的大臣,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黃河又泛濫了,波濤洶涌的黃河水不知沖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萬的老百姓無家可歸。當劉恩得知這一災情後,他非常的著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寫了一份奏摺給皇帝。皇帝看了劉恩的奏摺後就下令讓他到災區去救災。劉恩到了災區後,立刻展開救災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後終於讓老百姓重建了家園,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災區的人民非常感激劉恩,家家戶戶都掛上了劉恩的畫像,可是皇帝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的嫉妒。他就不願意獎賞劉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會說他的閑話,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自認為很好的辦法,一天他把劉恩找來,先是誇獎他救災的功勞,然後對劉恩說:「民以食為天,你在災區救了那麼多的老百姓,朕就獎賞你每月奉祿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剛說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這哪是在獎賞劉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點點。可是劉恩卻是很高興的謝了皇帝。你能知道劉恩為什麼很高興的謝了皇帝嗎?
你能猜想出1億顆大米到底有多重嗎?
(讓學生猜想)
我們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巧妙的稱出1億大米到底有多重?
(學生討論)
師引導出設計方案
把1億粒大米稱一下
1、先稱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後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關系算)
2、先稱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數,最後乘1億,算出1億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師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方案計算出1億粒大米的質量,請寫出計算過程以方便後面的匯報,可以用計算器來幫助計算。
4、學生分組計算
5、各組匯報結果,教師板書,感受1億粒米的多少。
通過剛才活動我們知道了1億粒米大約有2500000克重,而我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節省1粒米,那麼全國一天下來大約能節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這些節省下來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多少天?大約合多少年呢?
(學生計算)
知道這些信息後,你有什麼感想?
(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
大家都知道今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科學發展觀」,你們知道胡總書記為什麼要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這個科學發展觀啊?
(我們國家雖然人多,但是人多也人多的害處,生產和生活要消耗的能源多)
2、數一數。
(1)小組活動,動手數一數。
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拿一些練習本,和在一起,以循環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數,數到100本告訴老師,老師立刻告訴各小組所用的時間,組長記錄下來。完成後各小組交流所用時間。
(2)小組合作,提出問題。
談話:如果照這樣的速度,我們數一億本練習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書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認同的秒數),請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推算,並把結果填入表格。
反饋,指名讀得數。
(3)進一步探究。
談話:9千萬秒,這段時間長嗎?這么長的時間用秒作單位來表示顯然不合適,你認為應該採用哪個時間單位?(年)怎樣換算成多少年?學生說出方法後看書上的算式。
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出結果。提問:看了這個結果,你有什麼感想?
2、排一排。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數一數從時間上感受了一億的大小,大家還想不想通過其他的方式,再來感受一下一億的大小?
(1)實際測量長度。
請10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師生共同測量出長度。(取整米數)
(2)列表進行推算。
提問:照這樣計算,一億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長?
出示表格,根據表格形式,各小組也依據剛才的測量數據列表格填一填,並反饋推算結果。
(3)從繞地球的圈數來進一步感知一億有多大。
指名讀出推算出的長度。
談話:對於這個長度,大家都會感覺到很長,但究竟有多長可能還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長40000000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饒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計算器算一算。如果學生的計算器只能顯示8個數位,就要把米換成千米來算。
指名說說計算結果。
提問:看了這個數據,你又感受到什麼了?
三、在活動中提升認識、升華情感。
讀一讀下面的信息,並說一說有什麼感受。
1億滴水大約可以匯成3333升水,能夠裝四輛大型運水車。
1億張紙疊在一起,約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
我國的小麥產量近年來穩定在1億噸左右。
新明日報2004年2月26日電,聯合國糧農組織周三宣布,爆發禽流感的亞洲迄今已殺雞1億多隻。
2001年中國行動電話的數量已經突破了1億部。
五、說一說
在小組里說一說,一億有多大。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些什麼?你有什麼感受?
五、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還想研究哪些有關1億的問題呢?
(可能的情況:1億張紙的厚度、1億個一元硬幣的厚度、1億個人的質量、1億秒有多長……)
你能把你想研究的有關1億的問題,設計方案寫出來嗎?
一億張紙的厚度比珠穆朗瑪峰還高;一億枚硬幣的重量比成年的藍鯨3頭還多4倍;一億粒大米,可讓3.5萬人填飽肚子;一億個小學生手拉手可繞地球赤道3圈半;一億是個不小的數字!
每年造一次性筷子需砍伐樹木2500棵!而且這些樹木必須年齡在50—60年!但這些筷子的用處並不大,只是為了用餐。餐後,它便沒有用了!我國每年生產和丟棄的一次性筷子達四百五十億雙!正因為這樣,鳥兒沒有了家。
每秒鍾浪費一滴水,那麼一個月將要浪費1219200滴。每年將流失4億多滴水!正因為這樣,魚兒沒有了家。
這些都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正因為那些不懂文化,小時沒有上過學的人。但這也不能怪他們,如果他們有學習的機會,知道保護環境,懂得更多的知識,就不會這樣了!
將來,人類到底會是怎樣的,這必須靠人類環保,改進了。
來吧!來吧!讓我們環保,讓我們改進吧!
③ 誰有最新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九單元教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
其次要備學生、備版課文、權備自己,有教學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