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A.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016年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
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慣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
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
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2、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
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慣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准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麼進行測量?
(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並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麼?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後,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慣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並讓學生拿出准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准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後,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並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捲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捲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後腳後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准確的長度。)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
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為什麼?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准備好的牙膏盒、葯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麼?
找出你認為直的東西。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並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為什麼?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准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著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厘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厘米長的線段,並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並且在線段下面寫上3厘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3、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後記: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學會量整厘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厘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
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麼?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匯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麼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後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
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教學後記:
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
教學內容: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進位),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退位),問題解決: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加減法估算。
教學目標:
知識點:
真心望採納!
B. 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冊為什麼要證明 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內學目的(或稱教學要容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C. 八年級數學上冊 第二章第一節 數怎麼又不夠用了教案 北師大版
數怎麼又不夠用了
一、教材分析
「數怎麼又不夠用了」選自山東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從有理數擴充到實數是第三學段數系擴張的最後一個階段,中學階段的多數問題是在實數范圍內進行的,同時實數也是後繼內容學習的基礎。本章在有理數和勾股定理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數系的第二次擴張,引入無理數,將有理數擴充到實數范圍,使學生對於數的認識進一步深入。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六年級上學期已經經歷了數系的第一次擴張——即在小學非負有理數知識的基礎上引進負數,對於數的了解擴充到有理數的范圍,並學習了有理數的運算。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思維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可以接受來自數學知識內部的更大的挑戰,並進行深入的數學思考和探索,這些都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拼圖活動,讓學生感受無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斷給出的數是否為有理數,並能說出理由。
3、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探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讓學生經歷無理數的發現過程,感知生活中確實存在不同於有理數的數。
2、會判斷一個數是否為有理數。
難點:1、把兩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的動手操作過程。
2、判斷一個數是否為有理數。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小學我們學習了非負數,在初一又學習了負數,即把正數、零擴充到有理數范圍,那麼有理數能滿足實際生活的需要嗎?
【通過回顧所學的數,引入課題】
(二)講授新課
1、活動一:
師:同學們,請你們每四人一組,用自己准備好的兩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和剪刀,動手剪一剪,拼一拼,設法得到一個大的正方形。
【通過這個動手活動,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探索,然後展示學生的剪拼方法】
師:請各小組說一說自己的剪拼方法
小組1發言人:將兩個小正方形沿對角線剪開,得到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拼成一個大正方形。
D. 八年級數學上冊因式分解教案怎麼寫
學習目標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之間的關系。明白因式分解的結果可用整式乘法來檢驗。
2、了解公因式的概念和提公因式的方法。
3、會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學習重點:因式分解的概念,會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
學習難點:正確找出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如何確定公因式以及提公因式後的另外一個因式。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活動一:復習鞏固,比較探究
(一)﹑計算下列各題
(1)x(x+1)= (x +x)÷x=
(2)-5a(a-5)= (-5a +25a)÷(-5a)=
(3)3a b (4a-3b c)= (12a b -9a b c)÷3a b =
活動二、引出概念
(一)、因式分解
小明到超市購物,他分別買了蘋果﹑香焦﹑葡萄各5千克。其中蘋果3.75元/千克﹑香焦2.13元/千克﹑葡萄4.12元/千克。小明一看價目表,立刻就知道花了多少錢,你知道小明是怎麼算的嗎?用的是什麼數學方法?
若小明三種水果各買m千克,每千克分別為a ﹑b ﹑c元,則需多少錢?
ma+mb+mc=m( a+b+c ),從上面算式,你發現了什麼?
等式左邊特點:一個多項式
等式右邊特點:兩個整式的積
從左到右是把一個多項式化為 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 我們這種變形叫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與整式的乘法互為逆運算。可以用整式的乘法檢驗因式分解是否正確